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中外文化頻繁交融交鋒。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是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教育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其中,中小學德育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責無旁貸。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3年,我國中小學在校生約2803.63萬人,他們將成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因此,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對于培養素質全面的新時代公民人才至關重要。
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猶如一部厚重的百科全書,涵蓋了中國古人對宇宙萬物、社會生活、人文精神的各種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其中,儒家文化注重仁義禮智信,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體現了自然主義的思想精髓;佛家文化則提倡眾生皆有佛性,主張慈悲為懷、推崇平等觀念。此外,中國傳統哲學中還融合了陰陽五行、易理等思想智慧,構筑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除了豐富的哲學思想之外,中華傳統文化還包括了源遠流長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生活智慧等各個層面的內容。《詩經》《尚書》等文學典籍,孔孟之道、老莊哲學;絲綢之路、火藥、印刷術等科技發明;堪輿、天文歷算等科學知識;詩詞歌賦、書畫雕刻等藝術精髓;農時節令、中醫藥膳等生活智慧,無不蘊含著中國古人的獨特智慧結晶。這些內容形成了融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為一體的中華文化寶庫,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包容兼納的獨特文化精神。
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傳承民族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的根和魂,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歷史智慧與藝術精華,是塑造國民身份和自我認同的關鍵。通過在高中德育工作中融入這些文化元素,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珍視自己的文化遺產,還能有效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來源于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認識與肯定,進而激發學生對未來貢獻自己力量的信心和責任感。例如,引入諸如《論語》和《孟子》等經典著作,讓學生在探討和思考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的同時,也在無形中鑄就了堅實的文化自信,這對于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和人格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利于加強學生道德修養,塑造高尚品格
在高中階段,青春期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正處于關鍵時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道德認知,提升道德實踐能力,從而塑造高尚的品德操守。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仁愛、勤勞、誠信、友善等道德理念,這些理念能夠內化為學生的人生信念和行為準則,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中華文化中眾多先賢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精神,如孔子的仁愛之心、老子的自然天性、莊子的性靈思想等,無不給予學生精神滋養。再者,傳統文化中許多優秀典籍所蘊含的人生智慧,如《論語》《大學》等,能夠增長學生的為人處世經驗,提高認識是非曲直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約束自身行為,鍛造高尚的品行。
三、豐富德育內容和形式,增強德育實效
在當前德育教育模式中,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入不僅僅是一個文化傳承的過程,它還大大豐富了德育的內容和形式。通過引入諸如孔孟之道、道家思想、儒家禮儀等傳統文化元素,德育課程不再局限于現代道德規范的講授,而是形成了涵蓋古今中外、多元文化的綜合性道德教育體系。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好奇心,還能幫助學生在比較中理解和吸收不同文化中的優秀道德價值觀。此外,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故事、典故、節日習俗等內容,可以通過戲劇表演、詩歌朗誦、書法繪畫等多種形式在校園中得以實踐和展現,極大地增強了德育的趣味性和參與感。這不僅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有效提升了德育的實效性,使學生在享受文化魅力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熏陶,促進了其全面素質的提升。
四、有助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
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于高中德育工作,有助于在校園內外推廣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教育是價值觀培養和精神引領的重要渠道,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貫穿其中,可以讓優秀文化基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文化認知,形成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同時,借助學校的窗口作用,通過各種活動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達到以校園為中心向外擴散傳播的效果,從而提高全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和認知度,有利于文化基因的代際傳承。
高中德育工作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課程資源,打造傳統文化浸潤課堂
在高中德育工作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首要策略是深入挖掘各學科課程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資源,將其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打造傳統文化浸潤式課堂。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中均明確提出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師應從課程目標、內容、教學活動等方面入手,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選取與學科特點契合、易于學生接受的傳統文化元素,創設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價值觀念、錘煉高尚道德品質。比如,語文教師在講授《岳陽樓記》時,可引導學生探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為政情懷和坦蕩襟懷,從作者范仲淹的人格魅力中感悟“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情懷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并結合現實生活討論國家興亡與個人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傳統文化元素與學科知識的創造性轉化,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實現學科素養目標的同時,親近傳統文化,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化為自身行為習慣和價值追求。此外,學校還可開發校本課程,設置國學經典誦讀、古典詩詞吟唱、傳統手工制作等特色課程,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美德的感染和教育。
