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游戲是每個幼兒都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發展動作技能、合作意識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自信心。民俗體育游戲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智慧,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幼兒園依據得天獨厚的院落優勢及幼兒運動發展的需要,將院子規劃為多個游戲區域,并在不同班級開展了“捉尾巴”“踩高蹺”“丟沙包”“跳皮筋”“跳竹竿”“滾鐵環”“賽龍舟”“舞龍”等民俗游戲。
其中,“跳竹竿”是一項能夠培養幼兒身體協調性和協作能力的民俗體育游戲。在開展這個游戲之前,筆者班里的幼兒們都沒有接觸過,不知道跳竹竿是什么、應該怎么玩。為了能讓孩子們對跳竹竿產生興趣、激發他們參與游戲的積極性,筆者與孩子們圍繞著竹竿展開了討論:竹竿是做什么用的?如果進行游戲可以怎么玩?孩子們面對長長短短的竹竿,七嘴八舌地打開了話匣子,但討論的內容大多落在了“怎么跳”上。之后,筆者通過視頻、圖片的形式向孩子們講述了“跳竹竿”游戲的玩法。但經過幾次嘗試,孩子們都沒有成功。于是,筆者帶著他們反復觀看視頻,研究同伴的動作,請他們仔細觀察并思考雙腳應該怎么配合、跳竹竿時怎樣用好音樂和口令的作用……孩子們通過觀察、比較了解到:敲竹竿的兩個人要配合好,敲竿的節奏要一致、高矮要相等;跳竿的人可以通過喊口令的方法和敲竿的小朋友保持節奏一致。又經過幾次嘗試之后,孩子們的步伐、節奏都比之前要好上許多。
“墻上掛面鼓,鼓上畫老虎,老虎抓破鼓,拿塊布來補,不知是布補鼓,還是鼓補布……”伴著悅耳的童謠,孩子們在竹竿上翩翩起舞。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戲,他們跳竹竿的技能不斷提高,身體的協調性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為了進一步挖掘民俗游戲潛在的教育價值,筆者對孩子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小朋友們,你們竹竿跳得真是精彩。可是大家目前只會一種玩法,你們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玩法?”大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我們可以拉著手跳。”一個女孩子搶先說。
有了這位小朋友的啟發,其他小朋友也開始積極參與討論:“可以做舞蹈動作跳”“可以轉身跳”“可以變換方向跳”“可以拍肩跳”“可以兩個人合作拍手跳”……
因為是孩子們自己想出來的玩法,所以他們的熱情更高了,不僅自己跳,還拉著同伴一起嘗試自己創新的動作,充分展現出“游戲小主人”的主動性。
在這之后,孩子們每天都能想出更多新的玩法,從肢體變化到方向變化,再到節奏變化,最后由一個人跳發展成了多個人跳。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探索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