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在鄉村振興中占據關鍵地位,迫切需要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文章提出在農林高校設立“鄉村基建”微專業的構想,并通過對鄉村居民的問卷調查,深入分析鄉村各類土建工程的社會需求。在此基礎上,文章圍繞學生能力培養,重組了“鄉村基建”微專業人才知識體系,并推進專業深度融合,制定了“鄉村基建”微專項人才培養方案。依托農林高校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相關專業設置“鄉村基建”微專業,是培養鄉村基建人才的有效途徑,能夠為我國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地輸送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 鄉村振興;社會需求;微專業;基礎設施建設;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3.036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ZHANG Wei1, REN Shaojie1, LIU Yihui2, WEI Wei1
(1.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2. Guangdong Provincial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Guangzhou, Guangdong 102200)
Abstract Rural infrastructure plays a key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urgently requires professionals with relevant knowledge and skill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ural Infrastructure\" micro-major a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Through a survey of rural residents, it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social demand for various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rural areas. On this basis,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ies,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special talents has been reorganized, an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ajors has been promoted, and a training plan for rural infrastructure special talents has been formulated. Establishing a \"rural infrastructure\" micro-major, leveraging the relevant disciplines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represent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rural infrastructure. This initiative holds significan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nd promotional value in continuously providing professional expertise to support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endeavor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ocial demand; micro-majo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raining plan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必然要求[1-3]。地方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是其應然之責[4]。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可以預見高等教育通向鄉村和促進鄉村振興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5-7]。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鄉村基建”)能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人才興則鄉村興,人才強則鄉村強。人才是鄉村振興最為關鍵、最為活躍的因素,是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基本保障[8]。因此,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亟須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投身鄉村基建的高級專門人才。
