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方高職院校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起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但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受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因素影響,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性與實效性欠佳。文章基于嵌入理論,在分析地方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邏輯基礎上,探究地方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履行高職教育的社會責任,提高師生服務鄉村振興的熱情;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鄉村人才振興;文化傳承與創新,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文章旨在夯實鄉村振興基礎,發揮地方高職院校的價值,推動鄉村振興穩步向前。
關鍵詞 嵌入理論;地方高職院校;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3.034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eddedness Theory
BAI Xiaojian, MIAO Xiangwen, MIAO Yong, WU Xia
(Heze Jiazheng Vocational College, Heze, Shandong 274300)
Abstract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 a fundamental and guiding role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owever,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ideas and unbalanced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enthusiasm and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erv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re less than satisfactory. Based on the embeddedness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for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logic of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fulfill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to promote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o promote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culture to promot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he aim i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of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teadi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embeddedness theory;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rural revitalization
鄉村振興是黨中央基于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指出,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技術創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提高自主創新水平,引領農業科技進步,著力提高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1]。職業教育作為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抓手之一,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地方高職院校提供了全新圖景,地方高職院校須調整自身戰略部署,積極拓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范圍。但實際上,受多方因素的制約,現階段地方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性不高,服務效能欠佳。如何基于嵌入理論,提高地方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實效性是研究本課題的初衷。
1" 嵌入理論概述
嵌入理論最早于1944年由經濟史學家卡爾·波蘭尼在其代表作《大改革》中提出,并成為新經濟社會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概念。在卡爾·波蘭尼的論述中,他認為經濟制度并非單獨存在,而是和非經濟制度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雙方互相嵌入,共同組成人類總制度。20世紀80年代中期,格蘭諾維特在波蘭尼的基礎上,通過關注經濟行為和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推進了嵌入理論的發展。他認為個人行為緊密嵌入人際關系網絡,指出在分析社會與經濟行為時,需考慮行動者在社會、文化與制度上的嵌入。他重新定義了“嵌入”的概念,以關系嵌入和結構嵌入兩種類型作為分析的路徑[2],其名篇《經濟行為及社會結構:嵌入之困惑》標志著新經濟社會學的誕生。隨著時代發展,基于波蘭尼和格蘭諾維特的研究基礎,嵌入理論研究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勢,大量學者的研究推動了嵌入理論的深化,讓社會關系與經濟之間嵌入的研究更豐富多彩。如朱金和迪馬吉奧提出政治嵌入、結構嵌入、認知嵌入與文化嵌入的分類;約翰·哈哥多提出的雙邊嵌入、環境嵌入與組織間嵌入分類;杰索普將嵌入分為人際關系嵌入、組織間關系嵌入和制度秩序嵌入等[3]。
嵌入理論引入我國,被廣泛應用于各領域,包括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嵌入理論應用于教育領域,其強調教育與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教育并非孤立進行,而應嵌入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地方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便是將高職院校的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等功能嵌入鄉村振興的各個環節,與鄉村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等緊密融合。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上具有重要作用,諸多學者對職業院校參與鄉村振興的動力、作用以及問題展開了探索。2022年陳蓉慧研究了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路徑。2023年呂雯指出高職院校應承擔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責任,推動鄉村振興[4]。這些研究為地方高職院校嵌入服務于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2" 嵌入理論視域下地方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邏輯
作為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抓手,地方高職院校具備人才、技術、科研成果等優勢,與地方政府、企業共同構成了推動鄉村振興的“三駕馬車”,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助力。更重要的是,地方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也是一種社會關系與經濟關系相互嵌入的深度實踐,從內在邏輯上看,政治嵌入、結構嵌入、認知嵌入和文化嵌入共同勾勒出地方高職院校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的多元路徑。
