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救助體系的不斷完善,救助管理檔案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深度開發利用成為提升救助服務質量的關鍵路徑。然而,當前救助管理檔案資源開發利用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檔案資源分類不清、信息化程度不足、檔案隱私保護意識薄弱等。對此,建議建立統一的檔案分類標準、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檔案隱私保護意識,以便為檔案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救助管理檔案資源;開發利用;信息化;隱私保護
近年來,隨著社會救助制度的不斷健全及公眾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救助管理檔案作為救助工作的重要記錄載體,其價值不僅限于工作留痕,還在于其對優化救助工作流程及提升救助服務質量。然而,救助管理檔案資源在實際應用中卻未能得到充分重視,檔案利用仍停留在單一記錄與基礎查詢階段,與現代社會管理需求的多樣化與精細化發展趨勢不相匹配。基于此背景,對救助管理檔案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進行系統研究,探索解決關鍵問題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不僅是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效率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公共管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1 救助管理檔案資源深度開發與利用的意義
1.1 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救助管理檔案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可以通過全面分析救助信息,推動救助工作從經驗型向數據驅動型轉變,從而實現科學化管理。首先,救助檔案記錄了救助對象的身份信息、救助需求、救助措施及實施效果等大量數據。這些信息經過分類、整理和分析后,可以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統計結果。決策者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可以準確了解救助工作的現狀、特點、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具體情況進行政策調整。其次,傳統的救助管理工作多依賴于人工經驗,存在重復勞動的問題,而利用深度開發的檔案資源,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檔案查詢、分類和追蹤系統,可以實現救助工作的流程化、標準化和自動化,從而有利于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水平。最后,通過檔案資源的科學化管理,可以實時記錄救助工作的實施過程及其結果,并將其與預期目標比對,形成量化的績效評價數據。這種基于檔案數據的監督與評價,不僅可以提高救助工作的透明度,還可以為持續改進提供依據,保證救助管理工作始終朝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1.2 促進救助資源的高效配置
救助資源的高效配置是實現救助工作目標的核心。救助管理檔案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能夠在數據支撐下優化資源的使用方式,避免資源浪費。首先,救助檔案中包含大量關于救助對象的具體信息,這些數據經過系統化整理,可以明確不同人群的救助需求,從而為資源分配提供依據。其次,在救助實踐中,經常會出現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導致資源浪費,而通過開發救助檔案資源,建立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實現跨區域的救助信息對接,精準識別救助對象的需求和救助歷史,避免重復救助[1]。最后,在傳統救助工作中,資源配置多以經驗和歷史分配數據為基礎,難以快速響應突發事件或救助需求的變化,而通過檔案資源的深度開發,可以實時掌握救助對象數量的變化趨勢等動態信息,及時調整資源分配策略。
1.3 豐富社會研究數據資源
救助管理檔案資源作為社會救助工作的重要記錄,不僅服務于救助實踐,還蘊含豐富的社會研究價值。一方面,救助檔案中記錄了救助對象的基本信息、生活狀況、救助需求和社會問題的分布特點等,為研究社會結構、貧困問題和公共服務需求等提供第一手數據,為研究貧困成因問題提供實證支持。另一方面,救助檔案資源能夠為制定新政策提供基礎數據支持。例如,在設計新型社會保障機制時,可以參考檔案數據中救助對象的需求特點,保證政策更具針對性。此外,救助檔案中包含社會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等多領域的數據內容,為跨學科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素材。例如,經濟學研究可以利用救助檔案資源探討救助政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而心理學研究可以分析救助對象在接受救助前后的心理狀態變化。
