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明確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提出“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德育工作的緊密聯系。在新課程方案的指引下,課程內容須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相聯系,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倡導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的協同育人功能。在此背景下,心理課與德育工作的相互融合成為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德育活動與心理教育的有機結合
在心理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刻體會到將德育主題活動作為重要資源與心理教學設計相結合的重要性。在一次世界糧食日,學校德育部門發布了相關的主題活動。其中包括“小小體驗家——種植冬小麥”與“小小創作家——手工制作雜糧飯”兩項活動。在德育部門的安排下,筆者帶領學生參與了種植冬小麥的活動。在活動中,筆者觀察到了一個值得探討的案例:小軍在領取小鏟子后,拒絕與同伴分享。于是,筆者將這一真實情境引入心理課堂,作為“生活放大鏡——共話分享故事”中的一個環節,讓學生進行探討。學生們圍繞小軍的案例展開討論,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這一案例,學生們感受到了分享的意義。
德育活動在心理課堂中的延伸
德育主題活動的流程通常包括布置、落實、反饋等環節。心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讓心理活動也形成閉環。在設計“互相分享真好”這一心理課程時,筆者將“小小創作家——手工制作雜糧飯”活動與本課學習目標相結合,讓學生們共同制作雜糧飯,并通過分享自己的作品體驗分享的快樂。這一活動不僅實現了心理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到價值感和與人合作的愉悅感,而且讓學生在沉浸式學習中感受到了分享帶來的美好體驗。
反思與啟示
資源取向:心理教師應具備資源意識和資源取向,將學校德育活動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只有在活動中深入學生生活,關注真實的校園生活場景,才能真正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從而迸發出教學設計的靈感。
需求導向:心理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應基于學生的現實生活情境,借助德育活動延展學生的需求點和生長點。
素養導向:心理教學與德育活動的有機整合,是實現活動育人、綜合育人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堅持素養導向,將學生的成長視為一個整體的系統,通過創設真實、互動、開放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自我、積極交往、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清華附中昌平悅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