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在小學中高年級教學中,學生的厭學現象普遍存在,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且必須解決的問題。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從兒童向青少年過渡的關鍵時期,其心理、生理均在發生顯著變化,且伴隨著學習態度的波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課堂參與度下降。課上沉默寡言,不再積極舉手發言或參與小組討論,在被教師點名回答問題時常表現出困惑與迷茫,無法準確回答。其二,作業完成情況不佳。學生從早期認真完成每項作業任務轉變為敷衍了事,作業經常遲交,甚至有時不交,即使交了作業也是錯誤百出、字跡潦草,缺乏認真的態度。其三,學習興趣喪失。學生學習熱情逐漸減退,不再對新知識感到好奇和興奮,抱怨學習任務繁重,放學后更愿意花時間玩游戲、看電視,而非復習功課或預習新課。
二、案例分析
(一)學校因素
部分教師的教學缺乏創新和互動性,導致學生無法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從而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同時,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成績,往往會給學生布置較多的書面作業,使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感到學習負擔過重產生厭學情緒。此外,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過分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容易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從而對學習失去信心。
(二)學生因素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對教師和家長的話不再盲目聽從,加之因缺乏自信或遇到挫折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同時,部分學生并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動力,在面對學習任務時經常感到無助和迷茫,從而逐漸放棄學習。在學校中,學生群體間的社交關系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部分學生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導致不愿意去學校,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三)家庭因素
部分家長或溺愛或嚴厲,導致孩子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態度,同時對孩子的學習期望過高,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極大壓力,心態從以往主動探索轉變為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家庭氛圍同樣作為影響孩子厭學的關鍵因素,緊張與不和諧的氛圍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部分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夠的關愛與支持,致使在學習中缺乏動力和信心。此外,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學習資源和機會上也存在差異。部分家庭可能無法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學習支持,導致孩子在學習遇到困難時無法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指導。
三、干預過程
(一)初始階段
1.觀察與了解
班主任要密切關注厭學學生在課堂中的一舉一動,注意學生是否經常走神,是否對科任教師的提問有回應,回應的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對于參與小組討論的情況,記錄學生是否主動發言,發言內容是否與主題相關,以及在討論過程中與小組成員的協作情況;在作業分析方面,要仔細查看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除作業的正確率,還要關注作業的書寫工整程度、完成作業的時間、是否有抄襲跡象。同時,班主任與各科任教師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學生在不同學科課堂中的具體表現,包括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程度,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否有特殊的行為表現。教師通過電話、家長會、家訪等形式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了解學生在家中的情況,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家中的學習時間安排、業余愛好等。
2.建立信任關系
班主任要主動尋找機會接近厭學學生,在課間休息時來到學生身邊,用溫和的語氣和態度與學生打招呼,詢問學生課間是否開心,有沒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分享,或在課外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與學生一起玩游戲、聊天,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與學生交談時,班主任要以平等的姿態,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保持眼神交流,避免使用命令或批評式的語句,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即使學生的觀點不太正確,也不要急于打斷或糾正,而是耐心傾聽,給予肯定和回應,目的在于了解每個厭學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主要原因。
(二)探索階段
1.針對學校因素
(1)教學方式問題
