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臨床實踐中,醫患溝通能力是醫護人員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也是確保醫療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條件。在視光學專業,卓越的醫患溝通能力及適當的人文關懷不僅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配合度,還能加深患者對醫療過程的理解。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在視光學臨床實習帶教中有效培養實習生的溝通能力,并針對目前視光學臨床實習醫患溝通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切實提升視光學專業實習生的醫患溝通能力。
關鍵詞 醫患溝通;視光學;臨床實習;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3.045
Exploration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of Optometry
YANG Xiaodi, LYU Yong, WANG Weiqu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core competencies for medical staff, and it is also a basic condition for ensuring the smooth progress of medical work. In the field of optometry, excellent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appropriate humanistic care can not only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s' treatment cooperation, but als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dical proces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interns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optometry, and to propos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address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optometry clinical internship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optometry interns.
Keywords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optometry; clinical practice; educational strategy
隨著科技、經濟的進步,在面對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時,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是醫護人員的必備能力之一。作為眼科學的亞專業,眼視光學是其重要分支,尤其是在青少年兒童近視患病率逐漸攀升的大背景下,視光門診接診量與日俱增。教育部辦公廳等十五部門印發的《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了持續降低兒童青少年近視率,有效提升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水平的工作目標。隨著青少年兒童近視防控及眼部衛生健康保健需求的增加,社會需要更多的高素質高水平的眼視光醫生及技師進行視光學專業醫療服務。然而在視光學專科、本科教育及臨床實習教學中,往往著重于理論知識、實踐操作和臨床技能的培訓,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稍顯不足。加強視光學臨床實習教學中的醫患溝通教育十分有必要,這有助于全方位提升視光學實習生的綜合水平,更有助于其未來的職業發展。
1" 在視光學臨床實習教學中實施醫患溝通教育的必要性
1.1" 良好的醫患溝通可提升診療效率
醫務人員的溝通和人際交往技能包括信息收集能力,以確保準確診斷、適當咨詢、提供治療指導,并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其最終目標是實現最佳的治療效果和患者滿意度,這對于有效提供醫療保健至關重要。有效的溝通不僅包括語言交流,還涉及非語言交流(如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其目的是建立信任關系、獲取準確的病史信息,并向患者清晰地傳達治療方案和注意事項。良好的溝通能顯著提升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患者在得到充分信息和理解后,通常會更愿意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
1.2" 充分的醫患溝通是患者的基礎需求
當今社會下,患者及家屬的醫療需求不僅限于“治病”,還包括情感需求。患者在軀體患病時也陡增精神壓力和焦慮,醫務人員除了應盡的診治義務之外,給予患者人文關懷、精神支持和心理鼓勵也至關重要[1]。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夠調節患者的情緒,促進其對醫療信息的理解,使醫務人員能更好地把握患者的需求、觀點和期望。
1.3" 有效的醫患溝通是減少醫療糾紛的保障
有效的溝通可以幫助醫生準確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進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療計劃。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可以有效降低誤解和沖突的發生概率,減少醫療糾紛,減輕醫務人員工作壓力[2]。尤其是視光專業患者中,青少年兒童居多,家長面對孩子就醫難免焦慮憂心,更容易發生沖突,而良好及充分的溝通和安撫、人文關懷能夠增加患兒家長信任度,舒緩其焦慮心態,可保障進一步醫療診治順利進行。
1.4" 醫患溝通教育是視光學臨床實習生的必修課
視光學臨床實習生在結束一個階段的高等學校教育,進入臨床實習時,尤其是進入綜合性醫院實習時,除了面對常見的、簡單的屈光不正患者外,還可能遇到大量的眼病患者及各種眼科術后患者。這類患者可能存在老齡、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欠缺不能完全配合主觀檢查等問題,需要更加耐心、充分及有效的溝通和人文關懷。因此,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外,提升人文素養、加強醫患溝通能力培養是視光學臨床實習生的必修課程。
2" 視光學臨床實習醫患溝通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不足
視光學臨床實習教學中,醫患溝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漸受到重視。為了有效提升實習生的醫患溝通能力,首要任務是深入分析當前臨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這一分析將為構建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奠定基礎。通過識別和理解溝通障礙、知識短缺和實踐經驗不足等因素,帶教教師可以制定切實可行的臨床教學方案,加強實習生在醫患交流中的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
2.1" 教育重心偏移,醫患溝通教育被忽視
面對結束階段性的大學專業教育進入臨床的視光學實習生,帶教教師通常在臨床技能和實踐操作方面投入大量時間,例如綜合驗光、疑難屈光不正診治、各種角膜接觸鏡驗配等在校園里難以掌握的技能,以期提高實習生的專業水平。這些實習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只學習過相關理論知識,醫患溝通教育相對欠缺,更缺乏與患者面對面的實踐經驗[3-4]。在學校教育中醫患溝通教育往往被邊緣化,缺乏系統和針對性的指導教育以及實踐,使剛踏出大學校門的實習生在面對患者時容易表現出不自信、不專業的特點,難以在醫患交流中有效傳達信息和情感。
