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教育理念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開始嘗試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運用預設與生成的教育思想,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不少教師在對待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問題上走入了誤區。或是對新的教育理念缺乏正確的理解認識,受到傳統重預設教育理念思想的束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傾向于做嚴格而詳細的預設,較為輕視學生課堂生成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上仍受教師思想的壓制,難以展現自身個性,進行獨立自主思考,使得所謂新式課堂未能走出傳統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陰影。或是自身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不高,在課前未能準確地深入挖掘文本內容,準確把握學情,忽視了課前預設準備的重要性。不僅缺乏準確把握學生在課堂上有意義、可以利用的意外生成的眼力和敏銳性,而且沒有對學生分歧或錯誤思路的引導意識和足夠的課堂把控能力,一味吹捧學生的隨意生成,為了課堂生成而生成,造成了濫生成、亂生成的問題。種種誤區之下,讓許多教師陷入困擾。
面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實存在的這些問題,需要抓住這些預設與生成矛盾沖突現象的根源,并以此為基礎找尋調和二者矛盾,處理這些問題的策略。筆者以為,要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預設與生成和諧統一,有三條思路,即精心準備,科學預設;善抓時機,靈動生成;反思鍛煉,提升素質。
精心準備,科學預設
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曾說過:“語文課堂就是戰場,教師不能打沒有準備的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保證一堂課上得流暢自然,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為了應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意外生成,在課堂上調和二者之間的關系,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多方面的準備,既要深度挖掘教材,也要廣度預設教學內容;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關注文本的內容和理念,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點。
第一,鉆研教材,深挖廣拓。教材是語文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礎,脫離了教材便不成教學,而當代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更要求教師對教材文本的靈活運用,要求教師運用教材來教書,而不是僅僅做一個“教書匠”。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前預設的時候,仔細鉆研文本,“大膽地挖掘,適當地延伸”,既要深入挖掘文本主旨,緊緊把握課文的價值取向,抓住教學的重難點,又要能夠突破教材內容的限制,擴大教學內容研究的范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適當的教學拓展,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只有教師對教材做了充分的準備,拓展了課堂的上限和范圍,才更有可能促成學生在課堂上精彩的生成。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授五年級課文《楊氏之子》時,給學生提問,如果孔君平不姓孔,而是姓李、姓張,而你是楊氏之子,你又會如何應對,請學生自由發揮。學生紛紛踴躍回答,出現了很多精彩的生成,在歡聲笑語之中,學生也更加體會到了楊氏之子的機智和語言的魅力。這位老師精準把握課文主題和價值取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幫助學生進一步品味課文,不僅促進了許多精彩的生成,而且獲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有取有舍,彈性預設。就是在預設的時候既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精心地預設教學內容,同時也要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給學生生成留有一定空間,而不要把教師的預設填滿課堂的全過程,擠壓學生靈動生成的機會。在預設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生成的地方,尊重學生多元化的理解和體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敢舍敢棄,敢于留下空間,讓學生發揮,使課堂有張有弛。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授《小稻秧脫險記》時,在初讀部分指導學生朗讀,僅僅是給學生做了一下閱讀示范,之后便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進行朗讀,不限制學生怎么去讀,給學生的閱讀生成留出了空間。因此,學生就能在讀對的基礎上讀出自己對課文獨特的理解和體會,讀出自己的個性和情感來,輕松的課堂氛圍也更有利于學生的自然生成。
第三,把握學情,學生立場。當代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起到引導幫助作用,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尊重學生,才會重視學生的生成,才不會讓預設壓倒生成,使得課堂變成知識灌輸。而要堅持學生立場,就必須要先把握學生的情況,了解學情。如果對學生的學情“若明若暗”,則會讓教學陷入盲目,教學或過簡,或過繁,或過易,或過難。事實也正是如此,不了解學生的老師是上不好語文閱讀課的。如果缺乏對學生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年齡特征等的了解,就很難預測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做出什么反應,真正上課的時候便處處是意外,處處是“危機”,教師只能疲于應付,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缺乏準備的情況下,對于學生的生成也只能敷衍了事。而學生的學情也是復雜多變的,小學生總體上活潑好動,樂于探索,好奇心強,情緒容易起伏,邏輯思維能力逐漸發展,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較弱。但不同學段、不同班級,甚至不同個體的學生的學情又會有很多細節的差異,不同年齡、不同家庭、不同環境等都會造成這些差異。教師只有仔細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發展,多與學生交流并記錄整理,才能把握不同學生的學情,才能在上課之前有所準備,在課上靈活應對生成。
善抓時機,靈動生成