2 救助管理檔案資源深度開發與利用的挑戰
2.1 檔案資源分類不清
第一,檔案資源的分類標準不統一。不同部門和地區在對檔案進行整理時缺少統一規范的指導,導致分類方式因單位或地域的差異而有所不同。這種差異化的分類體系使檔案內容的組織方式呈現出極大的隨意性,難以實現檔案資源在整體上的系統化和一致性。第二,檔案分類的層級設置不夠細致。許多救助檔案僅按照大類歸檔,未對具體內容深入劃分,導致檔案的層次性不足,無法在后續開發利用中快速提取特定信息[2]。第三,檔案分類的覆蓋范圍有限。一些救助工作中新產生的非傳統數據形式未得到重視,缺少相應的分類標準,導致這部分檔案信息游離于整體管理體系之外。第四,檔案分類工作缺少動態更新機制。檔案內容在數量和形式隨救助管理工作發生變化和擴展,現有的分類方式無法跟進,使得新增檔案的歸檔工作不夠完善,影響檔案整體管理的完整性。第五,檔案分類工作在執行過程中技術支撐不足。目前的檔案分類仍以人工整理為主,在面對大規模、復雜化的檔案數據時,分類工作顯得力不從心,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檔案的高效分類,并且容易因人為因素導致歸類錯誤或遺漏。第六,檔案分類工作缺少明確的責任分工和監督機制,在實施過程中很少進行質量檢查和反饋改進,導致分類效果難以保障,使檔案分類的準確性和規范性進一步降低。
2.2 信息化程度不足
第一,檔案資源的信息化建設基礎薄弱。各級救助管理機構在檔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缺少統一規范和指導,檔案數據沒有經過規范的數字化處理,導致檔案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信息化系統無法全面整合現有資源,影響了信息的統一性與查詢效率[3]。第二,現有的信息化系統功能設置簡單,缺少數據分析、智能化處理等高級功能,導致檔案信息的使用價值未能充分發揮。第三,檔案信息化平臺的互聯互通能力不足。救助管理檔案涉及多個部門,但由于信息化系統分散,各部門之間缺少有效的聯通機制,檔案數據的共享效率低下,甚至出現“信息孤島”現象,進一步阻礙了檔案資源的統籌開發與協同利用。第四,人員配置和資金投入不足。由于專業技術人員缺少,導致系統運行效率和安全性較低。缺少足夠的經費支持,導致技術研發、設備升級、系統維護等關鍵環節得不到保障,從而對檔案資源的現代化管理和利用造成制約。
2.3 檔案隱私保護意識薄弱
救助管理檔案資源深度開發利用過程中,檔案隱私保護意識薄弱的問題較為常見。第一,檔案隱私保護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救助管理檔案沒有規范隱私數據的界定,也缺少對敏感信息的分級分類管理,導致隱私保護工作多依賴于管理人員的主觀判斷,難以形成統一的保護體系。同時,也導致隱私數據的收集和存儲環節存在較多漏洞。第二,檔案隱私信息的訪問權限控制不嚴格。檔案管理系統的用戶權限劃分和訪問控制機制不健全,導致部分管理人員或非相關人員能夠輕易獲取救助對象的隱私信息,直接影響了隱私信息的安全性,暴露了管理體系中的重大隱患。第三,隱私保護的技術手段落后。現有救助管理檔案系統在隱私保護方面的技術支撐不足,數據傳輸過程中缺少加密協議的支持,存儲系統也未設置專門的安全監控功能,這種技術水平的滯后導致檔案隱私數據在管理和傳輸中面臨較高的泄露風險。第四,隱私保護意識在檔案管理人員中普遍不足。在實際管理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員對檔案隱私保護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存在隨意公開或泄露救助對象隱私信息的現象,導致隱私保護工作的執行力較低。第五,隱私保護監督與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檔案隱私信息的保護在管理流程中缺少實時監督手段,一旦發生隱私泄露事件,缺少明確的責任追究和補救機制,進一步加劇了隱私保護工作的漏洞,使得檔案隱私數據面臨更高的風險。
3 救助管理檔案資源深度開發利用的策略
3.1 建立統一的檔案分類標準
在救助管理檔案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過程中,檔案分類標準是構建救助管理檔案資源深度開發利用體系的重要前提,可以為后續的檔案開發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使救助管理工作在檔案資源的支持下實現高效運行。第一,針對缺少統一分類標準的問題,應制定覆蓋全國范圍的檔案分類統一規范,明確分類原則和具體標準,保證不同地區和機構在檔案分類中采用相同的術語。具體而言,可以由國家相關部門牽頭,聯合救助管理機構、檔案管理專家等,研究制定符合救助管理特點的分類體系,并對救助檔案資源的類型、層級、結構做出明確規定。第二,對于檔案分類力度不夠精細的問題,需要在統一分類框架下進一步細化分類規則,為此應在大類的基礎上建立細化的子類別,保證每一項檔案內容能找到精準的歸屬。第三,針對檔案分類范圍存在局限性的問題,應擴展檔案分類的覆蓋范圍,將救助工作中所有相關的信息資源納入檔案分類系統。第四,在解決檔案分類動態更新不足的問題時,需要建立動態分類管理機制,保證分類標準能夠隨救助工作變化而及時調整。第五,為應對檔案分類技術支撐薄弱的問題,應加快檔案分類工作的智能化建設,為此需要引入先進的檔案分類技術,這種智能化技術可以顯著提高分類效率和準確性,特別是在面對大規模檔案資源時,更能展現其優勢。第六,為解決檔案分類管理機制不完善的問題,需要建立完善的分類監督和責任追究機制,為此應在檔案分類工作的執行過程中引入監督環節,通過專門的監管部門或第三方機構對分類結果進行檢查,以便保證分類質量符合規范要求。
