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作為立足本土、對接國際,為本國學生提供與世界一流大學同質等效的國際化教育的模式,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路徑,也是深入推動中國高等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驅動教育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國所推進的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更多的是基于高等教育的雙向國際化。在辦學要素構成上,以本土化載體為核心,以國際化資源和自主化管理為兩翼,秉持“以我為主”的基本導向。從“由外而內”的資源匯聚,到“以內化外”的本土轉化,再到“由內而外”的輸出引領,是在地國際化辦學的內在邏輯。簡言之,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不是“簡單移植”,而是“扎根本土”;不是“一味趨同”,而是“和而不同”;不是“單向流動”,而是“雙向互動”。
在實踐路徑上,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兼具“復制模式”“改良模式”“再創模式”三種類型,指向對標性模仿、吸收式改造、超越性創新等不同樣態和層次。基于不同的模式,我們對國際教育資源的吸納,是選擇散點式、碎片化的要素照搬,還是模塊式的物理拼裝,抑或集成式的系統融合,決定著在地國際化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助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普及化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在地國際化實踐不應滿足于低階層次的簡單復制和改良,而要以“高原上建高峰”的魄力高起點謀劃、高質量推進,進行集成式、系統性的行動架構創新。以自主辦學、中西融通為“基”,以家國情懷、臻至一流為“徑”,以社會服務、效益產出為“尺”,牢牢把握辦學自主權、內容主導權、運行評價權和成果歸屬權,全方位提升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是契合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需的可行方案。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基于“中方為主、全球協同”“中西合璧、臻至一流”的辦學原則,引入全球最優質的教育資源,為本土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國際化成長環境,同時為打造國際學生的理想聚集地貢獻了中國方案,探索出了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新路徑。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是個性與共性的辯證統一,而在地國際化是解答這道辯證題的關鍵所在。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上,如何創新性地發揮在地國際化的引領作用,推動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有機結合、在地國際化與雙向國際化互促雙強,值得學界和業界持續探討。
(作者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