二、加強校園傳統文化建設,營造育人環境
在高中德育工作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還需要加強校園傳統文化建設,營造傳統文化育人環境。一方面,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物質環境,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如在校園內設置傳統文化景觀、雕塑、書法作品等,打造傳統文化長廊、國學經典閱覽室等特色文化空間,讓學生在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學校應注重營造傳統文化人文環境,定期開展經典誦讀、古樂欣賞、傳統節日慶祝等主題教育,組織國學社團、傳統手工藝社團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實踐。例如,學校可在重陽節來臨之際,組織學生開展“感恩敬老”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歌賦中有關尊老愛幼的名句,欣賞描繪重陽節的古典畫作,學習包餃子、制作重陽糕等傳統習俗,通過沉浸式體驗,感悟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學校還可邀請民俗專家、非遺傳承人等走進校園,講述傳統節日風俗、技藝背后的文化內涵,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營造傳統文化校園環境,有助于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內化為自身的思想道德和行為品質,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德育效果。
三、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增強體驗感悟
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是高中德育工作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傳統文化節、經典誦讀會、國學知識競賽等活動,邀請國學大師開設講座,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歷史遺跡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傳統文化社團,如國畫社、書法社、古箏社等,提供平臺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傳統技藝,提高人文素養。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沉浸式地體驗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借助社會資源,拓展傳統文化學習途徑
借助社會資源,拓展傳統文化學習途徑,是在高中德育工作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又一有效策略。社會大課堂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學校可以與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等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體驗,讓學生在實地考察中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學校可以與當地的民俗博物館合作,開設“走進民俗·感受傳統”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內的民俗展品,聆聽講解員生動的講解,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傳統服飾、器物、手工藝品等,了解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故事。學校還可以邀請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等到校開展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學生通過與他們面對面交流、動手實踐,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技藝的精湛和傳統美德的可貴之處。
五、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發揮示范作用
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發揮示范作用是高中德育工作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師作為德育工作的實施者和引導者,其自身的文化素養和人格魅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的形成。因此,學校應注重加強教師傳統文化教育培訓,通過開展國學講座、經典誦讀、書法國畫等活動,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同時,鼓勵教師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教學,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用生動鮮活的案例闡釋傳統文化的精髓。例如,語文教師在講授《師說》時,可引導學生品味韓愈倡導的“師道尊嚴”理念,領悟“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深刻內涵,培養學生尊師重教的品德。另外,教師還應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學生,做傳統美德的踐行者。教師應嚴格要求自己,遵循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原則,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樹立良好形象,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他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六、創新德育評價方式,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
在高中德育工作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創新德育評價方式,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至關重要。傳統的德育評價往往側重于對學生行為規范的考察,忽視了對學生內在品德和傳統文化素養的評估。為了全面評價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學校應當改變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建立包含品德表現、文化知識、實踐能力等多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同時,評價主體也要多元化,不僅要有教師評價,還要引入學生自評、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等,形成全方位的評價機制。比如,在學習《莊子》時,教師可以設置“我眼中的逍遙”主題征文,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悟莊子思想,并組織學生互評、家長點評,最后教師綜合多方評價給出等級,這樣既考察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又融入了多元主體參與評價的理念。此外,德育評價還應當注重過程性和發展性,通過記錄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和實踐中的點滴進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只有不斷創新德育評價方式,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才能更加科學地評估傳統文化教育的成效,推動德育工作不斷進步。
綜上所述,在當代高中德育工作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重大。目前,一些高中已經開始在課程教學、校園環境、實踐活動等方面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提升。我們應當進一步挖掘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德育資源,創新融入方式,提高教師傳統文化素養,加強家校社會合力,構建科學評價體系,努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文化環境,不斷提升德育工作質量和水平。
作者簡介:
張卿雅,1993年生,女,漢族,江蘇昆山人,碩士,研究方向為德育教育。作者單位:昆山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