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曾說:“我們加入兒童隊伍里去成為一員,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誠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上。”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情感上與兒童共鳴,心手相連,否則教學活動如同無根之木,難以生根、發芽。在深化素質教育中,情感教育需要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面對性格迥異、情感需求多樣的學生,教師需要具備高度的情感智慧,在傾聽、理解中共情,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在理解中共情。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連接著師生,也是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積極踐行陶行知先生所言,與學生在情感上同頻共振。
一、教學內容
本文選擇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7課《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本節課為第2課時,帶領學生閱讀一首“濃濃秋意”的詩歌,通過分析黃葉飄落的“唰唰”聲、蟋蟀振翅的“”聲、大雁南飛的叮嚀聲等,讓學生感悟秋天的美好與自然音樂的美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詩歌,掌握詩歌中的生字詞,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2.能發揮想象力與聯想能力,將詩歌中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提升思維能力與想象力。
3.欣賞詩歌中“秋”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秋的美好,領略大自然聲音的美妙,并嘗試仿寫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象。
4.了解秋天的文化象征意義,理解秋天有著獨屬于國人的情感寄托,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準確、流利地朗讀詩歌,理解本篇詩歌所要傳達的內容與情感。
2.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賞析中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力,將詩歌中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
教學難點:
1.理解詩歌中展現出的意境與情感,感受秋天的美好與自然的韻律。
2.仿寫詩歌,掌握詩歌的特點,表達學生對秋的情感,創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向學生播放關于“秋”的微課短視頻。(視頻選段截圖,如圖1所示)
教師:同學們,在剛才的視頻中,你們看到了哪些場景?聽到了哪些聲音?這些場景和聲音讓你們聯想到什么季節呢?
學生1:秋天,我看到了飄零的落葉、金黃的麥田,那是一片豐收的景象。
學生2:的確是秋天,因為我看到了遷徙的候鳥,聽到了蟋蟀、蟈蟈的叫聲,這些都是獨屬于秋夜的旋律。
教師:大家觀察得真仔細,一聽一看就知道是秋天到了。那么,如果讓大家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秋天,你們會選擇什么呢?
學生3:我會選擇金色,就像是視頻中金燦燦的麥田給人一種富足的感覺。
學生4:我認為是豐收的秋天,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不僅是麥田,還有那些掛在枝頭的香甜的水果,仿佛在訴說秋天的富饒。
教師:大家回答得非常好,我們不僅看到了秋天的美景,還聽到了專屬于秋天的美妙聲音。有一位詩人也被秋天的這些聲音所吸引,于是寫下了一首美麗的詩篇。今天我們就跟隨詩人,去聽聽秋的聲音。
(教師板書:《聽聽,秋的聲音》)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有關“秋”的微課短視頻,為學生營造出秋的意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視頻中播出了落葉、金黃的麥田、遷徙的候鳥以及各種蟲鳴聲,這些都是獨屬于“秋”的特點,為學生營造一個直觀、生動的關于秋天的印象,為后續詩歌內容學習做鋪墊。)
(二)復習方法,初讀感知
教師:在正式講授新課前,讓我們一同回顧第一單元的內容。請問,在第一單元中哪一篇文章是略讀課呢?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們是如何學習那篇文章的呢?
學生1:第一單元我們學習的《不懂就要問》是略讀課文,《不懂就要問》講述的是孫中山小時候勤學好問、勇于求知的故事,激勵著我們要敢于提問,不斷探索。
學生2:在學習《不懂就要問》這篇課文的時候,首先,我們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自主閱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標注。然后,在小組內進行熱烈的討論,分享各自的發現與見解,并在全班分享,同時老師還幫我們做了知識點的梳理與總結。
學生3:對,在集體討論的時候,我們找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對其進行重點分析,明確其在文章中的作用,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師:大家總結得非常好,看來大家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學習略讀課文的方法。
(設計意圖:在正式開始學習新課前,回顧之前所學略讀課文《不懂就要問》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學習略讀課文的基本步驟與方法,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知識遷移能力,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品讀詩歌,感悟秋情
(學生打開課本,初讀課文,教室里面回蕩著輕輕的朗讀聲,教師來回巡視,糾正其發音。)
教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與秋天的聲音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現在,哪位同學愿意帶領全班朗讀,再次帶領大家去聽聽秋的聲音呢?
(學生紛紛舉手,教師讓學生分小節進行朗讀,同時給生字詞注音。)
教師:在剛才的朗讀中,你們聽到了哪些聲音呢?
