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兩個肩膀,一個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責任,另一個擔著導航、樹人、育英的使命。近20年來,我在負責區(qū)域德育工作中一直滲透一個理念:要努力成為“有底氣、長志氣、接地氣、有名氣、成大氣”的內外兼修型班主任。具體來說,就是要做一名有理論高度、有視野寬度、有專業(yè)深度、有生活風度、有情感溫度的教育者。不僅要埋頭苦干,還要仰望星空;要有自己獨特的教育見解,用頭腦、用智慧做教育,努力把每一位學子擺渡到他人生幸福的彼岸。黃浩森老師深耕德育領域,提煉出“提燈班會”課例模式,注重用好班會課這個陣地,通過主題班會訓練學生“價值澄清”和“同伴互助”兩種思維,讓學生被看見、被啟迪、被溫暖、被照亮,從而幫助學生撥開云霧見青天,直接指向教書育人目標。這是新時代立德樹人工作在基層實踐的一個創(chuàng)舉。
黃浩森老師的班會課教學改革凸顯了四大亮點。一是課堂的開頭創(chuàng)設“歡欣時刻”,課前通過播視頻、講故事等方式讓學生獲得驚喜,超越了平時常規(guī)刻板的學習體驗。這種體驗讓學生獲得專注、享受、向上和向善的動力。二是課堂接著進入“認知時刻”,讓學生產生認知的覺醒和轉變,通過“價值澄清”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雖然容易在現(xiàn)實中被迷惑、被羈絆,但可以通過教育重新突圍,實現(xiàn)認知的突破。三是營造一種“溫暖時刻”,就是通過“同伴互助”,把學生個人與身邊的重要他人連接在一起,彼此獲得溫暖和幫助,在協(xié)同學習中獲得進步。四是創(chuàng)設“榮耀時刻”,在班會課上呈現(xiàn)學習的進步和個人的發(fā)展,讓學生展現(xiàn)勇氣,獲得認可,實現(xiàn)成長。
一、點燈引路:架設學生發(fā)展的共情橋梁
2016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廣大教師提出了做“四個引路人”的殷切期望。“四個引路人”是中國好教師的精神畫像,它傳遞出一種理念:班主任要為學生成長點亮一盞心燈,做學生的“引路人”,照亮學生成長的前程。那么,班主任怎樣才能做好“引路人”?黃浩森老師在“提燈班會”課例模式中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點燈引路”。這個觀點帶有鮮明的畫面感,讓人仿佛看到班主任溫暖熱情、指引帶路的光輝形象,從而有了班會課上先入為主的“歡欣時刻”。要言之,“點燈引路”的核心是共情,也就是同頻共振、溫暖心靈、打開心結、愉悅接納。讓學生從形到神的“被看見”時刻,是改變的開始。所謂共情,就是人際交往中的理解、認同、接納、支持。共情可以改善師生溝通,增進師生信任,并加強師生之間的親密關系。班主任只有能夠理解和感受學生的瞬時情感,并及時表達關心和支持,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做好立德樹人的教育工作。
基于此,黃浩森老師“提燈班會”課例模式中“點燈引路”的提法具有了科學性和藝術性。一方面,該提法切中學生成長的心理需求。班主任在處理問題時,首先看到的是學生,是一個內心有需求的學生,并通過共情點燈的做法打開學生心結。另一方面,“點燈引路”的提法巧妙地借用“燈”這個日常物品,把“燈”具象的照明功能轉化為抽象的指引功能,藝術地給予學生溫暖和力量,從而很好地實現(xiàn)了班會課引領、服務的教育功能。
二、挑燈明理:厘清學生發(fā)展的認知維度
當前中小學生立德樹人工作中有一個重要命題,就是“價值澄清”。根據(j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初中學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時期,一方面,開始追求獨立的思想;另一方面,對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沖突感到困惑和迷茫。這個時候需要有人來幫助他們澄清認知,明白事理。基于此,黃浩森老師在“提燈班會”課例模式中提出“挑燈明理”的觀點?!疤魺裘骼怼钡膬r值在于讓學生在澄清認知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價值判斷,并進一步做出有助于完善和提升個人行為的選擇。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但因為大腦被某個環(huán)節(jié)卡住,無法突破固有的思維,也就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候需要有人在旁邊提點一下(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所要的是否合理,我可能會做成什么樣,這樣做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幫助他突破自我。這個設計是學生心靈和思維“被啟迪”的重要一環(huán)。
例如,戴電話手表,學生認為是好的,因此產生需求。但此時的學生還不能分清楚戴電話手表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不明晰手表與時間管理的真正聯(lián)系,不清楚手表與學業(yè)管理、家庭負擔的關系。所以,面對這樣的問題,班主任需要厘清學生認知,從“這是對我有好處的”上升到“這是大家認為對的”,從“這是大家認為對的”上升到“這是有普遍價值的”,再從“這是有普遍價值的”上升到“我可以怎樣更好地處理這一行為”。這就是挑明事理,從根源上幫助學生找到成長和發(fā)展的方向。
