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對幼兒的學習和成長具有重要價值。在開展班級民俗體育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基于幼兒的多種需求和每個班級擁有獨立院落的便捷條件,跟孩子們討論并制定了游戲內容,希望能夠以此促進幼兒自主能力的發展。
提供多樣材料,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需求。筆者在班級游戲箱子里投放了不同材質、種類的“包”,包括沙包、棉花包、布包、豆包等。小朋友們在美工區自主設計“包”的樣例,并請家長幫忙制作。大家不僅玩自己的包,還跟同伴互換著玩,并一起探討包的玩法。例如,他們發現:將裝有棉花的包放在頭上沒有將普通的沙包放在頭上穩,把棉花包夾在腿腳間跳躍比用沙包玩更容易。
幫助幼兒減輕恐懼心理。一是巧妙設計游戲情境。在參與“頂包走平衡木”游戲時,有的幼兒不敢挪動腳步,害怕得直哆嗦。于是,教師抓住大班幼兒喜歡解放軍的特點,跟他們一起設計了“小士兵送糧食”的游戲,讓平衡木充當小橋、讓墊子充當草地。在游戲的過程中,小朋友們表現得非常積極、活躍,就連平時最怕走平衡木的幾名幼兒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任務。二是借助同伴資源。利用同伴關系也可以減輕幼兒對某個體育動作的恐懼心理。月月頭頂包在平衡木上走了幾步后,皺著眉頭垂頭喪氣地走了下來,拿起掉到地上的沙包坐到了一旁。教師觀察到后,悄悄地拉了拉旁邊的一一,請他陪同月月一起做游戲,并把他的經驗跟月月分享。在一一的幫助下,月月緊鎖的眉頭漸漸松開了,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創設自由空間。像“跳竹竿”這類民俗體育游戲需要同伴合作才能進行——兩位幼兒敲竹竿,其他幼兒跳竹竿,過程中大家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游戲過程中,幼兒三五成群自由組合,通過協商、溝通,他們可以逐漸學會解決同伴矛盾、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同時也能夠鍛煉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借助院落優勢。一是獨門獨院。借助各班有獨立院落的便捷條件,孩子們就自己喜歡的民俗體育游戲進行了投票。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各抒己見,最后“編花籃”游戲勝出。之后,家長、教師和孩子們一起搜集了“編花籃”游戲的相關資料,并通過觀看視頻,了解了雙人編、三人編、多人集體編花籃等多種合作玩法。二是走廊文化特色。我們將幼兒在玩民俗體育游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用繪畫的形式張貼在走廊柱子上,并將家長和教師共同查閱到的民俗游戲玩法布置在走廊中,供小朋友們共同學習及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