學生1:黃葉道別的聲音“唰唰”聲。
學生2:蟋蟀振動翅膀的聲音“”聲,仿佛是在夜間低語。
學生3:我還聽到了大雁的叮嚀聲和秋風聲。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寫下:黃葉、蟋蟀、大雁……)
教師:在這些豐富的聲音中,哪一種聲音最讓你有所觸動?結合文本,找到自己喜歡的章節片段,將其分享給大家。
(學生再次進行朗讀)
教師:現在,誰愿意勇敢地站起來與大家分享自己最喜歡的聲音?并說出其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受?
學生4:我最喜歡的是黃葉飄落的聲音,“唰唰”是黃葉道別的聲音,我仿佛看到,風吹動枝條,黃葉從大樹上一片片掉落下來,就像是大樹媽媽在送別孩子。
教師:你向我們描繪出了黃葉道別的場景,此時,黃葉會對大樹媽媽說些什么呢?
學生5:黃葉會揮揮手,帶著一絲絲不舍,對大樹媽媽說:媽媽再見了,我會想念您的,但是請您放心,我會化作泥土,滋養您。
(老師贊許,并出示“黃葉飄落”的場景)
學生6:我喜歡“蟋蟀振動翅膀,‘’是和陽臺告別的歌韻”,我在想,如果我是一只蟋蟀,我要告別熟悉的地方,將到其他地方過冬了,“再見,熟悉的陽臺,明年我還會回來”。
(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蟋蟀在離別時的情感)
教師:在如此美麗的秋天,大雁南飛,此時大雁會對他的朋友說些什么呢?叮囑什么呢?
學生7:大雁會對他的朋友說,再見了我的朋友,我要去南方過冬了,你們要保重好自己的身體,來年春天我們再見。
教師:當我們重復閱讀“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你會聯想到哪些場景?你是如何理解叮嚀一詞的呢?
學生8:我每天早早背上書包上學的時候,媽媽都會叮嚀我、囑咐我“注意安全,路上小心”。
學生9:叮嚀就像是媽媽對我的愛,有關心、有保護,讓人感覺暖暖的。
(教師板書“叮嚀”,聯系日常生活場景,分析“叮嚀”的含義,表達出作者的情感。)
教師:是呀,一遍一遍地囑托,就是叮嚀,就像是老師的母親也會囑咐老師“不要熬夜、按時吃飯”,其中飽含媽媽對我的關愛與愛護,那么大雁呢?大雁又會留下怎么樣的囑托呢?
學生10:我想大雁會對白云說“白云姐姐,再見了,我要去南方,請你照顧好這里”。
(此時教師展示大雁南飛的視頻片段,學生進一步感悟大雁離別的情感)
教師:想必,大雁的朋友聽到這樣的話,內心都會暖暖的,此時秋風吹來,掠過田野,此時最開心的是誰呢?
學生11:農民伯伯。
教師:對呀,在這個收獲的季節,農民伯伯播下種子,終于要收獲了,那么秋風會對農民伯伯說些什么呢?
學生12:農民伯伯,你辛苦了,這一年的勞作,現在終于到了收獲的季節,愿你可以碩果累累,盡情享受這豐收的喜悅吧!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的第3小節,體會詩歌中蘊含著的情感)
教師:在這樣美麗的秋天,落葉離開了樹媽媽的懷抱,在空中翩翩起舞,訴說著對大樹的依戀,蟋蟀唱起歌來,歌聲回蕩在夜空中,為這寧靜的秋葉增添傷感。大雁排成人字形,向南方飛去,背影逐漸消失在天際,此時的稻田一片金黃,稻子彎下了腰,就像是在和農民伯伯致謝,高粱漲紅了臉,為這豐收的季節歡呼著、雀躍著,秋天多美好。
(教師描述著秋天的美景,在賞析中,讓學生欣賞美、感受美。)
教師:在大自然中,秋的聲音無處不在,你們聽,還有哪些秋的聲音呢?
