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發布和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以學生為中心”“落實核心素養”“培養關鍵能力”等要求,對教學發揮著明確的指引作用。
圍繞核心素養,豐富教學內容。新課標在“課程內容”部分明確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要使核心素養落地,體現出課程的教育價值,就必然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其中,合理選擇和科學統整教學內容是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而合理選擇和科學統整教學內容的前提,是正確理解課程目標的內涵,深入領會培育核心素養的意義,準確制定教學目標,精準把握教材內容的核心觀點。在此基礎上,首先,要緊扣核心素養的培育,放大格局,注重多視角、多層面選擇多形式的教學內容;其次,要突出學科教育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提高站位,關注時代發展,及時補充反映國家重大實踐成果和理論創新成果的有關資料,充實教學內容;再次,要針對學生學習需要,著眼實際,遵循教育規律,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鮮活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最后,要根據整體教學設計要求,理清邏輯,將選中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處理,科學統整。在內容選擇和處理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四點:求準——促進核心素養培育的落實;求新——提升核心素養培育的層次;求真——增強核心素養培育的效果;求精——加強核心素養培育的效力。
聚焦核心素養,注重教學實踐。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的實踐活動,既是課堂教和學的方式,也是教學向課外延伸的方法和途徑,主要包括資料搜集、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合作探究、問題解決、時政熱點分析、社會熱點辯論、情境體驗、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等。這些教學實踐活動對達成教學目標、落實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觀點的理解,促進其思想認識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增強實踐性活動的目的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實踐活動意義的提煉和引導,注重以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
此外,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細心觀察生活、觀察社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學生關心的校園生活、社會熱點、時政新聞等轉變為教學資源,積極挖掘其中蘊含核心素養的情境,并在情境中融入教材知識、融合教學目標,用超越知識、超越教材的“大課堂”提升學生“行”的自覺。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