實際的教學課堂受到學生、教師、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課堂必然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再優秀的教師也不可能在課前預設所有的變化。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常常會出現已有的預設未關注到某些意外,或者教師預設與當前學生生成產生沖突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勇于突破預設,把握住這些意外的情況,將其巧妙轉化為促進課堂生成的教育資源。這些課堂意外情況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的,比如環境的變化,學生走神等,但可以加以利用;一類則是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相關,比如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產生分歧,或者理解出現錯誤等。下面,筆者就這兩種現象展開詳細論述。
第一,發生課堂教學內容之外的情況,順水推舟,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夠預設到課堂的每一個細節,而在于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巧妙地在學生不察覺的情況下進行改動。”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環境的變化是難以預測的,當某些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教師可以嘗試突破自己已有的預設,運用教學機制,在學生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及時地調整自己原有的教學方法和材料,使得教學更適應學生的學習。比如一位教師在講授一篇與蝴蝶相關的課文,準備出示課前準備的蝴蝶圖片來導入新課時,真的有一只蝴蝶飛進了課堂,這位教師果斷放棄事先的預設,引導學生觀察飛進來的這只蝴蝶,分享自己的感受。這樣一來,非但沒有因為蝴蝶這個“不速之客”分散學生注意力,破壞課堂教學,反而將這件事轉化為課堂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的靈動生成。所以在課堂教學的時候,不要為了授課而授課,而且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來調整、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以學定教,這樣才能促進更好的生成。
除此之外,課堂上很有可能發生學生分神的現象。小學生思維活躍,活潑好動,但同時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教學時間一長容易走神。有時,面對學生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反而可以加以利用,促進課堂生成。如筆者在教授四年級課文《三借芭蕉扇》的時候,上課沒多久,就發現有一位學生分神,在畫《三借芭蕉扇》的圖畫。教師沒有立刻批評、制止這位學生,而是運用教學機制,改變已有的教學思路,讓這位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想法把《三借芭蕉扇》這篇課文以一張張圖片的形式畫出來,結果學生們都積極響應,興致盎然,在閱讀繪畫的過程中,對課文的內容也有了更深入的體會,這堂課獲得了出奇好的效果。所以課堂之外的也時時刻刻存在著一些可以利用的意外資源,只需要教師有一雙發現的“慧眼”和突破預設的勇氣,適當的點撥引導便能讓閱讀課堂具有更濃的語文色彩。
第二,發生在課堂教學內容中的意外,處理分歧、錯誤時“將錯就錯”。小學生的思想很活躍,經常會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想法,但又由于他們的思維能力還不發達,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又容易走進誤區。心理學家蓋伊認為,不允許學生犯錯的教師,將錯過最高效的教學機會。所以在面對這些情況時,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盲目打壓批評,而應該把這些看作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及時找出這些錯誤的根源,巧妙地改變自己的預設,調和矛盾沖突,促進課堂的精彩生成。教師在面對這種意見分歧或者學生錯誤的生成時,要懷著一顆包容和善于發現的心,運用教學機制,及時把控課堂,巧妙地調整預設,促進課堂正確的生成。
反思鍛煉,提升素質
教師是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引導者,肩負著啟發、激勵學生,幫助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的責任。如果教師自身素質不高,就難以從容地把控課堂,預設走誤區,生成難應對,不僅沒有能力妥善地協調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更不利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效率的提高。而要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既要在平時自主學習、鍛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還要注重教學反思,工作復盤,提優補漏。
第一,自我鍛煉。教師進行自我鍛煉是提升自身素質最基本的途徑,其中主要包括教師的知識積累和教學能力。小學生思維活躍,對陌生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所以時常會提出各種問題,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經常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才能夠淡定地面對學生的提問,從容處理課堂上的意外生成。尤其是語文教師,作為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肩負的責任更重,不光是自己本職工作,相關的知識,還要積累許多常識性的知識和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在平時要多閱讀書籍,吸取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學習新的理論知識,不斷地為自己“補充能量”。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地磨練、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文本的理解分析、課堂語言表達、課堂教學過程的預設把控等僅僅是基礎,尤其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強化教學機制,這樣在面對課堂的意外時才能調和好與其預設之間的關系,將其轉化為課堂資源,促進課堂的精彩生成。
第二,教學反思。教師要學會在教學反思之中不斷調和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為更好地教授下一堂課做準備。而這個教學反思其實是貫穿教學的課前課后的,課前教師要反思預設的內容是否合理,是否考慮到了學生的學情,采用的方法是否恰當,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是否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一次次的反思中,不斷地調整課前預設,修改有問題的地方,避免在課堂上失誤,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而在課后,要復盤本節課所教授的內容,思考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課程是否有出現應對生成的失誤,如果有,那要如何避免等等,在此基礎上,小學老師的語文課才會越上越好。教師除了進行自我反思,也要學會聽取身邊同事、學生等的意見,從各個角度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改善自身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本文系泰州學院教改課題“基于‘校校合作’共建共享優質語文教學案例資源”、泰州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古代戲曲研究”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