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作為傳授數學知識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環節,一直面臨著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理解能力有限等挑戰。傳統的單向教學模式往往限制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思考,而游戲作為一種有趣、激發興趣的活動方式,為數學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以游戲化課堂為切入點,探討了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應用游戲化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核心素養。
一、將游戲融入課前導入環節,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課前導入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將游戲融入課前導入環節中,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自覺投入游戲化的課堂氛圍中,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和較為集中的注意力,這對后續知識的傳授與接收具有重要幫助。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適合課前導入的小游戲,將數學概念、問題與游戲情境相結合。
以“分數加減法”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分數迷宮探險”的游戲,讓學生在探索迷宮的過程中,熟悉并掌握分數加減法的運算規則,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游戲準備階段,教師要進行場景布置、題目設計以及角色分配工作,教師可以利用教室的桌椅布局,或者通過投影設備在屏幕上展示一個虛擬的分數迷宮,迷宮由若干小房間組成,每個房間都設有一道分數加減法的題目作為“門鎖”;題目應涵蓋分數加減法的各種情況,如同分母、異分母分數的加減,以及分數的化簡等,題目難度應適中,確保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完成;最后,學生被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負責帶領組員在迷宮中探險。在具體的游戲中,各小組組長帶領組員進入迷宮的第一個房間,組長從房間中的題目卡中抽取一道題目,帶領組員共同討論并解答,解答正確后,教師會給出下一個房間的線索或密碼。在探險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互交流與協作,共同解決難題。教師可以適時提供提示或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難關。最后,當所有小組都解答完所有房間的題目,并找到迷宮的出口時,游戲結束。隨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與點評,強調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性及在游戲中的實際應用。此游戲可以讓學生在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前接觸到課程的主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游戲化教學的設計過程中,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他們的喜好和性格特點,從而設計出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導入游戲。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參與到游戲規則或關卡設計中,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和創造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課前導入游戲還可以作為拓展練習的鋪墊,在開始教授本節課的知識前,教師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復習上節課學習的知識,需要注意的是,在設計游戲時要盡可能降低游戲難度,但要保證游戲性,這是為了避免游戲難度過高而打擊學生信心,進而影響新知識的傳授與接受。例如,在教授“分數加減法”之前,為了鞏固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知識的記憶,教師可以設計“分數接龍”的游戲作為課前導入的拓展練習。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分數卡片,每張卡片上都寫有一個分數,確保分數的種類和難度覆蓋上節課所學內容。游戲以接龍的方式進行,學生依次從卡片堆中抽取一張,然后嘗試將其與手中的某個分數進行加減運算,得到一個新的分數。接龍過程中,學生需說出運算過程及結果,由教師和同學共同驗證。為了增加游戲的難度,教師可以設定一些特殊規則,如限定運算次數、要求使用特定分數進行運算等。游戲結束后,教師需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強調分數加減法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并鼓勵學生繼續探索和學習。通過此游戲,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溫故知新,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將游戲融入課堂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教師將游戲融入課堂教學環節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他們主動參與和深入理解數學知識。游戲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和自主學習能力。而針對課堂教學環節的游戲融入,本文提出如下教學建議:
第一,教師可以設計與新知識相關的數學游戲,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并親身體驗新知識,如讓學生在游戲中扮演不同的數學角色,通過解決與新知識相關的問題來深入理解和應用新知識。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單元中,教師設計了“數字探險家”的角色扮演游戲。學生扮演勇敢的探險家,在虛擬的數學森林中遇到各種需要運用20以內進位加法解決的問題(如尋找隱藏寶藏需解開密碼鎖,密碼即為特定算式的答案)。通過解決各類問題關卡,學生不僅在實踐中掌握了進位加法的運算技巧,還激發了主動學習的興趣,加深了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首先要進行背景設定,由學生扮演勇敢的探險家,置身于一個充滿挑戰與奇遇的數學森林,森林中隱藏著無數寶藏,但每個寶藏都被一道由20以內進位加法算式構成的密碼鎖保護著。探險家需要找到并解開第一個密碼鎖,密碼為簡單的一位數與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如“7+8=?”。隨著探險的深入,密碼鎖的復雜度逐漸提升,涉及兩位數與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如“15+6=?”。最后,在最終寶藏所在地,密碼鎖需要綜合運用多個進位加法算式的結果進行解答,如“先計算9+7,再用結果與5相加”。在游戲過程中,探險家之間可以相互幫助,共同討論解題策略,或向教師求助,模擬真實世界中的團隊協作。每解開一個密碼鎖,探險家都會獲得一枚數學徽章作為獎勵。同時,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即時反饋,鼓勵他們在探險過程中不斷嘗試與探索。
