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筆寫此文時,正值2025農歷新年之際。這已是我在德國過的第五個春節。年歲交疊,正適合回顧與展望。在此,我就與感興趣的朋友們分享一下我眼中的德國以及在德國留學期間我的一些變化。
印象:嚴謹還是死板?
論及德國,總繞不開二戰等負面話題。但在此之外,人們對這個國家也有許多正面的印象,例如:德國人做事嚴謹、德國啤酒頗具特色、德國制造質量上乘、德國足球隊水平與顏值齊高等等。我正是伴隨著這些話題與印象來到德國學習與生活的。在真實地了解德國后,其留給我的印象被一一刷新:德國鐵路晚點率較高、德國郵政有著讓人揪心的不靠譜、德國行政機構官僚主義現象突出……
但與此同時我也發現,那些“刻板印象”,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國社會的一些基本特點。例如,就所謂的“嚴謹”而言,從我的觀察來看,“所有的事情都在秩序之中”(Alles in Ordnung)是重要的社會共識。這一點體現在德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提前幾個月甚至一年便開始確定休假計劃及相關活動,到像機器人一樣按照既定的規則做事。
對此,我最深刻的體會來自一次從德國郵政收取快遞的經歷。在德國,快遞員一般會將快遞送到收件人家門口,并會提前告知收件人哪天能夠送達。如果當天沒有人簽收,那么快遞員就會隔天再次投遞,或者將快遞放到收件人的鄰居那里,抑或放到不確定遠近的快遞點中。因為這一不確定性,我一般會根據提前獲知的信息在家等快遞。有一次,在被告知送達的日期當晚7點多我還沒有收到快遞。我估計當天應該不會送到了,于是在App上將期望送達時間更改到了兩三天后的周六。讓我詫異的是,當晚8點多,快遞員按響了我家的門鈴。當我接過快遞后,快遞員掃了一下二維碼,準備錄入簽收。這時,他發現我重新選擇了周六送達,于是,要求我把剛拿到手、還沒熱乎的快遞還給他,并告知我周六他會再給我送一次。對此,我能理解,但感覺有些哭笑不得。其背后,深刻反映了德國人做事所帶有的烙印——對既定規則的高程度遵守。這是“嚴謹”還是“死板”?我無從定義。
融入:容易還是困難?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日常的重要活動之一。就我個人的觀察與體會而言,在德國,日常溝通與交流的難易程度,與所在地的人口規模、位置、外來人口比例等因素密切相關。就我所在的柏林來說,作為德國的首都,其在人口體量及地域規模上均位于德國前列。由于有大量的外來人口,以及長期熏陶形成的“貧窮,但性感”(arm, aber sexy)的城市氛圍,柏林的整體風氣較為開放。但當我和德國人表達這一觀點時,他們的看法是:其實是外來人口造就了柏林的開放,德國人本身還是較為保守的一個群體。
與日常溝通交流相關的另一話題,是如何融入當地社會。對此,我覺得答案因人而異。這和個人的性格、喜好、未來的規劃等緊密相關,也取決于個人融入德國社會的勇氣與決心等。對我來說,融入德國社會說實話有點困難。這一點,在初來德國時,體會尚沒有那么深刻。彼時,我對這里充滿了好奇,同時,因為需要準備與適應很多事情,也沒有空閑去多想。但隨著生活逐漸安頓下來,我有了一些空余時間開始思考人生,各種復雜的情緒便接踵而來。加上德國冬天陰冷、鮮有陽光,更加深了上述思考與惆悵的情緒。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是抵抗惆悵的有效工具之一,但我同德國或者許多歐洲同學的溝通與交流,很多時候僅止步于禮貌性的問候或簡單的寒暄。當彼此嘗試交換深層次的意見時,總會因為成長環境、語言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一種疲累感。精神交互的欠缺,成為留學生融入德國社會的重要阻礙。
我自己曾思考過可能導致我無法舒適地融入德國社會的很多原因:語言上永遠無法突破的上限;自出生以來在飲食、文化、娛樂等方面形成的與德國人截然不同的習慣;不同教育模式與社會制度下的思考方式與知識儲備等方面的差異;等等。此前,我也同一位母語為德語但擁有俄羅斯血統的朋友聊過相關的話題。她的看法是,外國人之所以難以融入德國社會,固然受德語水平的影響,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德國人的朋友圈在其長大的過程中已逐漸固定,朋友圈內的休閑方式、日常愛好等早已固化,外人很難進入其中。
改變:明顯還是隱晦?
在德國五年,我在思維方式、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此,我自己可能因為“身在此山中”而無法感知,但在別人眼中,這表現得十分明顯。
例如,此前回國,與已經工作幾年的同學、朋友聊天,談到國內快遞、外賣、打車出行等的高效、便利、高性價比時,我表達了對快遞員、外賣員、司機等群體較為微薄的薪水及較為繁重的工作量的擔憂。為此,我被他們冠以了“圣母心”“何不食肉糜”的名頭。這讓我想起自己剛到柏林一個月時發生的一件事。當時,我碰到一位曾在武漢留過學的德國籍同學。角色互換,她也曾向我表達過上述“擔憂”,而我也在心里給她打上了“圣母心”的標簽。這樣看來,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所處地的環境、整體氛圍、日常媒體宣傳等才是影響人的思維與認知的重要因素,而所謂的種族、國籍等固定屬性的影響程度,可能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又如,在國內,我們已經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但在德國,社會整體的節奏非常緩慢,甚至可以說是“懶散”:同城的快遞可能要四五天才能送達;給老師發一封郵件,可能兩三個星期后才能等到回復;開一張銀行卡,可能三四周后才能開始使用;柏林的新機場,修了14年才完成……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我自己也逐漸變得慢吞吞、懶洋洋的。
以上就是我的留德生活和感受。關于這些,我無從判定好與壞,只希望為大家提供一種了解德國的視角。
(作者系柏林洪堡大學法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