2.1" 政治嵌入:國家戰略認知和實踐的“助推劑”
政治嵌入是指政治力量通過各種方式進入社會組織和社區,通過政治手段對社會組織和社區進行影響和控制的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5]。這既是指導和推動鄉村振興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又是鄉村振興的目標與要求。地方高職院校嵌入鄉村振興戰略,服務于鄉村振興工作的各個環節,體現了對國家重大戰略的貫徹與支持,在推動鄉村發展的同時,也能促進院校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2.2" 結構嵌入:鄉村產業興旺、提質培優的“潤滑劑”
職業教育作為對接鄉振興最直接的教育類型,其在對接鄉村產業、服務鄉村經濟、促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起著“潤滑劑”的作用。地方高職院校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推動產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地方高職院校憑借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專業優勢,能為鄉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供支持。一方面,地方高職院校通過深入調研鄉村產業發展,了解當地特色產業和優勢資源,為鄉村產業規劃提供專業的建議與方案。比如地方高職院校的專家、學者和學生團隊可深入鄉村,全面評估鄉村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產業基礎,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科學的指導。另一方面,地方高職院校能積極與鄉村企業協作,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植入鄉村企業,能幫助企業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此外,地方高職院校通過產教融合,優化專業布局,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稀缺的人才和技術支持。作為人才“供給方”,地方高職院校能結合鄉村實際,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有針對性地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教學,培養適應鄉村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這些人才既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嵌入服務于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
2.3" 認知嵌入:人才培養和人才聚集的“黏合劑”
認知嵌入是通過對一定環境中組織群體的認知和思維的引導和限制,對組織經濟行為產生一定響應活動的嵌入。在鄉村,鄉村教育文化事業發展不充分,農民普遍缺乏科學知識,且受傳統思想束縛,對新的農業技術、經營模式認知有限,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地方高職院校在改變農民傳統觀念方面能發揮關鍵作用,院校專家和導師能向農民傳播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如新型灌溉技術、智能化農業設備使用等,分享新的經營理念,如農產品品牌化運營、農村電商發展模式等。這些知識的傳遞能讓農民意識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巨大潛力,激發其提升自我的意愿,促使其積極參與各類技術的學習。這既是人才培養的起始,又是吸引更多人才嵌入鄉村發展的開端[6] 。
提升鄉村干部的認知水平。村干部是農村各項事務的領頭羊,更是鄉村振興的直接參與者、組織領導者和發展帶頭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實際情況是,許多鄉村干部缺乏現代化的鄉村治理和產業發展規劃知識,導致其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有限。地方高職院校擁有大量優質的教育資源,如教師專家團隊、教材資源等,院校可結合實際,定期組織專家團隊開展培訓活動,培訓內容包括鄉村資源整合、項目規劃與管理等。培訓中通過案例分析、實地考察等,幫助鄉村干部了解其他地區成功的發展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認知水平。良好的發展前景將讓本土人才更愿意留在鄉村,為鄉村建設出力,促進人才聚集[7]。
2.4" 文化嵌入:價值取向和文化繁榮的“催化劑”
中國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而廣大農村則是滋生和培育鄉土文化的根源與基因。鄉土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都是不可替代的無價之寶,包含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而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許多鄉土文化未得到應有的發展,群眾對中國鄉土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還相當有限,甚至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淡忘。地方高職院校的文化研究團隊能運用專業研究方法,對鄉土文化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入挖掘,讓村民重新認識其珍貴之處。比如,文化研究團隊通過解讀傳統村落建筑背后的文化寓意、民俗活動承載的歷史記憶,使村民了解自身文化的價值,形成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和認同,引導鄉村朝著珍視傳統文化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推動鄉村文化走向繁榮,在引導價值取向和促進文化繁榮方面發揮“催化劑”的作用。
3" 地方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
3.1 履行高職教育的社會責任,提高師生服務鄉村振興的熱情
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是地方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內涵建設水平的外在體現,而服務鄉村振興則是履行這一使命的具體體現。將服務鄉村振興全面納入學校發展戰略,是從頂層設計上對社會責任的積極回應。提高地方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的積極性與實效性,具體來說可從師生兩個角度入手。
教師層面,地方高職院校應鼓勵教師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實踐。地方高職院校可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比如將教師參與鄉村服務項目納入職稱評定標準中,將這些項目成果作為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教師評優評先方面亦如此,參與鄉村服務項目的經歷和成績會為其贏得更多優勢。這些激勵機制能提升教師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性,使之將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到鄉村發展中,無論是深入鄉村課堂為學生授課,還是在田間地頭為農民傳授農業知識與技能,都能看到教師活躍的身影[8]。
學生層面,地方高職院校應通過合理的激勵措施激發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比如,地方高職院校可設置學分制度,鼓勵學生參加與鄉村振興實踐活動,包括鄉村調研、幫助鄉村農產品網絡營銷、參與鄉村文化活動策劃等。通過參加這些實踐活動,學生可獲得實踐學分。
