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承載著立德樹人的時代重任,是我國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一環。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分析當前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三位一體賦能教師心理健康的實踐策略,即從社會、學校、家庭三個層面提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策略,為開展教師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 社會 學校 家庭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而強師之道,需要關注并維護、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健康不僅是學校健康發展的基石,也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先決條件,更是學生健康成長與幸福生活的“定海神針”。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怎么強調也不為過。因此,在具體實踐中要深入分析教師心理健康情況,并從社會、學校、家庭層面三位一體構建教師心理健康支持體系。
一、直視: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現狀
為摸清我國1800多萬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家底”,借助元分析方法,我們對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進行了系統的探索,檢索時間為2000年至2022年,以2000年進入21世紀作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影響因素(社會轉型或社會變遷),橫跨22年。根據文獻檢索與篩選標準,1096篇納入效應量的元分析,被試總人數573609名。結果表明,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強迫問題、焦慮、軀體化問題、敵對問題、偏執問題;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強迫問題、抑郁、軀體化問題、焦慮、敵對問題、偏執問題;中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問題、強迫問題、抑郁、焦慮、偏執問題、敵對問題、軀體化問題[1]。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亟待關注,形勢不容樂觀。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認識到新時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因此,需要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服務支持體系,精準施策,綜合治理,既要有效激發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提升動力,又要切實減輕其面臨的外在壓力與心理負擔,更要不斷完善教師心理健康的支持與保障體系。唯有如此,方能在應對心理健康挑戰時打出穩健有力的“組合拳”,為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固本強基、保駕護航。
二、社會層面賦能教師心理健康
第一,社會需要破除對教師的“過度神化”現象。教師常被寄予極高的期望與要求,卻往往缺乏足夠的支持與包容,這在無形中將教師職業推向了“神壇”。同時,社會在輿論引導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使得教師長期置身于“高道德標準”的氛圍中,精神和心理因此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鑒于此,全社會應共同努力,著力化解教師過高的角色壓力、道德壓力造成的職業焦慮、職業倦怠,為教師提供安心執業、熱情工作、潛心育人的良好條件。
第二,社會應提高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增強對教師的整體信任。政府與社會各界需加大教育投入,切實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與待遇,確保教師在物質層面獲得穩定支持,進而增強教師職業的吸引力與歸屬感;同時,媒體與公眾應避免負面事件的過度渲染,維護教師職業的正面形象。通過上述舉措,營造全社會尊重、理解、支持教師職業的良好氛圍,確保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力,增強教師自身的獲得感、成就感與幸福感,從而提高其教育效能感。
第三,國家和政府應出臺教師心理健康的專項政策,降低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概率。教育行政部門應著手研究、解決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矛盾和重大問題,出臺教師心理健康的專項政策,助力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例如,切實解決教師額外負擔過重的問題,尤其是班主任,相關部門可以考慮設置專門的班主任助理崗位,讓擅長溝通、管理的專業人士承擔起學生管理的職責。當然,無論何種政策,如果沒有轉化為實際行動,政策將失去該有的效力。因此,還需要注重政策出臺之后的宣傳、解讀與督查,讓每一位受眾都能理解政策的內涵和價值,并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對政策的執行度和滿意度來衡量問題解決的成效。
三、學校層面賦能教師心理健康
第一,學校應切實減輕教師的非教育教學任務負擔。當前,中小學教師不僅要承擔教育教學這一本職任務,由于一些歷史的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目前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還存在非教育教學負擔較重的問題,主要表現是:各種督查檢查評比考核等事項名目多、頻率高;各類調研、統計、信息采集等活動交叉重復,有的布置隨意;一些地方和部門在落實安全穩定、掃黑除惡、創優評先等工作時,經常向學校和教師攤派任務[2]。這些非教育教學類事務占據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導致教師的職責邊界模糊,降低了教師的職業成就感和獲得感,加重了其身心負擔。
第二,學校應提供持續的教師專業發展機會,加大對教師的心理支持力度。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工作坊和研討會,幫助教師提高心理健康意識,掌握心理調適技巧,提升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建立心理導師制度,為教師提供一對一或小組輔導,解決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擾,增強他們的心理韌性。此外,學校還應注重構建以關愛、關懷為導向的校園人際關系環境,促進教師與學校領導、同事以及學生之間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
第三,學校應優化教師管理機制,建立教師心理健康風險應對機制。學校需要增加教師在學校決策中的參與度,滿足教師在工作環境中的自主性需要。在教師聘用時,要選擇真正熱愛教育事業、理解教育的本質和復雜性的人從事教育工作,而不是機械地執行政策,搞“一刀切”。同時,學校還應建立教師心理健康風險應對機制,包括收集一段時間內教師心理健康方面問題的信息,及時向教師本人、行業協會等發出心理健康問題高發風險預警,以幫助其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解決高發問題;對一段時間內仍然沒有得到解決的突出而高發的教師心理問題,要求學校能夠將其上升到政府層面加以解決。
四、家庭層面賦能教師心理健康的“組合拳”
第一,家庭應尊重教師的專業性和勞動成果,增進彼此的理解與支持。更進一步,學生家長要理解教師、尊重教師,積極主動地搭建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橋梁,深入了解教師的教學進度、教育理念以及他們可能面臨的心理狀況。這不僅有助于增進家長和教師的相互理解與情感共鳴,更能激勵教師以更加充沛的工作熱情、更加堅定的教育信念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這也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第二,家庭應理性分擔教育責任,避免將所有重擔完全壓在教師肩上。當前,盡管教育理念不斷進步,但仍有不少家長持有“教育是教師的事”這一傳統觀念,忽視了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幾乎全社會的學生家長對教師這一職業抱有高度的角色期望[3],期待教師成為道之化身、禮之代表、德之典范。這種觀念導致家長在家庭教育上投入不足,過度依賴學校和教師,使教師角色泛化、責任泛濫,加劇其角色沖突,極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師的心理壓力。
第三,家庭應當主動融入家校社共育的體系,全力配合教師的教育工作。面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與挑戰,家長應當秉持開放與合作的態度,與教師并肩作戰,共同探尋問題的根源與解決之道,而非采取指責或抱怨的單方面行動。通過攜手制訂個性化的教育計劃,家長能夠更為細致地關注孩子的成長軌跡,確保與教師之間形成密切且富有成效的合作氛圍。這樣的合作模式將進一步增強教師的職業歸屬感與工作熱情,防止教師心理危機的出現。
毫無疑問,建構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師心理健康支持體系,屬當務之急。當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現實樣態和未來教育改革發展的前景,都迫切需要多方協同,通過國家政策先行、學校適度減負、家庭期望合理等途徑,切實緩解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4]。特別是教育政策的頂層設計者,宜將教師心理健康列入教育強國政策議程,匯聚全國專業力量,研制科學、規范的教師心理健康檢出工具和標準,統一監測、統一評估,就事論事、對癥下藥。同時,社會、學校、家庭應協同聯動,建立相關機制,搭建起教師心理健康安全網,提高教師的職業安全感、勞動獲得感和工作成就感,根據社會的要求、學生的需求、教師的訴求,健全教師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服務效能,形成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讓教師真正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 新世紀以來我國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分析與應對[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5(1):56-67.
[2]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EB/OL].(2019-12-15)[2024-11-12].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12/t20191215_412081.html.
[3] 湯豐林.中小學教師學習研究:現狀與對策——基于北京市1066位教師的調查數據[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21,35(5):21-28.
[4] 靳娟娟,俞國良.教師心理健康:現實樣態與風險防范[J].教育研究,2024,45(7):134-147.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開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