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傳統課堂教學方法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尤其在美術學科的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造力成為重要課題。在這一過程中,立體繪本作為一種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逐漸成為教學中的亮點。它通過結合圖文與立體元素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在互動中感知藝術的魅力,提升其空間認知和想象力。而中國畫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美術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如何通過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理解并欣賞中國畫的獨特美學,是美術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教師通過立體繪本的形式進行中國畫的教學,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畫的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立體繪本的互動性和直觀性使學生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畫的筆墨、結構與意境,增強學生對傳統藝術的認同感,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新時期美術教學的趨勢
目前,美術教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逐步向更加多元、創新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以及社會對創新能力和藝術素養的高度重視,使得美術教育的形式、內容和目標都發生了變化。
首先,現代美術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和創意思維的激發。在傳統美術教學中,更多的是教授固定的技法和知識,而在新時期的美術教育中,強調通過項目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創新能力。教學的重點不再只是技法的傳授,而是通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跨學科的綜合素養。學生的個性化表現成為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創意思維的引導者。
其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給美術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數字媒體、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的引入,拓寬了美術教學的邊界,使學生可以在更豐富的視覺體驗和創作平臺上進行藝術表達。傳統的繪畫工具逐步與現代數字工具相結合,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創作,這不僅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促進了藝術創作與技術創新的深度融合。在這種背景下,美術教學不僅僅局限于紙筆和畫布,更成為一個多元化的創作空間。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是美術教育的跨學科融合。如今,藝術教育不再是獨立存在的學科,而是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等其他學科相結合,形成了STEAM教育模式。通過藝術與其他學科的結合,學生可以在創作中更好地理解科學原理、技術應用和工程思維,推動學生在多個領域的綜合能力提升。藝術不再是孤立的,它與科學、歷史等多學科的知識形成了融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創作靈感。
二、“認識中國畫”立體繪本教學設計
(一)制訂教學目標
本課旨在引領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畫藝術精髓、感受中國畫的獨特魅力,通過親手創作立體繪本來提升學生的創造力與實踐能力。從內容的選取來看,教師需要認真選取中國畫的經典要素以及代表作,如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用大量的材料給學生建立一個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教師要挖掘這類作品背后蘊含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并通過敘述、演示、探討等形式來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中國畫的精神實質。教師還需要在立體繪本中融入中國畫的基本技法,讓學生在實際創作中掌握筆墨運用。色彩搭配和構圖設計的技巧,提升其藝術素養與審美能力。
(二)明確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第一,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教師可以指導他們觀察、分析和評價作品,安排學生小組討論與協作,促使學生各抒己見,培養合作精神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第二,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準確、高效地進行實際操作,教師應當親自展示立體繪本的制作流程,并深入闡述應注意的事宜。第三,教師可以舉辦作品展示與分享活動,由學生呈現其立體繪本作品,并分享其創作歷程之體驗。
(三)準備教學資源和環境
為了確保“認識中國畫”立體繪本教學能夠順利進行,教師需要在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方面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從教學資源來看,教師要搜集中國畫作品圖片、立體繪本制作教程、多媒體教學課件等資料,給教學以有力支撐。教師需要為立體繪本的創作準備必要的工具與素材,如紙張、剪刀、膠水等,以保證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可以順利進行。從教學環境來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寬敞明亮、安全而又充滿藝術氛圍的空間。教師通過對教學資源及環境的充分準備,能夠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造力,促進學生藝術素養及實踐能力的提升。
