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經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是教育的手段,課程是喚醒的載體。在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中小學校長要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將校內外有價值的教育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精心打造既遵循國家課程標準又彰顯學校獨特風格的課程體系,培養大量具備深厚知識儲備、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從而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提升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呈現出以下四點新要求:素養導向——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實踐教學——創設學習真實情境,綜合學習——注重解決問題能力,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整體來看,課程實施由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表現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導向。這對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和教師的課程開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遵義航天實驗中學(原遵義航天中學恒大分校)通過集體備課,構建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提升教師的課程理解力和開發力。與此同時,學校從三個方面積極調研學生群體的需求:其一,學生成長中最大的困難/困惑是什么?——明確可以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課程。其二,學生成長中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了解可以觸動學生內心的課程。其三,學生成長中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了解能夠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在此基礎上,學校分年級建設了“溫潤德育”系列課程,致力于讓每一個生命自由舒展。不同年級的課程指向不同的育人目標:七年級,溫潤心靈,培育大美學子,邁好中學第一步;八年級,溫潤品德,培育知行君子,邁好青春第一步;九年級,溫潤人格,培育精恒驕子,邁好人生第一步。
在課程實踐中,學校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潤行”“潤心”“潤魂”等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潤澤學生生命。一是“潤行”常規教育課程。學校著力開好教師大會、部門例會、學生例會等八個會議,明確德育方向,抓好德育陣地,突出德育實效。課程內容包括安全知識、文明禮儀、晨跑晨讀、入校四禮、經典誦讀等,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二是“潤心”心理健康課程。學校從心出發,對學生進行網格化管理,通過課堂、講座、心理劇、健康周等形式,開展教育、監測、咨詢、干預,助力學生健康成長。三是“潤魂”思政教育課程。學校通過主題宣講、國防教育、儀式教育,弘揚長征精神,賡續航天血脈,幫助學生樹立信念、堅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