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縣域普通高中教育是提高縣域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板塊,是銜接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提升縣域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橋梁。長期以來,南通市聚焦生源、師資、鄉村和改革等方面創優縣域資源配置與治理路徑,維護縣域生源結構的正態分布,促進縣域師資隊伍建設,以鎮中崛起構建城鄉一體化生態格局,以創新改革推動縣域高中持續高質量發展,構建了區域、城鄉、學段、校際優質均衡的基礎教育格局體系。
關鍵詞:縣域高中;資源配置;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2-0016-05
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教育是縣域基礎教育的重要板塊。近年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進程加速及高中教育公共政策不均衡等因素,導致縣域普通高中優秀教師和學生流失問題日益嚴重。相較于城區的普通高中,縣中辦學資源和水平愈發顯得落后,形成了“縣中塌陷”的局面[1],面臨著教育資源難以整合、教育治理難以深入、教育生態失衡等發展困境[2]。2025年1月,教育部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把縣中振興作為深化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的關鍵樞紐點”[3]。振興縣域普通高中,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高中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是新時期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的重要目標及抓手。
教育資源包含著教育資源非常廣泛的意義,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教育資源又稱教育經濟條件,即通常所說的財源、師源、生源,是指占用、使用、消耗教育過程中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4]。縣域普通高中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鎮教育振興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均衡的教育資源配置是其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5]。長期以來,南通市聚力優配置、強治理,努力構建區域、城鄉、學段、校際優質均衡的基礎教育格局體系。特別是在實施“縣中振興”行動計劃中,直擊縣域普通高中發展的痛點、難點,聚焦生源、師資、鄉村和改革等方面創優縣域資源配置與治理路徑,形成了縣域內錯位競爭的雁陣模式,辦出了一大批優質普惠的縣域好高中。
一、聚焦生源,以剛性舉措維護縣域生源結構的正態分布
生源的無序流動,是導致部分縣域普通高中“垮塌”的直接原因。為避免縣域間以及縣域內變相地通過“掐尖”爭搶優質生源,南通市始終堅持屬地招生,著力構建規范有序、監督有力的招生錄取機制,實施區域共進工程,促進各縣域高中生源呈正態分布,充分保護、調動各板塊辦好普通高中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各板塊辦好高中提供根本保障。
一是深化招生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南通市堅持普通高中學校在各自區縣范圍內招生,中考組織、閱卷登分全市統一進行,但各區縣獨立填報志愿、獨立劃分錄取分數線、獨立完成高中錄取,嚴禁跨縣域招生,互不爭搶生源,很好地為各縣域“保苗護苗”,保障了各地生源的穩定與均衡。
二是變革轉學要求。將“保苗護苗”延伸到規范高中階段以及義務教育階段跨縣域轉學條件上來。南通市在省學籍管理規定的基礎上,制定了縣域間轉學的實施細則與補充規定,將監護人事實工作變動以及達到轉入學校分數線作為高中轉學的必要條件,以此來嚴控跨縣域異常轉學,有效遏制變相擇校行為,進一步維護屬地招生原則,鞏固屬地招生成效,穩住屬地生源。在多項剛性舉措的促進下,每個縣域板塊均形成頭部引領、錯位競爭的“雁陣”模式,避免了全市“一所高中挺出來、一片高中倒下去”的塌陷效應,成功塑造了縣域高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良好生態,贏得百姓的充分認可和廣泛支持。
二、聚焦師資,以強師工程促進縣域師資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6]。在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重要任務的引導下,面對我國人口數量和城鄉布局的重大調整,各地應筑牢強師工程促進縣域師資隊伍建設。南通市始終堅持抓實縣域高中書記、校長隊伍建設以及教師隊伍建設,以扎實舉措提升書記、校長辦學治校能力,培養了一批“坐得住、抓得準、沖在前”的書記、校長;聚焦育人、選人、培養各環節,鍛造了一支“師風正、教學好、留得住”的高素質縣域高中教師隊伍。
