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時代的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既要教授學生必備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更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需要創新和變革。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我們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強、更新快、應用廣泛的特點,這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天然的優勢。在課程學習中,學生需要經常接觸新知識、新技能,這本身就要求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要培養學生通過軟件幫助系統、在線教程等方式自主學習的能力。當學生遇到不熟悉的功能時,能夠自主查找相關資料,通過視頻教程和在線社區解決問題,這種能力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技術課程擁有豐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包括教學軟件、在線課程、技能訓練平臺等。這些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條件和平臺。在我校的信息技術課程中,我們建立了完整的數字資源體系,包括基礎知識課件、技能訓練視頻、在線實踐項目等多層次的學習資源。同時,我們還開發了微課資源庫,將復雜的知識點分解成短小精悍的學習單元,便于學生反復學習和鞏固。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實踐活動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主動思考、探索解決方案,這種學習方式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技術問題,需要通過查詢資料、請教同學、觀看教程等方式解決問題,這正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絕佳機會。
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種模式下,學生容易形成依賴心理,缺乏自主探索的動力。教師過分注重演示具體操作步驟,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快速完成教學任務,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部分課程設計過分注重技能訓練,忽視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很多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沒有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實踐,導致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無法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有的評價方式多關注學生的操作技能,較少考查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和能力表現,這種評價導向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評價表只包含了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考核指標,而對學生如何獲取知識、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缺乏關注。
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和信息技術課程的特色,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和活動。在項目化學習中,我采用項目驅動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主題,通過查閱資料、軟件探索、同伴交流等方式完成作品制作。具體來說,我將項目學習分為主題確定、資料收集、作品制作、成果展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設計了支持自主學習的任務。學生需要利用課余時間查找素材、學習制作技巧、解決技術問題,這個過程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我設計了“信息獵人”游戲活動。首先,讓學生分組確定學習主題;然后,每組需要設計解決方案,運用不同的技巧完成任務;最后,各組展示學習成果并分享學習方法。通過這種游戲化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掌握了必要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做”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他們“怎么做”。
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我組織了“數字記者”活動,學生需要利用信息技術記錄校園生活,學會使用各種數字設備和軟件工具。這些技能并不是通過傳統課堂教學獲得的,而是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的。我們定期組織作品展示會,讓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支持自主學習的數字化環境。我們建立了基于云平臺的學習資源庫,包含視頻教程、在線練習、技能測評等內容。同時,建立網絡學習社區,鼓勵學生在線交流學習心得,通過直播、在線協作等方式擴展學習空間。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評價。我們使用電子學習檔案系統,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評價內容包括學習方法、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維等多個方面。通過技能競賽、項目展示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機會,同時建立互評、自評機制。
教師要轉變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在課堂上,設計開放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先自行探索,遇到困難時及時提供方法指導。定期開展教研活動,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經驗。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科優勢,通過優化課程設計、創新教學方法、開展實踐活動等多種途徑,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技能。同時,要注重利用信息技術創造支持自主學習的環境,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為培養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山西省霍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