三、亮燈互助:建立學生發(fā)展的鏈接場域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技藝傳授給別人時,他才真正在受教育。只有當他在與別人有了道德關系時……他才會開始感受到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量和才能[1]。這一論述很好地闡明了教育學上的一個觀點,那就是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印象不深,只有親自實踐過的才刻骨銘心。但是一般的課堂上很難提供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平常的小組討論也是流于形式,或者成為優(yōu)等生的秀場。如何建立一個和諧融洽的道德場域來讓學生的思維和行為都得到鍛煉?黃浩森老師在“提燈班會”課例模式中別具匠心,設計了“亮燈互助”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了美好的學習情境,也建立起了學生發(fā)展的鏈接場域。所謂“亮燈互助”,是在“同伴互助”基礎上更友好、更溫馨、更有效的小組合作形式,是學生從外到內“被溫暖”的發(fā)展時刻。
具體的班會課實踐也驗證了“亮燈互助”設計理念的教育效果。受助者一方得到思想和行為上的支持,施助者一方在品德與知識的輸出過程中得到進一步鍛煉,從而實現(xiàn)了同伴之間品行的共同提升。例如,聽音湖實驗中學教師在設計“青春的夢想”這節(jié)主題班會課時,就運用了“亮燈互助”的理念。教師設計三組場景,分別安排學生進行戶外生活場景演繹、室內生活場景扮演和模擬聯(lián)合國會議,幫助口語不好的學生在具體生活應用場景中訓練口語表達。課后,學生驚喜地發(fā)現(xiàn)相關的對話知識牢牢地記在了自己的腦海里。這個案例實踐除同伴互助鍛煉英語口語、提升交際能力之外,還暗合“輸出為本”的學習理念。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的,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的唯一的直接的途徑就是把注意集中在嚴格要求思維、促進思維和檢驗思維的種種條件上?!傲翢艋ブ钡陌鄷n就是借助教學方法的改進,特別是“同伴互助”的溫暖場景,讓學生從思想到行為都受到觸動,從而收到教書育人的良好效果。
四、傳燈生慧:打造學生發(fā)展的榮耀時刻
“榮耀時刻”這個關鍵詞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一個人處于某個值得光榮和驕傲的時刻,這個時刻見證了某種成就或進步。這個時候,人往往處于興奮開放的狀態(tài),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吸收新的知識,并把它們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之中。如果從專業(yè)的角度出發(fā),在班會課上創(chuàng)設“榮耀時刻”其實是一種策劃展示行為,目的是輸出價值觀,讓學生收獲共性的價值體驗并升華自我,從而達到“傳燈生慧”的目的。因此,打造學生進步成長的高光時刻,不僅僅是班會課上的一個簡單環(huán)節(jié),更是一種育人的思維方式設計,即運用班級課堂上的各種媒介讓班會主題形成更有影響力的環(huán)境場、情緒場、情感場、體驗場,從而在精神層面感染班里的所有學生。
我曾經聽過西樵中學的一個“提燈班會”課例—“明理悟道,情智雙盈”。在這個課例中,教師設計的抽獎環(huán)節(jié)就是一次打造“榮耀時刻”的特別安排。獲贈書簽的學生要作為班級榜樣代表,上臺帶領同學一起呼喊“揚鳳地至道,做明理新人!學知識真理,創(chuàng)榜樣班級!”的口號。這個贈送書簽和喊口號的設計看似簡單,卻讓學生產生“心流”,全身心地投入這一展示環(huán)節(jié)之中。同時,這個設計也一反“靜能生慧”的傳統(tǒng),讓學生在激動人心的時刻對事件產生永恒的記憶,把讀書明理的認知思維植入大腦。此外,另一課例“提燈明理:照亮學生的成長之路”中的點贊和祝福環(huán)節(jié),也是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發(fā)光發(fā)亮的情境,讓學生的行為得到認同和贊美,從而強化了學生有為擔當?shù)膸头鼍瘢彩且淮魏诵膬r值觀在學生群體中的內化。
概言之,黃浩森老師提出的“提燈班會”課例模式是一種直指學生成長的教學模式。其核心要義“價值澄清”和“同伴互助”其實就是使學生獲得認知覺醒,并在同伴的幫助下完善自己的品德?!白晕矣X醒和自我發(fā)展規(guī)劃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個人成長的關鍵,它能幫助學生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明確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價值追求,為未來的人生規(guī)劃提供方向?!盵2]期待更多的學生在“提燈班會”的照耀下育夢成光,走上成長的幸福大道。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4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504.
[2] 陳利民.新學期伊始,上好這四堂課,助力孩子們夢想起航![EB/OL].(2024-09-03)[2024-10-21].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E1NzE2Ng==amp;mid=2651629188amp;idx=1amp;sn=f6d53a33b20c2d93e2acff2ed646e784amp;chksm=81144167e50ed7849a70cad7924c212443acf8267a4ec5cce012d921b6e9d569652d92959d91amp;scene=27.
(作者系廣東省中小學德育研究會常務理事,佛山市南海區(qū)中小學德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