班主任與相關科任教師進行協商,建議各科教師嘗試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微課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并在課下收集學生對該教學方法的想法與建議,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從而在下節課上作出調整與優化。情境教學法能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拉近學生與知識點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微課教學法則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課本中復雜抽象的知識點以更加直觀的方式進行呈現,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增強課堂學習的趣味性。翻轉課堂教學法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激發,先讓學生進行自學,總結學習規律、梳理學習問題,再進行自主解決、合作探索,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分析。
(2)作業負擔問題
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共同商討調整作業量和難度,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作業分為基礎、提高、拓展三個層次,通過動態化的調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并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收獲成功的喜悅。同時,注重作業總量的控制,確保學生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均在合理范圍內,使作業真正成為輔助學生溫故知新的重要手段。
(3)教學評價問題
班主任建議科任教師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除關注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與考試成績外,還需要將學生課堂表現、作業完成質量、小組合作參與度等納入評價指標,并增加評價權重。
2.針對學生因素
(1)心理壓力過大或挫折感
針對該情況的學生,班主任可為其安排心理輔導,通過面對面交流了解學生心理壓力過大的主要原因,以及學生常常產生挫折感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具體問題給出相應的建議,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勇敢面對問題。
(2)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該情況的學生,班主任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基礎以及興趣愛好,制訂個性化的學習習慣養成計劃,詳細規定學生每天的預習、復習時間和內容,要求學生每天記錄學習筆記,定期檢查學生的學習筆記和學習進度。
(3)社交問題
班主任組織班級聚會、小組合作游戲等社交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社交機會,并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社交方法,同時,加強對班級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學生相互關愛、相互幫助。
3.針對家庭因素
(1)家庭環境問題
針對該情況,教師應及時介入學生生活,與家長取得溝通,為家長提供家庭關系調節的方法和建議,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教授學生正確表達自身情感與想法的方法,使家庭成員雙方學會傾聽對方的心聲。
(2)教育方式不當
通過家長會和家訪的形式,班主任為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為其開展家庭教育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要給學生設定過高的學習期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學習任務等。
(3)學習資源不足
借助在線學習平臺,班主任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慕課資源,并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將課上所學知識轉換為實踐技能。
(三)行動階段
1.課堂氛圍的革新
小A是班級中典型的厭學學生,對任何學科的學習均表現得興趣缺乏,從不參與課堂活動,經常在課堂中發呆。對此,班主任與語文老師協商,決定在一節語文課上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小A被選為課文中的主角,起初他有些抗拒,但在班主任的鼓勵和同學們的期待下,他逐漸投入角色中。表演結束后,小A收獲了同學們的掌聲和贊美,他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此后,班主任觀察到小A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明顯提高。他開始主動舉手發言,與同學們的互動也多了起來。
2.個性化學習輔導的推進
小B是班級中的學困生,由于學習基礎薄弱,面對學習任務常常感到無助和迷茫,久而久之變為厭學學生。針對小B的情況,班主任幫助其制訂了個性化的學習輔導計劃,包括每天放學后一小時的一對一輔導,針對她的薄弱環節進行強化訓練。同時,班主任還為小B提供適合她的學習資源和練習冊,鼓勵她按照計劃逐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班主任還與小B的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與小B一同制訂學習激勵機制,即當小B經過努力達成計劃中的某項要求,家長可滿足小B的一個愿望或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從而強化小B的學習動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B的學習成績明顯提升,她對自己的學習也有新的認識和信心。
3.家校合作的加強
小C作為班級中學習成績偏上的學生,在升入高年級后學習成績出現明顯下滑,在早期的觀察中班主任認為小C可能尚未熟悉教師講課進度,只需作出細微調整便可解決小C的成績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C的成績不但沒有提升,還出現了更為嚴重的下降,因此班主任決定與小C的家長取得溝通。通過與小C家長的交流教師了解到,小C的家庭情況較為一般,父母對小C的學習極為重視,并給予極高的期望,小C的課外時間均用來學習,基本沒有自己可支配的時間,高強度的學習使小C出現明顯的厭學情緒,小C反感任何與學習相關的事情。針對該情況,班主任與小C父母進行溝通,反映小C在校的表現,講授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在班主任的建議下,小C的父母開始調整對小C的期望,給予他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4.心理輔導與支持的提供
