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大數據技術在推動社會組織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的作用及其對區域經濟和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通過分析大數據在環境領域的應用現狀,揭示了環境公益訴訟、區域經濟、綠色產業之間的緊密關系。文章分析了社會組織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面臨的資金、人才困境等問題,并提出利用大數據平臺監管資金、拓寬資金來源、加強社會組織培養及提供法律保障等策略。研究強調,大數據技術將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區域經濟綠色轉型,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關鍵詞:大數據;區域經濟;綠色產業;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社會組織
引言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數據技術憑借其卓越的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正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它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經濟運行模式,還促進了區域經濟和綠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在環境保護領域,大數據的應用顯著提升了環境監管的效率,并為環境公益訴訟開辟了新的途徑,進一步推動了區域經濟和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社會組織作為環境保護的關鍵力量,其發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在維護環境權益、促進環境治理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本文將選取社會組織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為案例,深入探討大數據技術在促進區域經濟和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為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一、大數據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現狀
大數據指的是那些傳統軟件工具難以有效獲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大數據被定義為:“一種以數據量龐大、類型多樣、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特征的數據集合。它正迅速演變為一種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該業態涉及對海量、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旨在從中挖掘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這對進一步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生態環境業務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目前,大數據已被廣泛地運用于我國環境治理中,涉及環境監測、污染防治、生態環境監管和環境政策制定等各個方面。盡管大數據技術在環境保護多個領域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社會組織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的應用卻相對不足。在推動社會組織參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過程中,大數據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掘和利用。這既限制了社會組織在環境保護中的積極作用,也影響了大數據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全面應用和發展,阻礙了區域經濟和綠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環境公益訴訟、區域經濟、綠色產業的關系
環境公益訴訟、區域經濟以及綠色產業之間存在著緊密且復雜的協同關系。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是一種保護環境權益,打擊環境犯罪的有效途徑。如果企業和個人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環保,從而造成了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那么,社會團體和人民檢察院就有權根據法律規定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并強調“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為我國區域經濟和綠色產業發展指明了新方向。
區域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狀況息息相關。一個地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在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不斷增強的情況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思想也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這就要求政府、企業以及公眾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加快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綠色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正是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綠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具有污染小、能耗低、附加值高等特點,是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發展綠色產業,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綜上,環境公益訴訟、區域經濟以及綠色產業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環境公益訴訟通過法律手段強化環境監管,揭露和打擊環境污染行為,給環保行業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與市場機遇,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產業的興起。通過發展綠色產業,可以有效地推動相關產業鏈的完善,推動區域經濟的多樣化、可持續發展。而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又為環境公益訴訟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社會基礎和物質基礎。
三、大數據技術解決社會組織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必要性
我國早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把大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全面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加快建設數據強國,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2]。因此,要進一步探索大數據技術的融合應用,從更為廣泛且深入的視角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與技術保障,力求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應對體系,從而更準確地解決紛繁復雜的環境問題,推動社會團體參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有效開展。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多元主體參與環境治理是現代社會的必要要求[3]。因此,社會組織作為環境保護的關鍵驅動力,其參與不僅關乎環境權益的有效捍衛,更是推動環境數據開放共享、激勵大數據技術創新的重要契機。大數據技術在此扮演著核心角色,通過搭建大數據平臺,能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注入新的活力,對我國環境立法、環境執法和環境司法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能夠為實現區域經濟、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四、我國社會組織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現實困境
當前,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理論依據主要包括:公共信托理論、環境權理論和私人檢察總長理論[4]。在三大理論的基礎上,我國社會組織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雖然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還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現有研究雖然針對社會組織的原告資格問題、社會組織經濟問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等問題展開研究,但是提出的解決方案尚未充分重視大數據技術應用及其對相關法律政策建設的重要性,忽視了其對于區域經濟和綠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影響。