2.2" 實習帶教反饋機制不完善
視光學臨床實習中帶教教師通常為臨床醫生,其面對繁忙的臨床工作,容易忽略對實習生的定期考核和反饋,導致實習生缺乏及時的指導和糾正。同時,實習生也難以對帶教教師進行雙向反饋,包括臨床實習面臨的問題、難題以及技能需求等。此外,缺乏階段性實習效果評估,或評估標準不明確,使得帶教教師無法及時發現實習生在技能、知識和溝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或學生無明確的評估標準用以準確判斷自身短板。
2.3" 實習生應對情緒管理不足
從校園學習到臨床實習,許多實習生在適應新環境和角色轉變時會面臨種種困難。臨床工作中,實習生技能操作上尚不熟練,同時在面對焦慮、激動或情緒化的患者時,溝通效果往往不理想,醫患關系處理也顯得尤為棘手。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實習生往往難以有效調節自身情緒,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從而影響工作表現。此外,臨床實習教學中針對實習生的情緒疏導和情緒管理教育也顯得相對不足。
3" 視光學臨床實習教學中的醫患溝通教育策略
現代醫學教育中,醫患溝通教育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然而,臨床實習教學中,醫患溝通教育仍存在明顯不足,導致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難以有效與患者進行交流。本文認真分析這一現狀,尋找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綜合考慮視光學臨床實習特點的基礎,制定了一系列針對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不僅包括理論知識的傳授,還注重實踐環節,通過模擬場景、角色扮演以及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增強學生的溝通技巧和應變能力。最終目標是培養出既具備專業技能,又能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優秀醫療人才。具體策略如下。
3.1" 醫患溝通理論教育課程建設
在視光學臨床實習帶教課程中,除了理論課程和技能課程,還應設置專門的醫患溝通課程,如“醫患溝通基礎”“患者心理學”等,以幫助學生理解溝通的重要性及其技巧。此類課程旨在指導實習生學會如何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創造友好診療氛圍,學會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和需求,在溝通時注意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同時避免過多的醫學術語等,以及給予患者情感支持等。同時,帶教教師應加強醫學倫理學知識教育,這有助于實習生理解患者權利、尊重患者意見,促進互相信任的醫患關系的建立。帶教教師還應注重提升實習生的同理心,引導實習生站在患者及家屬的立場思考問題,感受對方的需求,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溝通,進一步提高診療效果、提升患者滿意度。
3.2" 采用創新的實踐教學形式
情景教學概念起源于1989年,是現如今情景模擬教學的理論基礎。教育需要情境,創造具體生動的場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并提高學習效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評價,發現情景模擬教學法應用效果良好。在醫學臨床教學中,情景模擬教學法指帶教教師模擬生動的臨床診療場景,由學生和/或教師身臨其中扮演特定角色,進而達到教學目的。該方法已被應用于多學科醫學臨床教學中并取得良好效果[5]。
在視光學臨床實習的醫患溝通教育中,為增加教學趣味性、提高教學效率,可使用情景模擬教學法并融入GLTC醫患溝通模式。GLTC是王錦帆提出并于2013年入編至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醫患溝通》中的一種醫患溝通模式。該模式以醫方為主導,包括示善(Goodwill)、傾聽(Listening)、交流(Talking)和合作(Cooperation),具體為“醫方示善—醫方傾聽—醫患交流—醫患合作”。具體教學方法包括以下階段和內容:①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實習生人文素養及同理心,增強對患者及家屬的情感及心理狀態關注,綜合提高其醫患溝通能力,妥善應對視光學門診中可能遇見的復雜醫患溝通情況。②編寫典型病例的醫患溝通情景劇本。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帶教教師組成教學小組,根據自身臨床經歷和實習生反饋的無法應對的醫患溝通病例,編寫成情境教學案例劇本。劇本包括嬰幼兒驗光時哭鬧無法配合,家長要求繼續檢查;低齡兒童主觀視力檢查時面對醫護人員緊張恐懼,拒絕指認視標;青少年兒童近視防控效果不理想,家長焦慮質疑;老年體弱患者等待檢查期間情緒激動,拒絕排隊等待;等等。③情景模擬演練。由帶教教師、實習生進行不同場景下的不同角色扮演(角色包括患者、家屬、接診醫生),模擬案例劇本情景,由帶教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應對、做出決策并解決模擬案例中遇到的問題[6]。④討論和總結。實習生小組針對案例進行討論和互相評論,指出不足等,以此加深學生對實際案例的思考;帶教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提出情景模擬過程中學生的亮點及不足,鼓勵學生拓寬思維,加強診療活動中醫患溝通方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3" 建立考核―反饋機制及獎懲制度
帶教教師應建立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的評估標準,并定期對學生的溝通表現進行反饋。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評估: ①對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進行量化考核。在實習期間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收集反饋信息,作為學生溝通能力的評估依據。另外使用SEGUE量表對實習生進行醫患溝通能力的量化考核。②學生反饋。讓學生相互觀察、評估溝通表現,促進彼此之間的學習;學生向教師反饋,對教學模式及課程設置提出意見和建議,促進課程建設更加合理、有效。③教師點評。實習階段,定期由帶教教師對實習生在臨床中的醫患溝通表現進行總結和指導,提供改進建議。
4" 結語
醫患溝通能力是醫學生必備的醫學素質之一,促進該能力的提升在視光學臨床實習教學中尤為重要。在視光學臨床實習帶教過程中,帶教教師不僅需注重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培養,還應加強其溝通能力的教育。通過系統的課程設計、創新的實踐教學和有效的反饋機制,我們有望在未來的視光學臨床實習中培養出更為優秀的醫療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錦帆.關于我國醫患溝通內涵與目的的思考[J].中國醫院管理,2007(3):27-29.
[2] 盧仲毅,唐時奎.實施醫患溝通制改善醫患關系[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2):25-27.
[3] 張淼,王麗娟,張鑫,等.在校醫學生對醫患溝通的認知及課程需求的調查研究[J].寧夏醫學雜志,2023,45(11):1052-1055.
[4] 沈子玲,劉子棋,周紅光,等.當代大學生對醫患溝通認知的調查與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22,40(18):135-138.
[5] 杜學柯.情景模擬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20):57-58.
[6] 華洪珍.論情景模擬教學中教師的責任與角色定位[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