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蘇爾多是意大利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專家,他一直致力于通過對史料的解構,來挑戰在資本主義社會占據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洛蘇爾多在2017年出版《西方馬克思主義重構:誕生、死亡與重生》,書中梳理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東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洛蘇爾多在“西方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的基礎上,演化出“東方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從地域上看,東方馬克思主義所包含的國家都在歐洲的東面,即傳統歐亞大陸意義上的東方;從時間上看,東方馬克思主義是指列寧主義之后出現的部分馬克思主義類別;從形式上看,東方馬克思主義所包含的馬克思主義類別往往是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所信仰、踐行的馬克思主義。
洛蘇爾多在書中理清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從“差異”到“對抗”關系的演變。他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忽視了如反對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等重要內容,從而導致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死亡”,因此需要借助東方馬克思主義來實現“重生”。
在洛蘇爾多試圖重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洛蘇爾多展示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的理解,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其所信奉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面臨的問題有關。洛蘇爾多引經據典,通過對眾多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剖析透徹與對東方馬克思主義者的正本清源,把不同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面臨的問題與馬克思主義發展聯系起來,寫清楚作為在野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和作為執政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不同困境,通過鞭辟入里的分析夯實了自己的理論,為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來說,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的排斥與反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政黨多為在野黨,很難參與政治之中,此時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很容易停留在學生運動之中,這一影響甚至延續至今。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困境就在于,越停留在學生運動之中,就會離無產階級、勞動階層越遠。因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就會與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偏差。在洛蘇爾多在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由于偏離了無產階級群眾,因此,在殖民問題這一關鍵的馬克思主義問題上,選擇偏向了帝國主義,而這就是導致西方馬克思主義走向“死亡”關鍵。
縱觀西方馬克思主義鼎盛時期的時代背景,由于過分停留在學生運動之中,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大多忽視了當時風起云涌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殖民主義運動,沒有在殖民問題上傾注太多精力,甚至如霍克海默等法蘭克福學派領導人會公然為殖民主義站臺,這種過于重視學生運動而對馬克思主義核心問題“本末倒置”的做法,歸根結底正如洛蘇爾多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理論所總結的那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被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束縛,最終變成自己的“死亡”。
而“東方馬克思主義”所面臨的問題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恰恰相反。東方馬克思主義政黨大多為執政黨,如列寧領導的蘇維埃布爾什維克、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和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等。東方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面臨的問題多是建國與執政期間所遇到的難題,因而相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會更現實、更加接近馬克思主義核心議題。
在面對殖民主義的問題上,東方馬克思主義政黨所在的國家政權或建立在帝國主義國家之上,或建立在殖民地國家之上,所以東方馬克思主義天然對殖民主義持反對態度,因而東方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廣大的亞非拉地區積極發起無產階級革命,最終形成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反對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浪潮,加速了帝國主義國家霸權的瓦解。
在經濟發展上,西方馬克思主義繼承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即要解決帝國主義沖突的則必須先終結私有經濟、貨幣及其相關權力,誠然,對于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歐洲來說,結束私有制固然重要。但對于東方馬克思主義者而言,他們剛剛成立的新生政府往往是建立在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之上的,短期內必須通過貿易來維持新生政權的存在,所以東方馬克思主義往往強調國家應該優先發展經濟。
在科技問題上,對于剛剛結束兩次世界大戰的西方民眾來說,科技除了產生籠罩全球的帝國主義之外,還產生在戰場上可以輕易奪人性命的殺人機器,比如說飛機、坦克和毒氣等,自然而然的影響下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于科技產生了謹慎心理;而在東方,科技代表著經濟發展、代表著民族獨立、代表著國家安全,沒有科技就沒有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所以東方的馬克思主義者對待科技則極為重視。總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使得歐洲開始想象一個“沒有資本主義的未來”,而東方欠發達國家在戰勝資本主義之前,要先發展生產力——這也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觀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當今世界馬克思主義格局呈現出多元化、區域化和復雜化的特點,面對紛繁復雜、種類繁多的馬克思主義流派,如果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的角度出發,一探其形成原因及發展歷程,將會對了解這些馬克思主義有著深刻的幫助。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我們可以更加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和信仰,增強文化自信和理論自覺。這有助于我們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立場,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