小D性格內向,很少與他人交流,在課堂中發言次數相對較少,在課上也不認真聽講,只是低頭做自己的事情。針對小D的情況,班主任決定從搭建信任關系入手,深入了解小D的真實情況,在經過多次了解后發現,小D的厭學情緒是偶然產生的,在一次課后服務中性格內向的小D在向教師請教問題時,由于詢問的人數過多,加之自己的聲音較小,教師并未回答小D的問題,小D認為教師討厭自己,久而久之便對學習失去興趣。對此,班主任對小D錯誤的思想觀念進行糾正,用溫和的語氣對小D說:“老師并不是討厭你,而是問問題的同學太多,老師沒有辦法面面俱到,其實很多老師都是非常喜歡你的,說你是一個文靜的小女孩。以后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嘗試聲音大一點,或在課下直接找老師請教問題,老師是非常愿意幫助好學的學生的。”經過多次的心理輔導,在班主任和全班同學的幫助下,小D逐漸走出陰影,變得更加自信陽光,重新找回對學習的熱情。
(四)結束階段
1.效果評估
班主任和干預小組對干預效果進行全面評估,設計涵蓋學生學習表現、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學習興趣、心理健康狀況等多個維度的全面評估方案。為了確保評估的客觀性和準確性,班主任采用問卷調查、前后成績對比、課堂觀察記錄、家長反饋等多種評估工具,先向學生發放匿名問卷,收集學生對干預計劃的滿意度和改進建議,通過對比干預前后的學習成績和課堂表現,量化學生的進步情況。同時,班主任還安排多次課堂觀察,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參與度,通過與家長的深入交流,了解學生在家中的學習情況和心態變化。
2.經驗總結與分享
班主任分享多個成功案例,如通過心理輔導和團隊合作活動重新找回學習的熱情,在家校合作的推動下改善作業完成情況,提升學習成績。同時,干預小組分析部分干預效果不顯著的原因,如部分學生家庭環境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或學生在校外的社交問題仍然存在。針對該問題,干預小組提出針對性的策略調整建議,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合作、開展社交技能培訓和心理輔導。
3.持續跟蹤與支持
建立定期的跟蹤機制,包括月度電話訪談、季度家長會等,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心理狀態。對干預效果不顯著的學生,班主任提供個性化的后續支持計劃,如額外的心理輔導、學習輔導或者社交技能培訓。班主任還整理干預過程的案例報告,詳細記錄干預策略、實施過程、評估結果和經驗總結等內容。
四、干預成效
在課堂參與度方面,厭學學生由原先的沉默寡言、不積極參與討論,轉變為積極舉手發言,主動參與小組討論,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課堂上,學生更加專注教師的講解,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作業完成情況上,學生由原先的敷衍了事、遲交或不交作業,轉變為認真完成每一項作業任務,作業質量顯著提高。在學習興趣方面,學生重新找回對學習的熱情和好奇心,不再抱怨學習任務繁重,而是對新知識感到好奇和興奮。放學后,他們更愿意花時間復習功課或預習新課,而不是沉迷于游戲和電視。學生開始享受學習的過程,并樂于探索未知的知識領域。此外,學生在心理方面也發生了積極的變化,變得更加自信和開朗,能夠勇敢面對挫折和困難。在遇到問題時,學生能積極尋求幫助,并樂于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經驗,其社交能力也得到提升,能更好地與同學相處和合作。
五、案例啟示
(一)深入了解學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干預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準確把握厭學情緒的根源。通過觀察、訪談、調查等多種方式,我全面收集學生的厭學表現,為后續制訂干預計劃提供有力依據。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更加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建立更加緊密的師生關系,以便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二)家校合作,共同助力學生成長
本次干預過程中,家校合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與家長的深入溝通,我了解到學生在家庭中的學習情況、家庭氛圍及親子關系,為制訂個性化的干預策略提供重要參考。同時,家長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也極大地促進學生的轉變和進步。因此,我認識到家校合作是教育學生的重要途徑,今后將進一步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助力。
(三)注重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在干預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心理輔導的重要性,通過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服務,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克服挫折感,見證學生從消極、迷茫到積極、自信的轉變。因此,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開展心理輔導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
(四)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本次干預過程中,我嘗試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項目式學習等,新穎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因此,我認識到創新教學方法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今后,我將繼續探索和實踐更多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
(五)持續改進工作方法,提升干預效果
通過本次干預實踐,我發現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在干預初期由于對學生情況的了解不夠全面深入,部分干預措施不夠精準有效。因此,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制訂更加精準有效的干預計劃。同時,我也將加強與其他班主任、科任老師及心理咨詢師的溝通交流,共同商討和改進工作方法,不斷提升干預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美豐實驗學校)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