第二,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團隊合作或競賽型的數學游戲,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或競爭,共同解決數學問題。團隊合作和競爭的過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自主學習和相互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此外,團隊合作和競爭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激發他們更深入地參與數學學習。例如,在“認識圖形(二)”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組織一場“圖形創意拼圖大賽”。
教師提前準備好各種基本圖形(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等)的卡片,每種圖形數量充足,以便學生自由組合。全班學生被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5人。比賽規則要求每組在規定時間內(如20分鐘)使用提供的圖形卡片,合作完成一幅具有創意的拼圖作品,作品需包含所有基本圖形,并體現一定的主題或故事性。在游戲進行過程中,各組學生迅速進入狀態,有的負責設計草圖,有的負責挑選圖形,還有的負責拼接與調整,其間教師負責巡回指導,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大膽嘗試不同的組合方式。時間到后,各組依次上臺展示作品,并講解創作思路與寓意,評價環節由教師和全班學生共同參與,從創意性、準確性、團隊合作等多個維度進行打分。展示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討論,分享創作過程中的收獲與不足,鼓勵學生提出改進建議。此游戲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圖形識別與組合能力,還促進了團隊間的溝通與協作,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第三,教師還可以將游戲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應用數學知識,如設計一個數學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扮演工程師、建筑師等角色,通過測量、計算、規劃等活動來應用數學知識。以“分類與整理”單元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與超市管理員,顧客需根據商品種類(如食品、文具、玩具等)進行分類挑選,而管理員則需統計各類商品的數量,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如哪種商品最受歡迎)。該游戲不僅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了分類與整理的過程,還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學會了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深刻理解了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三、將游戲融入課堂延伸環節,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通過將游戲融入課堂延伸環節,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踐和探索的平臺,使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在具體實施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游戲教學方法。
其一,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新的角色扮演游戲情境,在游戲中學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要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或虛擬場景中的數學問題。通過角色扮演游戲,學生將會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深入理解數學的應用和意義。例如,在“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校園小超市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收銀員,顧客需根據商品價格和手中的錢幣數額進行計算,決定購買哪些商品;而收銀員則需準確計算總價并驗鈔。
在具體實施中,教師可以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一個簡易的超市貨架,上面擺放各種標有價格的商品,這些商品價格既有整數也有小數,旨在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隨后,教師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扮演顧客,另一組扮演收銀員。每個顧客手中都有一定數額的人民幣(包括紙幣和硬幣),而收銀員則負責收銀和驗鈔。顧客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手中的錢幣數額,計算出能夠購買的商品組合。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合作、互相討論,扮演顧客的一組學生需要共同使用同一筆人民幣,因此既要保證所有學生的需求都得到滿足,又不能超支是該組學生要考慮的難題。而扮演收銀員的學生則需要準確計算顧客購買的商品總價,并驗證錢幣的真偽和數額,還可能面臨顧客的講價,如何確保收益并記錄好本日的營業額是他們要關注的重點。在游戲結束后,教師還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復盤,再次分析游戲過程中的失誤,探討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等。通過該游戲,學生不僅能夠在模擬的真實情境中運用加減法運算,還能深刻理解人民幣的面值及其在實際交易中的應用,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又可以在模擬交易中感受人民幣的價值,從而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其二,教師可以設計數學實驗或模擬游戲,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來深入理解數學原理和概念。例如,在“統計”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模擬拋硬幣的游戲,讓學生通過拋硬幣實驗來理解概率的概念,從而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仍以“分類與整理”單元為例,在學習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小分類師”的模擬游戲。在游戲中,學生需將一系列混雜的圖形(如不同顏色、形狀或大小的圖形卡片)進行分類整理,并根據分類標準(如顏色、形狀等)進行計數和記錄。
