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和計算技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閱讀在數學學習中的關鍵作用。事實上,閱讀不僅是語文學科的專利,也是提升學生數學理解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數學概念、定理和公式,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與內涵,從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提升思維水平。本文旨在探討閱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有益的參考。
以情境式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數學閱讀能力是指學生在面對圖表和圖像時,能夠準確解讀其中的數學信息,提取關鍵數據,進行比較和分析,并據此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情境式閱讀是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它通過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情境相結合,使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例如,在教授北京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節約用水”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調查自己家庭的用水情況,包括家庭人口數、全月用水量以及所繳納的水費金額等,并用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后,在課堂上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數據作為教學素材,如:小明家三口人本月用水量19噸,水費95元;小剛家同樣三口人,用水量卻僅為8噸,水費40元。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表格里的數據進行對比和分析,并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樣的情境設置,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還能使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數學閱讀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教師應精心、細致,確保內容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拓展閱讀內容,厚植數學文化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一些與本節課相關的數學問題或趣題作為閱讀材料。例如,在教授“數學廣角——雞兔同籠”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這個問題誕生的歷史背景,并發給學生相應的閱讀材料。通過閱讀這些材料,學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是如何解決這類問題的。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取關鍵信息,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分析頭和腳的數量關系,然后嘗試利用不同方法來解決。
總之,閱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和應用價值。通過開展數學閱讀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積極探索數學閱讀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附屬大興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