(教師播放課件,展示有關秋的聲音與圖片,大家紛紛暢想)
教師:秋的聲音還有很多很多,它們藏在不同的角落里,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聆聽,請大家閱讀課文的5~6小節。
(設計意圖:首先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然后分小節朗讀,糾正學生發音,在準確、流利閱讀詩歌的基礎上,通過設疑的方式關注詩歌內容,如黃葉、蟋蟀、大雁等的聲音,這些聲音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以及獨特的意境。嘗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分析叮嚀的含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四)仿寫詩文,創意表達
教師:同學們,秋天把美妙的聲音送給我們,我們可以用那五彩斑斕的色彩裝點我們的世界,面對這樣慷慨的秋天,是不是應該送給它別樣的禮物呢?以此來贊美這獨特的秋天。現在,請同學們模仿我們所學的《聽聽,秋的聲音》中第1~2小節的格式,寫一小節屬于自己的詩歌,來贊美這美麗的秋和動聽的秋的聲音。
教師:同學們,試想一下,如果你是搖曳在秋風中的小花,發出“沙沙”的低語,與落葉共鳴,訴說成長;或者你是一顆在稻田里面滾動的露珠,隨著晨光的照耀,在滾動中伴隨“滴答”聲響,與大地母親訴說與夜晚、新晨的小秘密;或者你是那輕拂過樹梢的微風,不緊不慢穿過叢林間,“嗖嗖”的輕響,在低吟淺唱,向葉子傳遞遠方的信息。如果是你,你愿意自己是秋日里的哪些景物,會發出怎么樣的聲音?會說些什么呢?
(此時的學生在伏案創作)
教師:時間到了,收起筆,誰愿意向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作品,同時也聽聽其他同學的聲音,也許在其他同學的詩句中,能獲得新的靈感,發現自己未曾注意到的小細節。
(學生積極地分享著)
學生1:稻穗輕輕地點頭,“嘩嘩”,向農民伯伯致謝。
學生2:從他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秋天成熟的稻穗,向辛勤耕耘的農民伯伯致謝,感謝那雙布滿老繭的雙手,用自己的汗水澆灌出這片“金黃”,這是在歌頌豐收的喜悅。我寫的是菊花緩緩地綻放,“窸窣”,為大地增添一抹秋日的雅韻,我想要表達的是菊花不畏懼寒霜,以自己獨有的姿態,為這片大地增添秋日的雅韻。
(學生繼續分享著自己寫的詩歌,充滿了對秋天的愛意)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感悟后,引導學生仿寫,表達他們對秋的贊美與熱愛,并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秋風中的小花、稻田里的露珠或輕拂過的微風,會發出怎么樣的聲音?通過分享和交流,學生可以進一步學習、體悟,提升個人的表達能力與創作能力。)
(五)品讀詩歌,感悟秋天
教師:我們在《聽聽,秋的聲音》這首詩歌中感受到了濃濃的秋意,現在,我們朗讀一首古詩,看大家能否找到與文章中相似的秋日聲音?
(教師借助白板,向學生展示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
教師:同學們,在剛剛這首古詩中,你們感受到了哪些秋日的景色與聲音呢?
學生1:我感受到了秋天的寧靜、清新。
學生2:我在“明月松間照”中想象到秋天夜晚月光灑在松樹上的幽靜。
教師:大家分享得非常好,可以從古詩中捕捉到秋日的韻味,現在請大家看看課文中的哪些場景與古詩中的秋日景象相呼應呢?
(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對比尋找)
學生3:課文中“黃葉飄落的‘唰唰’聲”與古詩“落葉紛飛”場景相似。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閱讀現代詩與古詩,引導學生感受秋日景象的多元化和豐富性,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與想象力。)
(六)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教師:本節課中,我們欣賞了《聽聽,秋的聲音》這首詩,跟隨作者的筆觸,感受秋天美妙的聲音,學會了如何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創作出屬于秋日的贊歌,在大家的作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大家對自然的熱愛與向往,秋天,不僅是季節的更迭,也是大家情感的寄托,一種生活態度。為加深大家對秋天感受的理解,請同學們繪制關于“分享秋天”的手抄報,將自己對秋的感受描繪在紙上,期待大家下節課的分享。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主要是總結本節課的所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課堂表現,在肯定學生努力與學習成果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并布置“分享秋天”主題的手抄報作業,讓學生將自己對秋天的感受與體驗以繪畫和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秋天的理解與感悟,鞏固學習成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五、教學反思
本文以“情感教育引領,深化思想內涵”為主題,圍繞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展開,通過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旨在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想象力,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思想內涵。
在教學中,初設目標已經達成,在閱讀與學習中,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理解詩歌中蘊含的情感,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朗讀與寫作能力,通過播放微視頻、品讀詩歌以及仿寫詩文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秋天的聲音與美景,掌握朗讀詩歌的方法,嘗試自己創作詩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以設疑、提問的形式讓學生思考秋天的特點,用詞語來形容秋天,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同時利用生活場景讓學生分析“叮嚀”的含義,理解詩歌要表達的情感。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謝家小學)
編輯:孫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