3.2 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地方高職院校在鄉村產業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產教融合,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和技術優勢,改善落后的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鞏固脫貧成果,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一方面,院校充分依托其專業師資、課程、教學設備等教育資源的優勢,采取集中與分散、長期與短期、職業能力素質提高與職業資格培訓相結合的形式,大力開展專業知識培訓,著力提升鄉村企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涉農院校專業教師可深入鄉村企業,為企業人員的開展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另一方面,《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布,文件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以旅游管理專業為例,院校可深挖鄉村特色旅游資源,聯合鄉村企業打造鄉村旅游品牌,開發民宿、農家樂、鄉村文化體驗等項目,實現農業生產與旅游服務產業融合,既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又拓展旅游產業內容。院校可結合自身電商專業優勢,幫助鄉村企業搭建電商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使農業生產與銷售服務產業緊密相連,從而構建起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切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逐步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
3.3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鄉村人才振興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職業教育作為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在鄉村振興中當有更大作為,其因實用性強、貼近產業需求等特點,成為解決鄉村人才振興問題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一方面,地方高職院校教師作為知識傳播者、創新推動者和社會服務者,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應結合農村發展實際,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創新的教育理念,培養鄉村振興所需的專業技能人才。院校結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專業知識,在農業科技推廣、農村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須結合農村實際開展科研活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提高農村生產效率,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院校可大力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為鄉村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農民隊伍,提升鄉村勞動力的素質。針對鄉村勞動力的特點和需求,以本土人才為重點培育對象,院校可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培訓,內容包含農業種植技術、養殖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等,以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培養一支懂技術、善經營、示范帶動性強的鄉村產業領軍人才隊伍。
3.4 文化傳承與創新,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其中,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地方高職院校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可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第一,深挖中國鄉村文化資源。地方高職院校可組織專業教師團隊與學生志愿者深入鄉村,對民俗技藝、傳統手工藝、地方戲曲、民間故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古老建筑、傳統村落布局等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的普查、記錄和整理,建立文化資源數據庫,為后續文化傳承與創新奠定基礎。第二,地方高職院校應將鄉村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體系。在課程設置方面,院校可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校本課程,如鄉村民俗文化概論、傳統手工藝制作等,使學生深入了解鄉土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在實踐教學方面,院校可開展鄉村文化田野調查、民俗文化體驗活動,增強學生對鄉村文化的認識與認同,培養他們傳承鄉村文化的意識。第三,地方高職院校要助力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院校可發揮專業優勢,為鄉村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提供技術支持,比如結合現代設計理念與鄉村文化元素,設計具有創新性的手工藝品、文化紀念品等;在文化旅游方面,參與鄉村旅游規劃與項目策劃,挖掘鄉村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背后的故事,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線路與文化節慶活動,提升鄉村旅游文化的內涵與吸引力,促進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以文化產業的繁榮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第四,地方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鄉村文化傳播與交流活動。院校可利用自身網絡平臺、新媒體資源,通過舉辦鄉村文化展覽、演出等活動,展示鄉村文化成果,拓寬鄉村文化的傳播渠道與受眾范圍;加強與其他地區高校、文化機構的交流合作,組織鄉村文化交流活動,促進鄉村文化的跨區域傳播與互動,提升鄉村文化的知名度,吸引更多資源關注與投入鄉村文化建設,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4" 結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地方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剛剛邁出一小步,嵌入服務鄉村振興依然任重道遠。地方高職院校須不斷對照需求,從“供給側”方整合資源,精準對接鄉村多元需求,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共贏。未來,地方高職院校與鄉村社會的聯系應愈發緊密且深入,在產業升級方面提供強勁助力,在鄉村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多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全方位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EB/OL].(2018-12-29).www.moe.gov.cn/srcsite/ A16/moe_784/201901/t20190103_365858.html.
[2] 陳包.嵌入性理論視角下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治理邏輯、實踐困境和行動路向[J].當代職業教育,2022(1):73-80.
[3] 蘭建平,苗文斌.嵌入性理論研究綜述[J].技術經濟,2009(1):104-108.
[4] 肖林,鄭智勇,宋乃慶.嵌入性理論視域下鄉村教師培訓動力機制探賾[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28-136.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18)[2024-09-25]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6] 韓劍穎.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需求變化、現狀評述與實踐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5):76-85.
[7] 易小邑,歐璇,歐陽娟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可及性及其實現路徑[J].職教通訊,2024(2):5-14.
[8] 劉晨.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發展路徑探析——基于嵌入性理論視角[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5):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