3.2 加強信息化建設
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檔案資源的信息化程度直接關系到其開發利用的深度。因此,必須加強信息化建設。第一,為了應對信息化建設基礎薄弱的問題,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制定統一的檔案數字化建設標準,為此要從頂層設計入手,明確救助檔案信息化建設的目標。第二,為了解決檔案資源數字化程度不夠全面的問題,需要建立健全檔案數字化工作機制,對非結構化數據進行全面梳理,還應配備專門的檔案數字化工作團隊[4]。第三,為了解決信息化系統功能單一的問題,需要加快研發和部署多功能檔案管理系統,提高系統的技術能力,為此在新的信息化系統中,應增加檔案數據的分析、挖掘、智能化處理功能。第四,針對檔案信息化平臺互聯互通能力不足的問題,需要推動各級救助管理部門之間的數據整合,為此可以通過建設全國統一的救助檔案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跨部門的檔案數據聯通。第五,為了解決信息化建設中的技術支持不足問題,救助管理部門需引入先進的硬件設施及軟件技術,以便保證其在大數據處理方面具備足夠的支撐能力。第六,為了解決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需要建立穩定的資金保障機制,為檔案信息化建設提供持續的財政支持。
3.3 提高檔案隱私保護意識
在推動救助管理檔案資源深度開發利用的過程中,隱私保護意識的強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通過提升隱私保護意識,可以保證檔案資源的安全性,為救助管理工作的高效運行提供有力支撐。第一,為解決隱私保護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問題,救助管理機構需要結合國家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細化救助檔案的隱私保護要求,明確隱私信息的范圍和保護級別。第二,為了解決隱私數據收集和存儲環節漏洞較多的問題,應在信息采集與存儲中引入“最小必要原則”和分級存儲策略。例如,在收集救助檔案信息時,只允許收集與救助工作直接相關的必要信息,避免過度收集導致隱私暴露的可能性。第三,針對隱私信息訪問權限控制不嚴格的問題,救助管理檔案系統需要根據用戶角色設定明確的訪問權限,以便保證只有相關工作人員才能接觸對應范圍內的隱私信息。第四,為解決隱私保護的技術手段落后問題,應加快引入先進的數據安全技術,全面提升檔案隱私保護的技術能力。例如,救助管理機構應采用高強度的加密算法,對敏感信息進行動態加密處理,以便保證即使數據被竊取也難以解密[5]。第五,為解決隱私保護意識不足的問題,救助管理機構需組織檔案管理人員參加隱私保護法律法規的培訓,以便增強他們對隱私保護重要性的認識。第五,為解決監督與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的問題,應建立檔案隱私保護的長效監督體系和問責機制。此外,應明確檔案管理中的責任分工,對出現隱私泄露的情況設立追責機制,通過內部紀律處分對違規行為進行嚴肅處理。
結語
本文從救助管理檔案資源的意義、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出發,探討了如何在實際工作中通過統一分類標準、加強信息化建設、強化隱私保護意識,提升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為救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未來研究要進一步聚焦于檔案資源深度開發利用過程中的技術創新、制度完善和多元化應用路徑,以便為更高效的救助管理模式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陳桂玲.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策略研究[J].國際公關,2024(06):89-91.
[2]葉芫回.淺談如何提升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質量[J].黑龍江檔案,2022(06):230-232.
[3]孫秀麗.規范民政社會救助檔案管理研究[J].蘭臺內外,2021(03):68-69.
[4]于濤,孫玲.做好基層社會救助檔案工作的對策[J].蘭臺內外,2020(36):71-72.
[5]劉路.新時期社會救助檔案管理探析[J].傳媒論壇,2020,3(24):125-126.
作者簡介:邵敏(1980.12—),大學學歷,山東菏澤市救助管理站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