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麥作為全球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穩定供應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許多國家飲食結構的基礎,也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然而,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小麥生產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探索和實施有效小麥高產增產措施至關重要。通過具體的品種改良、土壤選擇、節水灌溉、精準施肥及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小麥抗逆性和生產效率,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小麥;增產;糧食安全
實現高產種植不僅能夠為人們的食品安全提供更穩固的保障,還能顯著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然而,小麥從種植到收獲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多種外界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往往會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為了應對這些問題,采用科學的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手段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科學合理的種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的生長效率和抗病能力,從而促進其健康生長。
1小麥高產增產技術
1.1選地與整地
科學的選地與整地對于小麥的整體生長情況具有深遠的影響。這一內容會涉及土壤的濕度、溫度、存水能力、肥沃度等多個方面。只有適宜的種植環境才能夠顯著促進小麥的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小麥最適合生長在溫度約為20℃、濕度為70%左右的環境中,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會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在土壤保水保肥方面,只有良好的土壤結構可以保持適當的水分,避免干旱或積水現象的發生,以促進小麥根系的快速發展。另外,要選擇土壤肥力較好的土塊,因為肥沃的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礦物質,能夠為小麥提供充足的營養支持,促進其健康生長。優先選擇陽光明媚、通風排水良好的地塊,確保小麥能夠進行充分的光合作用,減少病害的發生,促進根系呼吸。如果該地塊之前種植過玉米或大豆,可能殘留有特定的病蟲害,不適合立即用于小麥的種植,避免接茬種植影響產量和質量。如果土地結構過于緊湊,可以通過深翻來增加土壤透氣性,提高含氧量[1]。根據土壤測試結果補充缺失的養分,使用化肥或者農家肥都是很好的選擇。地塊選擇完成后需要進行相應的整地工作,整地過程中需要注意達到“透、深、實、足、平”五個標準,其中,透是保證土壤疏松透氣。深是深耕細作,使耕作層深厚。實是適當鎮壓使底層緊實,有利于保墑。足是確保有足夠的耕作深度。平是地面平整,無高低不平之處,便于管理和收獲。科學選擇種植區域并采取相應措施改善土壤質量,可以極大地提升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1.2種子處理
在播種之前,對種子進行適當的處理是確保小麥高產的關鍵步驟之一。通過精心的選種、曬種和拌種等環節,可以顯著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抗病能力,為后續的高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首先,在選擇種子時,應優先考慮沒有病蟲害和雜質、籽粒大且飽滿的種子。這類種子通常具有較高的發芽率,能夠保證出苗整齊一致,減少缺苗現象的發生。此外,優質種子還具有較強的生長勢和抗逆性,能夠在不利環境條件下更好地生長。其次,種子選擇完成后需要進行曬種,曬種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提高種子發芽率的方法。一般在播種前2天進行曬種,將種子均勻攤開在陽光下晾曬6~8小時。通過晾曬殺死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病菌和蟲卵,同時促進種子內部酶的活性,加速營養物質的轉化,從而提高種子的活力和發芽率。但需要注意的是,曬種時要控制好時間,避免過度暴曬導致種子失水過多而影響發芽。最后要進行拌種,為了增強種子自身的抗病能力,通常會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化學藥劑處理,也就是所謂的“拌種”。常用的藥劑包括廣譜殺菌劑和生長調節劑,如多效唑。將準備好的種子放入容器內,緩緩倒入配好的藥液,邊加邊攪拌直至所有種子表面均勻覆蓋一層薄薄的藥膜為止。完成拌種后需將種子攤開自然風干至不粘手的狀態再進行播種,若暫時不播種,則應將種子置于陰涼通風處保存。藥物拌種可以有效預防多種常見病害,如黑穗病、根腐病等[2]。同時,某些藥劑還能刺激根系發育,增強植株的整體健壯度。對種子進行處理可以顯著提升小麥種子的質量及其后期生長表現,為實現高產穩產奠定良好基礎。
1.3播種時間
