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這個在東南亞熠熠生輝的國家,以其高效的治理、蓬勃的經濟和獨特的文化魅力而聞名于世。留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經歷,為筆者打開了一扇深度觀察新加坡教育體系的窗戶。
嚴格的學校規章制度
新加坡是個微縮型的城市國家。在這里,文明禮儀成為一種高度的自覺,沒有人亂扔垃圾或大聲喧嘩,路上也聽不到鳴笛的喧鬧。支撐這種文明的是新加坡人極強的遵規守紀意識,而這與新加坡學校的法制規則教育密切相關。
很多學校的門廳里都會寫有校訓和校紀,時刻提醒師生銘記“規則”。一些學校對校服穿著規則的要求近乎苛刻,對于平時上課穿什么服裝、體育課穿什么服裝、體育課后怎么換服裝、作為學生代表出席正式場合需要穿什么服裝等,都有明確具體的要求。比如,運動校服只能上體育課時穿,課后即要更換衣服。另外,有的學校還會嚴格規范服裝穿著的細節,比如:對于初中男生,要求校服的姓名標簽必須保留且未經修改,襯衫要整齊地塞入短褲且須留1英寸的下擺,短褲下擺要與膝蓋齊平,襪子要到腳踝骨以上,鞋子必須為全白色帆布鞋;對于女生,則要求校服裙覆及膝蓋。未能達到學校儀容儀表和著裝標準的學生,將被要求糾正問題,然后才被允許參加課程學習。學校紀律委員會在每天早上升旗時都會進行著裝檢查,他們認為穿著得體是學生表達對國家和學校尊重的一種重要方式。對學生會成員的服裝,則有著額外的要求。學校認為,學生會成員的儀容和著裝會起到模范作用,因此,要求他們穿著正式制服,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學生如果在國家級比賽中獲獎或作為學生代表出席正式場合,則必須著學校正裝,以展示學校的莊嚴形象。正裝可以向學生會的指導老師借,但必須清洗熨燙后方可歸還。
除了著裝標準,新加坡的學校還有一整套學生規則和條例要求,諸如:強制性地要求學生參加學校活動;學生頭發必須是自然色,不允許留怪異發型;不允許學生佩戴首飾;不允許學生隨便請假,請假條件相當嚴格,須有新加坡醫學會注冊的醫生的有效證明才被接受;手機及配件(如耳機)等電子設備不得在校內任何地方使用;對犯錯誤的懲罰必須在當天完成,懲罰包括放學后留堂、鞭笞、穿著印有CWO(Corrective Work Order,勞改令)的衣服進行勞動改造;等等。
豐富的活動課程
新加坡的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參加校本課外活動,這是他們的必修課。比如,新加坡華中學校的活動課程包含“俱樂部和社團、藝術表演、體育運動、制服團隊”四大類,每一類均包含不同的小項,如“俱樂部和社團”包含藝術俱樂部、中文學會、辯論與戲劇社、圖書館社等。這些小項是學生們必須選擇且要修夠學分的。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中國大國崛起的進程,新加坡開始重視華文教育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新加坡教育部于2004年推出了中學華文特別課程,供母語為非華語的學生學習,并在2015年修訂的“中小學華文課程標準”中進一步強調“促進學生對華族文化的認識”。伴隨著華文教育的逐步興盛,中華傳統文化在新加坡各學校蓬勃發展。以華中學校為例:中文學會開設的“戲、棋、書、畫”課程,其中華文化內涵極具厚度;中華民族樂團及古箏樂團演奏的中國經典傳統曲目,在各類比賽中屢獲大獎;母語部學生結集出版學生習作系列書籍《中華綠原》,其文學性和藝術性都很高。
家校協同育人作用凸顯
家委會和家長支持小組在新加坡教育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指向是家庭和學校一起致力于為學生在校內外提供具體、個性化的服務及關懷幫助。其中,家委會是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橋梁,負責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促進家校合作。其主要職責包括:組織家長會議,討論學校的教育政策和活動,將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學校,以及協助學校開展各種活動。此外,家委會還會定期與學校管理層進行溝通,了解學校的教育情況,以便更好地支持學校的工作。家長支持小組主要負責在具體的教育問題上為學校提供支持。例如,如果學校在某項學科活動資源協調上遇到困難,家長支持小組可以組織家長志愿者提供幫助,或者協助學校尋找專業的教育資源。此外,家長支持小組還會定期組織各種活動,如家長講座、家長工作坊等,幫助家長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學校也會與外部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確保每一個孩子在其需要時都能得到專業化、科學化、人文化的指導與幫助。例如,就學生心理問題、煙癮問題、性教育問題等與專業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傾訴的安全空間,并幫助他們紓解情緒、解決問題。學生可以自行與學校輔導員或專門機構的輔導員預約咨詢。
此外,作為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新加坡還特別注重培養國民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學校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育目標等方面,都把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放在首位。
留學新加坡的時間是短暫的,筆者看到的和聽到的都不全面,但新加坡的教育的確給筆者帶來了很多感悟,也希望能帶給大家一點思考。
(作者單位:山東省新泰市濱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