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管理對會計職能的要求不斷提高。業財融合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理念,為企業管理會計轉型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向。本文在分析業財融合及管理會計相關理論基礎上,深入探討了業財融合視域下企業管理會計轉型的必要性,包括實現資源整合、推進企業戰略目標實現以及適應市場變化等。同時,提出了強化信息系統整合、優化組織架構與流程、完善預算管理機制、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以及加強財務風險防控等轉型對策,旨在為企業在業財融合背景下實現管理會計轉型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業財融合;管理會計;轉型對策;信息系統;人才培養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企業面臨著日益復雜的經營管理挑戰。為了提高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需要不斷優化管理模式和方法。管理會計作為企業內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日益凸顯。而業財融合作為一種創新的管理理念,強調業務與財務的深度融合,為管理會計的轉型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業財融合要求財務人員深入了解業務流程,將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有機結合,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更加準確、及時的信息支持。同時,管理會計也需要從傳統的財務核算向價值創造、戰略支持等方向轉型,以更好地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因此,探討業財融合視域下企業管理會計轉型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相關理論基礎
(一)業財融合
業財融合是指企業的業務活動與財務管理活動緊密結合,實現業務與財務的一體化管理[1]。業財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業務與財務之間的壁壘,實現信息的共享和協同,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業財融合的實現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首先,企業需要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實時共享。其次,企業需要加強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共同制定企業的戰略規劃和經營決策。最后,企業需要培養一批既懂業務又懂財務的復合型人才,為業財融合的實施提供人才支持。
(二)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是指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會計,其主要目的是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信息支持[2]。管理會計的主要內容包括成本管理、預算管理、績效評價等。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在于,財務會計主要是為企業外部的投資者、債權人等提供財務信息,而管理會計則主要是為企業內部的管理層提供決策支持。管理會計更加注重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和相關性,強調對未來的預測和規劃。
二、業財融合視域下企業管理會計轉型的必要性
(一)能夠有效地實現資源整合
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企業可以通過整合業務和財務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財務部門可以深入了解業務流程,為業務部門提供更加精準的財務支持,同時業務部門也可以為財務部門提供更加詳細的業務數據,幫助財務部門更好地進行財務管理。通過資源整合,企業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業務部門也可以為財務部門提供項目的市場前景、技術可行性等業務信息,幫助財務部門更好地進行風險評估。通過業務和財務的深度融合,企業可以更加科學地進行項目投資決策,提高投資成功率。
(二)推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管理會計作為企業內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其主要目的是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管理會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業的業務活動,為企業的戰略規劃和執行提供更加準確、及時的信息支持。例如,企業在制定戰略規劃時,管理會計可以通過對企業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為企業提供市場趨勢、競爭對手情況等信息,幫助企業制定更加科學的戰略規劃。在戰略執行過程中,管理會計可以通過對企業的業務活動進行監控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確保企業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三)適應市場變化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企業需要不斷調整經營策略,以適應市場變化。業財融合可以幫助企業更加及時地了解市場變化,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更加準確的信息支持。例如,企業在面對市場需求變化時,業務部門可以及時將市場信息反饋給財務部門,財務部門可以通過對市場信息的分析,為業務部門提供產品定價、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建議,幫助企業快速調整經營策略,適應市場變化。同時,財務部門也可以通過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為企業的融資決策提供支持,幫助企業在市場變化中保持資金的穩定供應。
三、業財融合視域下企業管理會計轉型對策
(一)強化信息系統整合,提升數據共享效率
第一,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企業可以通過引入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客戶關系管理(CRM)系統等信息化管理工具,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這些系統可以將企業的業務流程、財務流程等進行整合,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和協同處理[3]。
第二,加強數據治理。企業需要加強數據治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數據治理包括數據標準制定、數據質量監控、數據安全管理等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建立數據治理委員會、制定數據治理制度等方式,加強數據治理工作[4]。
第三,提升數據分析能力。企業需要提升數據分析能力,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更加準確、及時的信息支持。數據分析能力包括數據采集、數據清洗、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等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引入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如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提升數據分析能力。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數據可視化工具,將復雜的數據以直觀的圖表形式呈現,便于管理層快速理解和決策。
(二)優化組織架構與流程,促進部門間協同
第一,建立跨部門的項目團隊。企業可以建立跨部門的項目團隊,將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的人員整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企業的重大項目。項目團隊可以根據項目的需求,靈活調配人員和資源,提高項目的執行效率[5]。例如,企業在進行新產品研發項目時,可以組建由研發人員、銷售人員、財務人員等組成的項目團隊。研發人員負責產品的研發設計,銷售人員負責市場調研和產品推廣,財務人員負責項目的成本控制和預算管理。通過項目團隊的協同合作,企業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新產品研發項目,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第二,優化業務流程。企業需要優化業務流程,打破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的壁壘,實現業務流程與財務流程的無縫對接。企業可以通過流程再造、業務流程優化等方式,優化業務流程。例如,企業可以將財務審批流程嵌入到業務流程中,實現業務審批與財務審批的同步進行。這樣可以減少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同時也可以加強財務部門對業務活動的監督和控制。