(四)教學實施過程
1.落實導入環節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提問引導以及講述趣事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營造出具有吸引力的導入氛圍,充分激發學生對“認識中國畫”這一主題的興趣和好奇心,引發他們對中國畫特征與風格的初步思考,同時加深對中國畫歷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在課程的起始階段,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經過精心剪輯的視頻。該視頻依次展示了中國畫的杰作,包括北宋范寬的山水畫《溪山行旅圖》以及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芙蓉錦雞圖》。此外,東晉顧愷之的人物畫《洛神賦圖》也呈現了人物的神態和身姿,以及畫面的敘事性,彰顯了人物畫的獨特魅力。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從剛才的畫作中,你們能發現中國畫在表現內容和手法上與我們之前所了解的其他畫種有何顯著差異?”以此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觀察和思考。接著,教師興致勃勃地講述了徐悲鴻畫駿馬的傳奇故事,詳述了徐悲鴻如何深入觀察馬的形態和習性,并與馬朝夕相處,以捕捉馬的神韻。最終,他筆下的馬躍然紙上,充滿生命力。這種多樣化的教學導入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了他們對中國畫魅力的期待。
2.落實新知講授
教師采用理論講解與實踐示范并行的方式,借助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等多種教學手段,全面且深入地向學生傳授中國畫的筆墨運用、色彩搭配、構圖設計等基本手法知識,注重引導學生理解這些手法的原理及運用方法,同時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藝術鑒賞素養。
教師站在講臺上,準備好筆、墨、紙、硯等繪畫工具以及一些中國畫作品的實物或高清圖片。在講解中國畫的筆墨運用時,教師拿起毛筆,蘸好墨汁,在宣紙上邊寫邊畫邊講解:“同學們,大家看我現在用中鋒行筆寫一個‘永’字,中鋒就是筆鋒在筆畫的中心運行,這樣寫出的線條圓潤飽滿、富有立體感。我們畫竹子的莖干時就常用中鋒,這樣能體現出竹子的挺拔堅韌。”接著,教師換用側鋒示范,說道:“再看側鋒,筆鋒在筆畫一側運行,寫出的線條則較為粗重、變化豐富,如畫石頭的輪廓,適當運用側鋒可以很好地表現出石頭的粗糙質感。”隨后,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不同風格的中國畫作品,在講解色彩搭配時,以吳昌碩的花卉畫為例,指著畫面上鮮艷濃烈的色彩說:“吳昌碩先生在這幅畫中,運用了大量的朱砂、赭石等色彩,與墨色相互映襯,形成了一種熱烈而厚重的藝術氛圍。中國畫的色彩搭配更注重通過色彩傳達畫家的情感和意境。”在講到構圖設計時,教師展示了潘天壽的作品《露氣》,介紹道:“大家看這幅畫,畫面主體突出,荷葉、荷花等元素布局疏密得當,留白之處恰到好處,這就是中國畫構圖講究的‘疏密有致’‘計白當黑’原則,通過合理的布局讓畫面更具意境和韻味。”在整個講授過程中,教師不斷鼓勵學生提問,引導他們深入思考這些手法在不同作品中的運用效果。
3.實踐操作的實施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立體繪本制作練習,詳細講解制作所需材料、工具及步驟,在學生制作過程中進行巡回指導,及時解答疑問、提供幫助,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中國畫元素巧妙融入作品中,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制作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中國畫創作的過程。
教師預先將制作立體繪本所需的各種材料和工具有序地擺放在教室前方的桌子上,其中包括多種顏色和質感的紙張(如生宣紙、卡紙、皺紋紙等)、剪刀、膠水、彩筆、顏料等。在制作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在黑板上精確地勾勒出立體繪本的示例草圖,如首頁呈現一座古樸的中式庭院景象。教師邊繪制邊詳細解釋制作流程:“同學們,我們從第一頁著手。首先,利用生宣紙繪制庭院的地面與圍墻,運用我們之前學習的筆墨技巧,以中鋒勾勒圍墻線條,使其顯得更為筆直與整齊。繪制完成后,沿著輪廓細心剪裁,并使用膠水將其粘貼至準備好的立體繪本頁面。隨后,我們將在庭院中增添一些中國畫的元素。例如,在墻角繪制幾株竹子,用彩筆依照竹子的本色涂上綠色,再剪裁出竹葉的形狀,粘貼于竹子之上,以增強其立體感。”教師分發材料和工具給每位學生后,學生便開始動手實踐。在制作過程中,教師不斷在教室內巡視指導,發現有學生在繪制梅花時,枝干線條顯得不夠剛勁有力,便主動上前指導:“繪制梅花枝干時,你可以嘗試使用側鋒,并注意筆觸的輕重緩急,如此方能表現出梅花枝干的堅韌與不屈。”當觀察到有小組在制作立體假山效果上遇到困難時,教師便親自示范,使用卡紙剪裁出假山的輪廓,通過折疊、粘貼等手法營造出立體感,并講解相關技巧。同時,教師還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例如,在設計繪本封面時,學生共同討論,有的提議采用中國傳統紅色作為封面底色,并貼上一幅自繪的中國畫小品作為裝飾;有的則建議模仿古代書籍的裝幀風格來設計。通過團隊合作,學生共同完成具有獨特風格的立體繪本作品。
4.展示評價的實施
教師通過組織作品展示和經驗分享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立體繪本創作成果的平臺,營造積極的展示氛圍,鼓勵學生精心布置自己的作品,邀請學生上臺分享創作經歷,包括設計理念、操作過程、遇到的挑戰及解決策略等方面,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同時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藝術自信。