對于小麥作物來說,播種是整個種植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正確的播種技術不僅能夠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成活率,還能為后續的高產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際播種過程中,需要根據土壤條件、氣候特點及所選品種的具體需求來靈活調整播種策略。例如,山東地區小麥的播種時期主要分為兩種,分別適用于不同的品種。其中冬小麥常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適合早播。一般來說,在秋季氣溫開始下降但尚未出現霜凍之前進行播種最為適宜。這樣可以讓種子有足夠的時間在冬季到來之前完成萌發和初步生長,積累一定的養分儲備。相比之下,春小麥對低溫較為敏感,因此更適合晚播。一般在春季土壤溫度回升至10℃以上時進行播種,以確保種子能夠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順利萌發。除了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外,播種深度也是影響小麥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合理的播種深度可以保證種子獲得充足的氧氣供應,并且有利于根系向下延伸尋找水分和養分。對于那些本身具備較強生命力或者經過特殊培育的新品種而言,播種深度一般為2~4厘米,以促進其更好地扎根于土壤之中。如果地塊較為疏松、透氣,則同樣可以考慮稍微加深播種位置,因為這有助于減少表層干燥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還能避免因雨水沖刷而導致種子裸露在外。確定好播種時間和深度后,還需要考慮到當地的天氣情況,盡量避開連續陰雨天氣或極端高溫時段。總之,通過科學合理地安排播種時間和控制好播種深度,結合當地實際環境做出相應調整,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小麥品種的優勢,實現高產穩產的目標。
1.4播種方式
小麥的種植播種方式是影響其生長和產量的關鍵因素之一。不同的播種方式適應不同的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可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促進植株健康生長,并最終實現高產穩產。在小麥種植中,常見的播種方式有條播、撒播、穴播等幾種類型,其中,條播是最常見的小麥播種方式之一,多適應于機械化作業。在采用這種方式時,先使用專門的播種機具或農用拖拉機在田地上按15~30厘米的溝距開出平行的溝槽,溝深一般為2~4厘米,然后將種子均勻撒入開好的溝中。然后覆土鎮壓,覆土厚度應保持在1~2厘米,既保證接觸良好,又不會過于緊實而影響透氣性。播種后,適時適量地進行灌溉,保持田間處于濕潤狀態,直至幼苗出土為止。條播具有田間管理方便高效、通風透光好、節省成本等優勢,但是需要專用機械設備,對于地形復雜或小塊土地不太適用。撒播是將種子直接均勻地撒在整塊田地上,然后用耙子輕輕耙平表面的土壤,以覆蓋種子。該播種方式操作簡單、快捷,比較適合大面積快速種植。但是難以保證種子分布均勻,后期管理較為困難。穴播是在土地上挖小坑,每個坑內放入幾粒種子后再覆土壓實。這種方法常用于干旱地區或者土壤貧瘠的地方,勞動強度大,不適合大規模生產。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可以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同時,實現小麥種植高產增產的目的。
1.5合理密植
合理的播種密度不僅能夠充分利用光、熱、水等自然資源,還能有效協調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生長關系,從而達到最佳的產量效果。不同小麥品種對密度的要求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分蘗力強、植株較矮小的品種可以適當增加播種量,生長旺盛、容易倒伏的大穗型品種則應適當減少播種量。例如,對于早熟品種,每畝基本苗數以18萬~22萬株為宜,對于春中晚熟類型的小麥品種,每畝基本苗數以16萬~20萬株最為合適[3]。其次,土壤肥力與種植密度關系密切,肥沃土地上的小麥往往長勢較好,因此,在播種時,可以適當降低播種密度,避免后期因競爭激烈而導致減產。相反,在貧瘠或鹽堿地上種植時,則需要通過增加播種密度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山東地區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分布不均。春季多風少雨,易造成干旱,此時需適當增加播種量以保證基本的出苗數。夏季雨水充沛且溫度適宜,有利于小麥快速生長,故可適當稀植以促進個體發育。在底肥充足的情況下,適當密植不會顯著影響最終產量。
1.6施肥管理
科學合理地施用肥料不僅可以促進小麥生長發育,還能提高土壤肥力,為后續作物生長創造良好條件。首先在播種前要施加基肥,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機質含量,為小麥提供整個生育期所需的基本養分。基肥要選擇有機肥并搭配適量化肥,如堆肥、廄肥等,每畝地施用1000~2000千克。對于氮磷鉀等復合肥,每畝地施用20~30千克,將肥料均勻撒于地表后深耕翻入土中,使其與土壤充分混合。其次要施加種肥,以補充部分營養元素,如尿素或磷酸二銨等。每畝地的用量不宜過多,一般控制在5~10千克,可采用條施或穴施的方式,在播種時直接將肥料置于種子旁邊但不要接觸種子本身,以防損傷幼根。再者,為了滿足小麥在不同生長階段對養分的需求,需要進行適當追肥,尤其是拔節孕穗期至灌漿成熟期這段時間對氮素的需求量較大。所以要在拔節期前后追施一次以氮素為主的速效肥,如碳酸氫銨、硝酸銨等,每畝地的用量為10~15千克。在開花前后追施少量磷鉀肥,以增強植株抗逆性和促進籽粒飽滿度。追肥時應結合澆水一起進行,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此外,為了小麥葉片更好地吸收營養物質,還可以噴施葉面肥,如噴施濃度為0.1%~0.2%的硼砂溶液,可以有效預防只開花不結果的現象,噴施濃度為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有利于提高千粒重。噴施葉面肥最好在上午9點前或下午4點后進行噴霧作業,盡量避免高溫時段以免造成藥害。在施肥過程中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避免一次性過量施肥而導致燒根等問題。定期檢測土壤的pH及各種養分含量,及時調整施肥方案。