第三,加強溝通與協作。企業需要加強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企業可以通過定期召開業務與財務部門的溝通會議、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等方式,加強溝通與協作。例如,企業可以每月召開一次業務與財務部門的溝通會議,交流業務進展情況和財務狀況,共同解決業務與財務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企業還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的信息實時共享,提高溝通效率。
(三)完善預算管理機制,確保預算科學合理
第一,建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企業需要建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將企業的所有業務活動納入預算管理范圍。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包括業務預算、財務預算、資本預算等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制定預算編制指南、建立預算編制流程等方式,規范預算編制工作。例如,企業可以在每年年初制定預算編制指南,明確預算編制的原則、方法和流程。各部門根據預算編制指南,編制本部門的業務預算,財務部門根據業務預算編制財務預算和資本預算。通過建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企業可以實現對所有業務活動的預算管理,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第二,加強預算執行監控。企業需要加強預算執行監控,確保預算的嚴格執行。企業可以通過建立預算執行監控體系、定期進行預算執行分析等方式,加強預算執行監控。例如,企業可以建立預算執行監控體系,實時監控預算執行情況。財務部門可以每月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分析,及時發現預算執行中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同時,企業還可以建立預算執行考核機制,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考核,確保預算的嚴格執行。
第三,優化預算調整機制。企業需要優化預算調整機制,確保預算的科學合理。預算調整機制包括預算調整的原則、方法和流程等方面。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預算調整原則和方法。例如,企業可以規定預算調整的原則是“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即只有在確有必要、合理且可行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預算調整。同時,企業還可以建立預算調整流程,規范預算調整的審批程序。例如,企業可以規定預算調整需要經過部門申請、財務審核、管理層審批等環節,確保預算調整的科學合理。
(四)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構建復合型會計團隊
第一,內部培訓。企業可以通過內部培訓,提升現有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內部培訓可以包括業務知識培訓、財務管理培訓、信息技術培訓等方面。例如,企業可以邀請業務部門的專家為財務人員進行業務知識培訓,讓財務人員了解企業的業務流程和業務特點。同時,企業還可以組織財務人員參加財務管理培訓和信息技術培訓,提升財務人員的財務管理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第二,外部招聘。企業可以通過外部招聘,引進一批既懂業務又懂財務的復合型人才。外部招聘可以包括校園招聘、社會招聘等方式。例如,企業可以在高校招聘會上招聘一批具有財務和業務背景的應屆畢業生,為企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社會招聘,引進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復合型人才,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第三,校企合作。企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培養一批適應企業需求的復合型會計人才。校企合作可以包括共建實習基地、開展訂單式培養等方式。例如,企業可以與高校合作,共建實習基地,為高校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同時,企業還可以與高校開展訂單式培養,根據企業的需求,定制培養方案,培養一批適應企業需求的復合型會計人才。
(五)加強財務風險防控,引進預算管理模式
第一,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機制。企業需要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和預警財務風險。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包括財務風險指標體系、風險預警模型等方面。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合理的財務風險指標體系,如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同時,企業還可以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建立風險預警模型,對財務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例如,企業可以通過對歷史財務數據的分析,建立資產負債率預警模型。當資產負債率超過一定閾值時,風險預警模型會自動發出預警信號,提醒企業管理層及時采取措施,降低財務風險。
第二,加強內部控制。企業需要加強內部控制,規范企業的財務管理行為,降低財務風險。內部控制包括內部審計、不相容職務分離、授權審批等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加強不相容職務分離、規范授權審批流程等方式,加強內部控制。例如,企業可以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定期對企業的財務管理進行審計,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同時,企業還可以加強不相容職務分離,將財務管理中的不相容職務進行分離,如會計與出納、審批與執行等,降低財務風險。
第三,引進預算管理模式。企業可以引進預算管理模式,加強對企業財務活動的預算管理,降低財務風險。預算管理模式包括全面預算管理、滾動預算管理、零基預算管理等方面。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預算管理模式。例如,企業可以采用全面預算管理模式,將企業的所有財務活動納入預算管理范圍,實現對企業財務活動的全面控制。同時,企業還可以采用滾動預算管理模式,定期對預算進行調整和更新,確保預算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總結
業財融合是企業管理的必然趨勢,也是管理會計轉型的重要方向。在業財融合視域下,企業管理會計需要從傳統的財務核算向價值創造、戰略支持等方向轉型。通過強化信息系統整合、優化組織架構與流程、完善預算管理機制、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以及加強財務風險防控等轉型對策,企業可以實現管理會計的轉型,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企業在實施管理會計轉型過程中,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型方案,確保轉型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趙宇.業財融合視域下企業管理會計轉型對策探討[J].中國會展,2024(19):121-123.
[2]趙露.業財融合視域下企業管理會計轉型對策探析[J].商業觀察,2024,10(04):101-104.
[3]何靜靜.業財融合視域下企業管理會計轉型探析[J].現代營銷(上旬刊),2023(12):25-27.
[4]連貴水.上市公司業財融合視域下管理會計轉型對策研究——以ABC上市公司為例[J].財會學習,2023(33):148-151.
[5]張芳芳.業財融合視域下企業管理會計轉型對策[J].中國中小企業,2023(08):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