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精準化教學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標精準化教學通過設定清晰的教學目標、優化課程內容、采用創新的教學方法以及加強評估機制等途徑,促進了教學過程的精細化與效率提升。本文以《慈母情深》為例,探討目標精準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
一、小學語文目標精準化教學概述
(一)目標精準化教學的定義與特點
目標精準化教學策略是教師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設定清晰、具體且可達成的學習目標,并以此為導向設計教學流程和評價機制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特點在于目標的精確設定與教學的靈活調整相結合。教師需明確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升及情感態度等方面達到的具體標準,這些標準既具有挑戰性又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學策略需具備可測量性,通過多樣化的評估手段,如課堂觀察、作業反饋、小測驗等,準確判斷學生是否達成目標,目標精準化還強調教學的個性化與差異化,鼓勵教師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興趣,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目標精準化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激發學習動力與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目標精準化教學策略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目標和進度進行自主學習。學生明確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后,通常能夠以更高的積極性參與學習活動,并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而增強其學習動力。
2.實現個性化教學與因材施教
每位學生都擁有獨特的個性,體現在他們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以及能力差異上。通過實施針對個體的學習目標制定的策略,教師能夠更有效地識別并滿足每位學生的具體需求,進而提供更貼合個人特點的教學輔助。基于對學生學習進展及反饋的持續監控,教師可適時調整授課內容與方法,確保所有學生均能在最適宜自己步伐的情況下發展,最終達成依據各自天賦施教的理想狀態。
二、《慈母情深》解讀與教學價值分析
(一)課文背景與作者介紹
《慈母情深》是梁曉聲在其著作《母親》中描繪的一段觸動人心的故事,被收錄于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內。作為現代文學領域的重要人物之一,梁曉聲以其細膩的散文及小說創作聞名,其作品常常圍繞家庭生活與親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展開敘述,情感飽滿且文筆流暢。在平凡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他,深受母親無私奉獻精神的影響。為了向這位給予自己無限愛與支持的偉大女性致敬,并寄托對其深深的思念之情,梁曉聲執筆寫下了這篇《慈母情深》。該小說描繪了20世紀60年代初的艱苦歲月。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小說中的母親面對生活的重重困難,依然全力支持并鼓勵孩子閱讀課外書。通過這一感人至深的故事,梁曉聲成功傳達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以及子女對母愛的深切回應,這一背景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環境緊密相連,反映了那個時代家庭生活的艱辛與母愛的偉大。
(二)課文內容與情感分析
《慈母情深》以第一人稱敘述,通過母親與兒子的對話,完整有序地展示了母愛。文章語言質樸自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了真情。故事圍繞“我”想要一本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展開,描述了“我”第一次去母親工作的工廠要錢,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毫不猶豫地給錢讓“我”買書的經過。文中通過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母親工作的艱辛和瘦弱疲憊的身影,以及她為了滿足孩子讀書的愿望所做出的犧牲。這些細節描寫真實地展現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讓人讀來潸然淚下。文章也表現了孩子對母親的理解、心疼和感激之情,愛與愛永遠是相互的,這種雙向奔赴的愛更加動人。
(三)教學價值挖掘與提煉
《慈母情深》是一篇極具教育意義的文學佳作。該文章不僅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還讓他們感受到家庭溫暖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從而激發了他們的感恩之心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對文中場景設置、細節刻畫及修辭技巧等要素的細致分析,教師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更精準地運用語言表達個人情感與思考。《慈母情深》也映射了特定歷史時期下,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與親情觀念變遷,這有利于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發展歷程的認識,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情感層面的引導,鼓勵他們深入挖掘文本背后蘊含的情感價值,并結合自身生活經歷,學會用恰當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自我見解與感受,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小學語文目標精準化教學策略在《慈母情深》中的應用
(一)明確教學目標
1.準確識記并理解課文中出現的新詞,如“龜裂”的“龜”字讀音、“攥”的書寫、“失魂落魄”“震耳欲聾”“疲憊不堪”等關鍵詞語的含義,并能在語境中正確運用。
2.運用默讀、朗讀等多種閱讀技巧,通過圈點批注、畫思維導圖等方法,分析文本結構,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能夠準確概括文章的主要情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和文章所表達的母愛主題。
3.通過分析課文中對母親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的細節描寫,學習作者如何通過細節描寫來表達情感的方法。
4.運用情景教學法和探究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以及“我”內心情感的變化,凸顯母愛的“情深似海”,從而深刻領悟作者細膩的情感表達。
5.引導學生對比不同文學作品中母愛的表現方式,思考母愛的多樣性和普遍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二)優化教學內容
1.精選教學內容
教師應圍繞文章的核心情感和主題,篩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段落和細節進行深入講解。例如,重點分析母親工作環境的艱苦、母親給錢的毫不猶豫以及“我”拿到錢后的心理活動等關鍵情節。結合文中的修辭手法,如“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結合文中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如比喻、排比、細節描寫等,進行語言藝術的賞析,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2.整合教學資源
在《慈母情深》的授課環節中,教師可以借助各種多媒體資源來充實教學內容,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與文章背景相契合的視覺資料、播放能夠體現母愛主題且感人至深的電影片段,或是挑選能與文本情感基調相呼應的音樂作品等方式,有效地加深學生對課文中所蘊含深刻情感的理解,并促進他們的情感共鳴。教師還可以引入互聯網上的教育資源,如對該文學作品的專業分析或專家見解,以此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解讀角度及反思機會。
3.拓寬教學視野
教師可以將文章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社會現象相結合,引導學生思考母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在不同文化、不同社會背景下母愛的表現形式。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國家或地區描寫母愛的文學作品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母愛表現形式上的普遍特征及其地域性差異;抑或是結合現代社會中家庭成員間情感聯系日益疏遠的現象,激發學生對身邊親情價值的認識與重視。
(三)創新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教師可以創設一系列與文章內容緊密相關的情境,如模擬母親在工廠辛苦工作的場景,或者重現“我”向母親要錢買書時的對話場景。采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的教學手段,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領悟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內涵,特別是對母親那種偉大而無私的愛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此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增進課堂上師生間的互動與溝通,還提升了學生對文學作品中深層情感的理解力,從而深化了他們對文本內涵的認知。