1.7灌溉管理
科學合理地進行灌溉,能夠滿足小麥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促進土壤健康。小麥在出苗期對水分的需求相對較低,只需要保持土壤濕潤,便于種子吸水膨脹和萌發即可。如果底墑較好,則可適當減少灌水量。當小麥生長到分蘗期,此時是小麥根系發展的關鍵時期,適量灌溉可以促進根系下扎及地上部分營養體增長,但需注意控制水量,避免灌溉量過大導致徒長。當進入到拔節孕穗期,需水量達到最高峰,一旦缺水會直接影響穗粒數形成。因此應保證充足供水,并結合追肥一起實施,確保滿足小麥在此階段對水分的需求。當進入到開花灌漿期,水分需求量會有所減少,但仍需要維持一定濕度以利于籽粒灌漿充實。當進入到成熟收獲期,便可以停止灌溉,讓田間逐漸干燥便于機械作業。在灌溉時,可以選擇溝灌、噴灌、滴灌等現代化農業灌溉技術,其中溝灌比較適用于地勢平坦且有良好排水系統的土地。通過挖掘小溝將水引入田間,使水分緩慢滲透到根部周圍。噴灌和滴灌更適用于地形復雜的區域,通過精確控制用水量,減少浪費來滿足小麥需水量,同時還能避免因大水漫灌而造成土壤板結等問題。灌溉時盡量避開高溫時段,選擇早晚溫度較低時進行灌溉,這樣既能防止水分過快蒸發,又能減輕對植株可能造成的傷害。同時,確保灌溉均勻,避免出現局部干旱或積水現象。
2病蟲害防治
近年來,隨著小麥種植方式的轉變和氣候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多種土傳病害如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條銹病等,以及地上蟲害和地下蟲害,如小麥蚜蟲、粘蟲等頻繁發生,對小麥生產構成較大威脅。做好小麥病蟲害防控工作,不僅可以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生長的影響,還能確保小麥種植的產量和質量,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綜合運用小麥病蟲害防治手段至關重要。
2.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措施是指在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的同時,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達到有效防治的目標。通過選用抗病品種,降低小麥發生病菌感染的概率。合理密植,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定期追肥,增強植株抵抗力。一旦發現病株,立即將其拔除并銷毀。實行輪作和間作,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例如,在小麥田中輪作豆科作物或其他非寄主作物,可以打亂病蟲害的生活周期,減少其繁殖和傳播的機會。同時建立健全病蟲害監測網絡體系,定期發布預報信息,指導農民做好防范工作,更好地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2.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一種通過人工干預來達到蟲害防治效果的方法。可以利用害蟲的趨光性來消滅害蟲。例如,太陽能殺蟲燈,不僅使用方便,能夠在夜晚自動開啟、白天關閉,而且能源消耗低,勞動力成本低。也可以通過設置誘捕器或陷阱來防治害蟲。
2.3化學防治
與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相比,化學防治通常具有更迅速和顯著的效果。例如,防治蚜蟲,可以采用25%噻蟲嗪顆粒劑,或者將其與5%高效氯氟氰菊酯混合,然后均勻噴灑于田間,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針對小麥紋枯病,在病害發生初期,可以將拿敵穩與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采用噴霧的方式均勻噴灑到田間,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在進行化學藥物噴灑時,盡量選擇在天氣良好且不是陰雨或高溫的天氣噴灑,以保證藥劑的效果。
隨著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小麥高產增產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也得到了完善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確保了小麥種植的產量和質量。在未來發展中,小麥種植技術手段會越來越多,在農業生產中也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從根上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超.山東省小麥高產增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種子科技,2024,42(15)∶124-126.
[2]高麗麗,王燕燕,鄭芳.山東省小麥高產增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新農民,2024(9)∶66-68.
[3]楊敬芹.小麥高產增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中外食品工業,2024(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