教師預先對教室進行了精心的布置,將彩色綢帶懸掛在墻壁上,并在展示板上張貼了中國畫的經典圖案,以此營造出充滿藝術氣息的展示氛圍。隨后,教師指導學生將他們精心制作的立體繪本作品呈現在教室前方的展示臺上。學生積極響應,有的用彩色絲帶將繪本巧妙地系成蝴蝶結,有的在繪本封面上精心書寫書名,還有的在作品旁擺放了小巧的中國結作為裝飾,使得每件作品都顯得格外精致。接著,教師邀請學生上臺分享他們的創作過程。一位學生攜帶其以“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與中國畫”為主題的立體繪本登上講臺,陳述道:“在構思此繪本之初,我意在以中國畫風格展現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然而,在繪畫過程中,我發現要將神話中的奇幻場景與人物既符合中國畫特色又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實屬不易。例如,在描繪哪吒鬧海的場景時,我最初難以用中國畫元素表現海水的澎湃。經過研究古代山水畫作品,學習其以線條和墨色表現水流的技巧,我最終繪制出了滿意的海水效果。在制作立體效果時,我希望構建哪吒形象的立體感,于是采用了多層卡紙粘貼的方法,分別制作出哪吒身體的各個部分,再進行組合。盡管過程中遇到了膠水涂抹不均的難題,但通過不斷嘗試,我最終克服了這一挑戰。通過這次創作,我對中國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學會了如何將個人構思通過藝術創作實現。”其他學生也依次上臺,分享了各自的創作心得。在傾聽與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升了對中國畫和立體繪本創作的理解。
三、“認識中國畫”立體繪本教學的效果評估
在“認識中國畫”立體繪本的教學實踐中,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與反饋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機制不僅能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有更清晰的認識,還能為教師提供調整教學方法的重要參考。評估活動應當覆蓋整個教學流程,包括學生對作品的觀察能力、小組討論中的活躍程度、立體繪本創作技巧及創新能力等多方面內容。為了達到全面而公正地衡量學生表現的目的,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手段,如觀察筆記、團隊匯報、個人作品展示以及同伴評審等方式,及時向學生傳達反饋信息同樣不可或缺,這其中包括肯定他們的長處、指出需要改進之處,并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教師鼓勵學生相互之間開展評價交流,通過互相學習、借鑒來共同進步。
(一)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教師可透過學生立體繪本作品直觀評價學生對中國畫基本技法及藝術特點的了解及掌握。作品在構思、構圖、色彩運用、細節處理上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成果。為了全面評估學生對中國畫的理解和認知,教師可以采用一系列的評價工具,如與中國畫有關的選擇題、簡答題或創作題。同時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作品分析,并結合自身經驗對繪畫內容進行修改。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課堂來評估學生的參與度、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學反思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這些評估結果既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為后續教學的改進提供強有力的依據。
(二)對教師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教師可從搜集學生反饋信息中了解其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和教學態度。學生滿意度、參與度和作品質量均可體現教師教學效果。教師也可約請同行、專家聽課觀摩,聽取其評價與建議。外部的反饋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全面且客觀的觀點,有助于了解教學實踐中的不足及改進空間。
(三)對教學資源和環境進行評價
教師需評價教學資源是否豐富、是否適用。其中包括中國畫創作畫面、立體繪本創作教程、多媒體教學課件及其他資料的質與量、立體繪本創作所需要的資料與工具是否齊全與容易使用。這些資源是否豐富、適用程度如何,會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的效果與創作的質量。教師也要對教學環境進行舒適性、安全性評價。教室布置、光線、通風及設施設備是否良好等均能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保證教學環境安全,以免學生創作立體繪本時發生意外損傷。教師也可結合教學資源與環境等實際狀況提出改進建議與優化方案,以期對今后教學起到更好的支撐與保證作用。
為了深化學生對中國畫的理解與欣賞,教師可以策劃一系列旨在拓展和深化學習體驗的活動。第一,安排學生參觀中國畫展覽或是藝術家的工作室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中國畫的獨特魅力,還能讓他們了解到作者的創作過程及其背后的思考。實地考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中國畫內在精神及技巧特征的認識。第二,邀請知名中國畫藝術家或領域內的專家來學校舉辦講座或工作坊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這樣的互動環節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寶貴的實踐平臺,使他們能夠緊跟該藝術形式的發展潮流。第三,鼓勵學生嘗試將中國畫元素與其他藝術形態相結合也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做法。比如,結合剪紙、泥塑等傳統工藝來創作新穎的藝術作品。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還能夠培養其創新能力以及跨領域的綜合技能。
總之,立體繪本作為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工具,給美術學科教學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在“認識中國畫”的教學中,立體繪本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畫的藝術語言,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力。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不僅能更深入地接觸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在趣味性和互動性的結合中,激發對藝術的熱愛與探索精神。立體繪本的應用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還推動了美術教育理念的創新,為未來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朝陽學校)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