2.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專注于討論文中的一項或幾項主題內容,如“母愛的不同體現形式及其深遠意義”。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生能夠相互啟發,共同挖掘文中的深層含義。例如,學生可以圍繞“母親給錢時的毫不猶豫”這一情節展開討論,分析其中蘊含的母愛。此教學方式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與交流技巧的發展,還培養了他們從多重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母愛的內涵。
3.探究式學習法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獨立閱讀、深入分析與反思,探索文本內關于母愛的細膩描寫和情感表達。比如,學生可以通過研究文中母親的語言風格、行為舉止以及面部表情等細節描寫,進一步探討這些元素是如何共同構建母愛之偉大與無私的。教師采用探究式學習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及批判性思考技巧。例如,學生可以分析“母親將錢塞到我手里時的眼神”這一細節,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情厚意。這種方法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所傳達情感的理解,從而增強他們對母愛這一主題的感受力和共鳴。
(四)強化教學評價
1.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
構建綜合性的評價系統,不僅能夠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能夠增強對學生整體素質與能力提升的關注。在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立多樣化的評價機制來實現這一點,如對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質量以及小組討論中的表現進行評定,以此全面地展現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應提倡運用同伴評價與自我反省等多種評價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這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自我評價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水平。通過多方面的評價機制,教師能夠獲得更全面的學生學習情況,并據此給予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指導。這種方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利于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2.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整合
過程性評價著重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行為表現及投入的努力程度,如課堂上的互動程度以及作業完成狀況。此方法能夠高效地識別學生面臨的學習障礙或挑戰,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了關鍵參考。而終結性評價則側重于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總結性評價,如期末考試、課程論文等,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水平。將兩者相結合,既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反饋和指導。
3.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相結合
自我評價有助于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學習狀況,識別自身的長處與短板,進而規劃出更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案。而同伴評價則能讓學生從他人的角度審視自己的學習表現,發現自己在團隊合作、溝通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將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相結合,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與溝通技巧。
四、小學語文目標精準化教學策略實施分析
(一)教學設計思路與流程
在小學語文《慈母情深》的教學目標精準化策略實施中,教學設計思路與流程非常重要。第一,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通過學習該篇課文,讓學生深入體會到母愛的崇高,提升其閱讀理解及情感表達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篩選與整合,確保每個環節都緊扣主題,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又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模擬真實的母子互動場景,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的情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學習、角色扮演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著重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并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個人的觀點與創意。
(二)教學實施過程與策略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地采用了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教師采取了小組合作與討論的形式。學生圍繞“母親給錢時的心理變化”等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通過相互交流和啟發,加深了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在課文解析階段,教師特別強調了對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理解與應用。如通過分析“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這一排比句,學生不僅掌握了其修辭手法,還深刻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母愛精神。在課文解析階段,教師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對關鍵語句及段落進行細致解讀,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及其表達的情感。教師結合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和其他拓展閱讀材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強化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認知。在整個授課期間,教師始終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依據學生的反應適時調整教學方案,確保所有學生都能跟上課程進度。
(三)教學效果評價與反思
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來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包括但不限于課堂觀察、小組討論中的參與程度及作業完成情況。評價結果反映出大部分學生能夠深刻領悟文章的核心意義,并對母愛的偉大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在課堂活動中也表現出了積極分享個人見解與反思的態度。在教學反思環節,教師應仔細回顧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得失。情境導入法和多樣化教學策略的應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氣氛更加生動活潑;教師也認識到對部分學生的個別輔導還需進一步加強,以便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并關注其學習狀態。為了解決上述提到的問題,教師需要制訂針對性的改善措施,如加強針對個人差異的教學輔導、改進授課策略等,以期在未來能夠實現更優異的教學成果。
小學語文目標精準化教學策略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教育質量,還是推動學生全面成長的關鍵路徑。針對《慈母情深》一課的教學實踐,教師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學語文目標精準化教學策略發揮的關鍵作用。在此過程中,清晰定義的教學目標、合理規劃的教學流程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共同奠定了有效教學的基石。精準的教學策略要求教師深入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需求,精心創設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深入理解和感悟文章內容,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在實施個性化教學策略時,教師應密切監控學生的學業進步情況,并靈活調整教學方案,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按照符合自身特點的速度前進,從而推動其獨特潛能的發揮與個人成長。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一悟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