(一)社會組織資金難題
由于社會組織的公益性,我國大部分社會組織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沒有形成良好的自營產業鏈條。環境污染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具有其特殊性,除了訴訟程序中的一些基本費用,還有環境污染鑒定費等其他費用,并且費用都不低,還需要高精尖的設備和專家團隊支持。當前我國社會組織傳統的資金來源形式使得外部資金募集不易、內部自我創收受限,缺乏資金監管系統,這將導致社會組織長期處于休眠狀態,無法正常進行環境公益訴訟活動。
(二)社會組織人才困境
社會組織主要是民間自發組織的,缺少資金吸引人才,缺乏有效的人才儲備機制,因此其長期處于專業人才缺失的困境中。由于環境污染的多樣性復雜性,都需要專業人員取證,比如大氣水土河流甚至輻射污染,均會涉及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專業知識,非專業人士將難以承擔取證這一任務。同時,污染企業通常會隱藏證據,社會組織調查手段有限,缺乏法律依據,加之企業與地方政府利益糾葛,取證工作更難進行。
五、大數據技術驅動下我國社會組織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困境的破解
為解決社會組織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應當綜合運用大數據技術,深刻洞察立法宗旨與精神,提出一系列具有針對性與前瞻性的策略與建議,推動區域經濟和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搭建大數據平臺監管專項資金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通過搭建大數據平臺,健全環境公益訴訟基金制度,監管專項資金,借用平臺拓寬社會組織資金來源渠道,社會組織可以開展線上籌款活動,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分析匹配,與潛在的企業合作伙伴建立聯系,爭取企業贊助和資金支持,利用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建立公開透明的資金使用和監管機制,增強捐贈者的信任和支持,最終促進區域經濟和綠色產業的繁榮。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加強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見》中也明確規定“探索設立環境公益訴訟專項基金”,基金的設立可以緩解社會組織提起訴訟過程中的資金困難,可以避免高昂鑒定費用的支出造成的勝訴資金的分散,可以保證勝訴資金全面用于環境修復和環境治理。資金來源可以考慮財政撥款、勝訴的環境訴訟案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以及社會捐助等,實行原告敗訴由財政負擔,被告敗訴由被告負擔的機制[5]。
在區域經濟層面,大數據平臺的搭建將促進資金的流動和合理配置,有助于提升區域經濟的整體活力。資金的有效利用將推動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開展,進而改善區域環境狀況,吸引更多的綠色投資,形成良性循環。此外,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還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數據分析、云計算等,為區域經濟增添新的增長點。
對于綠色產業而言,大數據平臺的建立將為其提供更多的商業機會。通過平臺發布的項目信息和資金需求,綠色產業可以尋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進而推動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同時,大數據平臺的信息傳播功能也將提升公眾對綠色產業的認知度,促進綠色消費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二)利用大數據平臺加強社會組織培養并提供法律保障
生態鑒定領域的跨學科特點要求鑒定人員既要具備環境科學的知識儲備,又要熟悉法律程序,這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家應當加強培養和發展社會組織,提升社會組織的專業能力、取證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實施后的前幾年生態環境部有組織環保社會組織培訓班的活動,可以看出國家對社會組織自身能力建設的重視程度,但是近幾年的組織培訓卻減少了,應該依托大數據技術繼續開展環保社會組織培訓班,構建一個社會組織孵化與培育的綜合性在線平臺。該平臺將集成注冊指導、政策深度解讀及專業技能培訓等一站式服務功能,通過精密的數據分析技術,精準識別社會組織在成長階段所面臨的發展需求與潛在挑戰。基于這些詳盡的數據洞察,能夠為社會組織量身定制,制定出個性化的成長計劃,確保其在法律框架內穩健前行。
在此過程中,大數據技術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還將顯著提升社會組織的專業素養與法律合規性,為其在環境保護等公益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平臺還要強化法律保障,確保社會組織在孵化與成長過程中能夠充分享受法律的保護與支持,為其長遠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同時,要保障社會組織的取證權,企業為當地財政創收不是政府對其污染行為不作為的理由,社會組織合理合法的取證行為不應該受到阻礙。政府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中進一步明確社會組織的取證權,包括明確社會組織作為取證主體的資格,以及其在取證過程中應享有的權利和義務。通過大數據平臺,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提供法律咨詢和援助服務,幫助其了解法律程序、權益保護等方面的知識,為社會組織取證權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
大數據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將對區域經濟和綠色產業產生深遠影響。首先,通過加強社會組織的培養與發展,并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提供的技術支持和法律保障,將提升其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的參與度和勝訴率,進而推動區域內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這將有助于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吸引更多的綠色產業入駐,推動區域經濟向更加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其次,大數據平臺提供的法律保障將增強社會組織的訴訟信心,激發其更積極地參與環境保護工作。這將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監督力量,促使企業和政府部門更加重視環境保護。一方面,隨著環境監管的加強,那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為綠色產業騰出更多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對綠色產業的支持力度也將不斷加大,通過提供政策扶持、資金補貼等方式,推動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六、結語
在探討大數據如何驅動區域經濟及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議題中,以社會組織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為例的分析不僅揭示了大數據技術的強大潛力,也深刻體現了其在推動社會正義、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諧共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環境法治的進步,還推動了區域經濟、綠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未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成熟與創新應用的持續拓展,其在驅動區域經濟、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參考文獻:
[1]章少民.中國生態環境信息化:30年歷程回顧與展望[J].環境保護,2021,49(02):37-44.
[2]王建民.《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政策解讀[J].環境保護,2016,44(14):12-14.
[3]王鴻.數字技術賦能環境治理中的風險與法律防范[J].社會科學家,2023(12):105-110.
[4]范紅霞.環保社會組織的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分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99.
[5]楊麗,趙小平,游斐.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理論、問題與政策選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5-12.
(作者簡介:黃嘉偉,長安大學法學系研究生;劉志,長安大學法學系教授、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