目前,我國農林高校土木類專業均有彰顯農業、農村辦學特色,培養特色人才、服務鄉村基建的強烈意愿,并且土木工程類專業對鄉村振興的改變與支持緊緊跟隨國家政策導向[9-11]。但從具體實施層面看,目前尚沒有針對鄉村基建人才進行具體培養方案的探討。如何培養同時具備扎根鄉村的意愿和扎實的鄉村基建專業知識的專門人才,為我國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是農林高校土木類專業面臨的重大課題。“微專業”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就某一專業精選5―10門核心課程,形成相應專業崗位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經過多年實踐,微專業在數量上大幅度增長,覆蓋的學科和領域更加豐富,同時逐漸形成了穩定成熟的設計和組織模式[12-13]。
為此,本文以農林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為背景,提出“鄉村基建”微專業的構想。首先,圍繞農林高校 “鄉村基建”微專業構建的社會需求展開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分析鄉村中各種類型土建工程的需求情況;然后,根據社會需求情況,圍繞學生能力培養,重組“鄉村基建”微專業人才知識體系;最后,推進專業深度融合,制定“鄉村基建”微專業人才培養大綱。
1" 鄉村基建社會需求調查
1.1" 調查對象與內容
調查對象為廣州市某高校學生家長及親屬,其廣泛分布于廣東省各縣市下屬鄉鎮。采用問卷星網上調查的方式,2022年10月發出問卷,于2022年11月共收回問卷185份。調查內容為鄉村居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情況,涉及農田水利工程等12類典型基礎設施。對每類基礎設施,要求調查對象對其重要程度進行打分,以1―10分表示不同的重要程度,1分代表不重要,10分代表非常重要。此外,還給出了開放性選項,讓調查對象列出其他重要鄉村基礎設施。
1.2" 數據收集與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針對這12類典型基礎設施,均有一定比例的調查對象給予了10分的重要程度,各類基礎設施重要程度得分為10分的比例見圖1。由圖1可知,認為學校非常重要的人員比例最高,為72.97%;認為農村景觀工程非常重要的人員比例最低,僅為38.92%。根據調查結果統計12類基礎設施重要程度的平均值,具體見圖2。如圖2所示,學校、衛生所、農村道路工程、農村水環境工程、農村自來水工程的平均得分均超過了9分,是鄉村居民認為重要的鄉村基礎設施;而農村小水電工程與農村景觀工程的得分均不足8分。
鄉村居民對學校的需求度最高,說明廣東省鄉村居民最重視的是子女教育,體現了我國重視教育的傳統。農村水環境工程、農村自來水工程也受到了鄉村居民較大的關注,良好的農村水環境、安全的自來水是鄉村居民的迫切需求。農村小水電工程因為受益面窄,鄉村居民對其的關注度低。農村景觀工程的得分也較低,反映了鄉村居民務實的特點,對農村景觀的需求度不高。同時,鄉村居民對生產和生活設施的需求明顯高于景觀需求,也側面反映了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充分和加強鄉村基建的必要性。
將這12類基礎設施歸為生產性基礎設施、生活性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設施和社會發展設施4大類見表1,分別統計這4類基礎設施的重要程度。如圖3(p117)所示,4類基礎設施中,生活性基礎設施作為鄉村生活起居的必要設施,是人們接觸最頻繁的鄉村基礎設施,平均得分最高;生產性基礎設施平均得分最低,可能的原因是,廣東省已有的農田水利工程等生產性基礎設施相對發達,鄉村居民對此需求不高。
鄉村居民列舉的其他重要鄉村基礎設施見圖4。鄉村居民列舉的其他重要鄉村基礎設施大多為生活性基礎設施,其中娛樂設施、運動場所被多次提及,反映了鄉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此外,圖書館也被多次提及,體現了鄉村居民對精神生活的重視。
2" 基于社會需求的“鄉村基建”微專業培養方案制定
2.1" “鄉村基建”微專業的提出
鄉村基建設施涉及的工程類型涵蓋土木、水利、建筑、給排水、環境工程等多個學科,因此,學科交叉與融合創新是培養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基建人才的必然途徑。高校需在與土木工程相關的農業設施工程、農村住宅工程、農村道路工程、農村公共建筑工程等方面,與水利水電工程相關的農田水利工程、農村小水電工程、農村自來水工程、農村水環境工程等方面,與建筑學相關的農村建筑布局規劃、農村景觀工程、農村民宿設計提升等方面,與給排水相關的農村飲水工程、農村廁所改造等方面,與環境工程相關的農村水環境方面,推動相關專業的深度融合,創新服務于鄉村振興的鄉村基建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鄉村基建設施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因此不宜將其設為土木、水利專業下的一個專業方向。即使在土木、水利專業下設置該專業方向,與其他專業方向相比(如地下工程方向),也存在對學生吸引力不足、招生困難的問題。為此,高校可將其設為供土木、水利、建筑等相關學科高年級本科生輔修的一個微專業。由于上述專業的學生已具備數學、力學等相關背景知識,正適合進一步學習各種類型的鄉村基建工程的設計與施工。
2.2" “鄉村基建”微專業社會需求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12類典型基礎設施中,鄉村居民對學校建設的需求度最高,體現了鄉村居民重視子女教育這一優良傳統。4類基礎設施中,鄉村居民對生活性基礎設施的需求最高,反映了鄉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鄉村居民普遍對農村景觀的需求度不高,反映了鄉村居民務實的特點。此外,鄉村居民還列舉了圖書館、運動場所等許多其他生活性基礎設施,體現了鄉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改善需求。
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包括學校、衛生所等鄉村建筑,農村道路工程,農村水環境工程,農村自來水工程,農田水利工程等。其中,鄉村建筑和農村道路工程主要涉及建筑和土木工程專業,農村水環境工程主要涉及水利工程和環境工程專業,農村自來水工程主要涉及水利工程和給排水工程專業,農田水利工程主要涉及水利工程專業。為此,微專業的構建需針對上述相關專業的相關課程進行設計。