在材料準備環節,教師準備了一系列混雜的圖形卡片,這些卡片包括不同顏色、形狀或大小的圖形,還準備了分類表格和計數工具。在實施環節,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分類的概念和方法,并展示分類表格的使用方法。隨后學生開始分類工作,他們先將圖形卡片按照顏色進行分類,然后分別計數和記錄。完成顏色分類后,學生再按照形狀進行分類,同樣進行計數和記錄,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對分類結果進行分析和討論,幫助他們理解分類的原則和方法。這款數學實驗與模擬游戲的設計,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和直觀感受。通過親自動手進行分類和計數工作,學生可以深入理解分類的原則和方法。同時,游戲中的分析和討論環節,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將游戲融入課堂教學評價環節,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
教師將游戲融入課堂教學評價環節,能夠為學生營造積極、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自信。游戲化評價可以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得到肯定和認可,從而樹立學習信心,進一步獲得全面發展。同時,學生通過教師的評價和反饋也能夠明白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和提升。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游戲化的自我評價,讓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和評價。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數學學習卡片游戲,每張卡片上都有一個與學習目標相關的問題,學生自主選擇卡片并回答問題。如在“2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名為“數學小偵探”的自我評價游戲。該游戲旨在讓學生在尋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反思和評價。教師要準備一套包含20以內加減法問題的卡片,每張卡片上都有一個問題及其答案,將卡片隨機分發給學生,確保每位學生都有一張卡片。在教室的一角設置一個“偵探箱”,箱內含有與卡片問題相關的道具(如數字卡片、小棒等),用于輔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生拿到卡片后,首先嘗試獨立解決問題。若學生無法獨立解決問題,可以前往“偵探箱”尋找線索。線索可以是與問題相關的提示卡,也可以是引導學生使用道具的說明書。在解決問題后,學生需對自己的解題過程進行反思,思考自己使用了哪些策略,哪些策略有效,哪些需要改進。學生回到座位后,可以與同桌或小組內的同學分享自己的解題過程和反思結果,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種自我評價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自我認知和反思能力,發現學習中的不足,從而提升學習自信。
除了自我評價,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可以設計合作評價與反饋的游戲化環節,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評價和反饋。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數學問題解決比賽,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比賽,并在比賽結束后互相評價和反饋對方的表現。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名為“數學小能手挑戰賽”的合作評價與反饋游戲,該游戲旨在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相互評價和反饋中發現彼此的優點和不足,共同進步。教師準備一套包含20以內加減法問題的試卷,每個問題都標有難度等級,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5人,并為每組準備一套數字卡片和小棒等道具,用于輔助解題。教師宣布挑戰賽開始后,每組學生輪流從試卷中選擇一個問題進行解答,問題的選擇需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學生拿到問題后,需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共同尋找解題策略。學生可以使用手中的道具進行輔助,也可以向其他小組或教師求助。解題完成后,每組需派一名代表上臺展示解題過程和結果,其他小組的學生和教師作為評委,對他們的解題過程和結果進行點評。在點評結束后,學生需進行相互評價,可以從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團隊合作等方面進行評價,并提出改進建議。學生需根據相互評價的結果,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和調整,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以提升自己的解題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這樣的合作評價游戲,學生可以互相幫助和學習,提供積極的評價和鼓勵,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
最后,為了激勵學生改正錯誤、提升自己,保證教學評價的有效性,教師可以設計游戲化的獎勵系統,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如可以設立積分機制,學生在游戲中每解決一個問題或完成一個任務,即可獲得相應的積分。積分的多少取決于問題的難度和解題的準確性,根據積分的多少,設立不同的獎勵等級,如“數學小能手”“數學小博士”“數學小明星”等。每個等級都有相應的獎勵,如小獎品、榮譽證書等,每周或每月進行一次評選活動,對積分達到一定數量的學生進行表彰和獎勵,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評選活動,共同見證學生的成長和進步。通過這樣的游戲化獎勵系統,學生能夠在積極的激勵下建立自信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綜上所述,通過游戲化課堂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在數學學習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游戲化的教學內容和活動引導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基于此,本文圍繞核心素養培養要求,進一步提出多點教學建議,以期為數學教學提供新的理論參考與教學路徑。
(作者單位:金昌市第三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