2.3" 基于學生能力培養的“鄉村基建”微專業人才知識體系重組
鄉村基礎設施雖然規模較小,但體系完備,承載著鄉村居民全部生產、生活的物質生產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盲目套用城鎮建設標準會導致社會人文生態保護與文化延續意識不強、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缺乏因地制宜的統一規劃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鄉村基建人才具有全方位的、專門的知識體系。因此,高校需圍繞鄉村基建人才的能力培養,重組“鄉村基建”微專業人才知識體系。“鄉村基建”微專業應通過對學生人文美學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具備考查分析鄉村獨特居住文化的相關能力;通過對學生設計思維的培養,使學生掌握鄉村基建的相關規劃方法,具備對鄉村基建進行綜合性規劃的能力;通過對學生工程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大力培養,使學生掌握鄉村基建的各類工程的設計方法,具備對鄉村基建中各類工程進行勘察、設計、建設、管理的能力;通過對學生創新能力和服務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具備扎根鄉村的意愿,能更好地利用專業知識服務于鄉村基建。
2.4" “鄉村基建”微專業人才培養大綱制定
高校應推進土木工程專業在農業設施工程、農村道路工程、農村住宅工程、農村公共建筑工程等方面,水利水電工程在農田水利工程、農村小水電工程、農村自來水工程、農村水環境工程等方面,建筑學在農村建筑布局規劃、農村景觀工程、農村民宿設計提升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構建人文藝術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相融合、驗證性實驗與創新性實踐相協調的鄉村基建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制定“鄉村基建”微專業人才培養大綱。
微專業培養大綱中要求的課程總學分為14.5學分,同時要求主修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包含“鄉村基建”的元素。微專業課程設置見表2。
3" 結語
鄉村振興作為我國重大戰略,其關鍵之一在于鄉村基建,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而人才培養又是鄉村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圍繞農林高校土木水利類專業,著眼于鄉村居民的社會需求,提出構建“鄉村基建”微專業。針對鄉村居民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建筑學專業在鄉村基建中均能發揮重要作用。在12類典型基礎設施中,鄉村居民對學校建設的需求度最高,而對農村景觀的需求度不高;在4類基礎設施中,鄉村居民對生活性基礎設施的需求最高。鑒于鄉村基建工程類型多樣且跨學科,高校應通過土木、水利、建筑等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重塑鄉村基建知識架構,進而制定“鄉村基建”微專業人才培養大綱。在農林高校土木水利類專業開展“鄉村基建”微專業建設,能持續為我國鄉村振興輸送基建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佩芬.十九大以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綜述[J].農業經濟,2021(1):38-40.
[2] 王振波,劉亞男.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鄉村振興研究述評——基于十九大以來的文獻考察[J].社會主義研究,2020(4):151-158.
[3] 萬是明.論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及其價值[J].社會主義研究,2018(6):83-88.
[4] 邊疆,周輝.服務鄉村振興地方高校雙創人才培養探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3(9):135-139
[5] 崔盛,田浩然.地方高等學校專項招收農村學生的現狀與優化[J].教育研究,2023,44(2):101-111.
[6] 劉在洲,張春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方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24-134.
[7] 賈琳琳,張姝玥.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邏輯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2(4):12-19.
[8] 申爽.鄉村振興戰略下地方高校“雙創”人才培養策略[J].智慧農業導刊,2024,4(10):181-184.
[9] 張滿東.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助力維度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4):58-63.
[10] 王鵬,張晨.我國農林類高職高專分布特點、成因及布局優化建議[J].湖北社會科學,2022(3):139-147.
[11] 林月丹.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路徑[J].農業經濟,2021(4):89-91.
[12] 閆廣芬,武瑩.通向職場的新探索:我國慕課微專業的興起及啟示[J].成人教育,2022,42(1):52-57.
[13] 周毅.新文科背景下圖情檔學科“微專業”建設實踐探討[J].情報資料工作,2021,42(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