首先,推進各校管理人員跨縣域交流。南通打破縣域之間高中書記、校長交流任用的體制機制障礙,暢通縣域之間高中書記、校長交流任職渠道,推動市管11所高中管理人員在市和縣(市、區)間合理有序雙向交流,進一步優化各校管理人員年齡結構和學科結構。縣域之間高中書記、校長的交流,有效帶動縣域高中辦學理念、辦學行為、學校文化、團隊精神的共享共鑒、互促互進。
其次,創新鄉村高中教師培育方式。《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國根基”[7]。城鄉差距、校際差距有諸多表現,關鍵差距在于師資素質的差距[8]。南通創新鄉村優質師資培育機制:在全國設區市中率先開展定向師范生培養項目試點,為全市鄉村輸送2712名高素質青年教師;建立名師結對指導鄉村教師和培育鄉村骨干教師長效機制,組織213位名師與31所鄉村學校長期結對,組織262名優師送教31次,輻射2000多名鄉村教師;建設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150個,培育鄉村骨干教師3895名,骨干教師中,鄉村教師占比超過城鎮10個百分點。
最后,完善師資力量供給保障機制。一是優化配置師資力量。南通從市級層面整合全市資源,建立全市教師編制“周轉池”,確保縣域高中師生配比符合國家要求,實現教師配置動態化管理。各區縣進一步優化高中學校師生比例,部分區縣達到1∶8。二是推進教師招聘考試改革。南通市教育局大膽放權,創新機制,高中學校可根據相關規定,直接深入重點大學面試簽約優秀畢業生,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到縣中任教。三是完善培養體系。南通大力實施教師隊伍建設“1115”工程(遴選和培養1萬名左右骨干教師、1000名左右卓越教師、100名左右教育家型教師和50名左右領航校長),堅持做好入口關與培訓關、一線教學與教學科研、集體智慧與個性特色、年輕教師與成熟教師、激勵關愛與嚴格管理“五個結合”,聚力搭建教師專業成長新平臺,確保教師快速成長,教學水平過硬。四是堅持實績導向。建立以教學實績為評價標準的考核機制,制定教職工職稱評審、評先評優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安心從教、專注從教,確保教師潛心教學、悉心育人。五是規范跨區域流動。與堅持屬地招生、不跨縣域招生政策相匹配,教師流動也堅持屬地從教、嚴格限制跨區域流動,保障了各高中都擁有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專注于自身教師隊伍建設,各地各校深厚的教育底蘊、濃郁的校園文化和優秀的教學傳統得以傳承。
三、聚焦鄉村,以鎮中崛起構建城鄉一體化生態格局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部分地區出現“城市擠,鄉村空”的局面。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鄉村教育的全面振興,鄉村教育既受制于鄉村的場域環境,也對鄉村發展具有極大的反作用[9]。南通將發展高質量的鄉鎮高中作為全市黨委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共同目標,統籌生源流動、教師發展、區域整體性布局等因素,系統性推動鄉鎮高中優質特色發展。一是鄉鎮高中占據“半壁江山”。南通市公辦高中43所,鄉鎮高中20所,占比47%;四星級高中35所,鄉鎮四星級高中16所,占比46%;省首批高品質特色高中立項學校8所,鄉鎮高中5所,占比63%。二是鎮中崛起帶動區域學段“良性循環”。南通將鄉鎮高中作為引領基礎教育優質發展的龍頭和鞏固吸引優質生源的引擎。鄉鎮高中背后,往往有10所左右鄉鎮小學、3所左右鄉鎮初中形成有力支撐。優質高中在鄉鎮的“落地生根”,有效抑制了高中教育“城市擠、鄉村空”的情形,甚至出現了城里孩子想到鄉鎮上高中的“反向流動”情景。三是農村孩子一樣“上名校”。2024年高考錄取數據顯示,南通市錄取“211”以上高校3639人,其中,農村戶籍的孩子1619人。在當前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農村人口急劇下降的大背景下,全市有44.5%的農村孩子實現了就讀理想高校的夢想。
四、聚焦改革,以創新改革推動縣域高中持續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教育綜合改革的全面創新,遵從政治、人民和戰略邏輯,注重集中統籌與協同實施[10]。南通始終堅持守牢縣域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生命線,創新實施學校管理改革、課堂教學改革和教育科研改革,全面提升縣域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促進縣域普通高中優質多樣發展,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而有質量高中教育的期待,彰顯南通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特色品牌。
首先,突出精細化管理改革。精細化管理是南通高中教育的優良傳統與關鍵舉措。“常規管理形成高原,精致管理形成高峰”是南通教育人對學校管理的“雙高”追求。精細管理的精髓在于對教育、教學、科研、后勤、師生員工和外部因素等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構建全對象、全時段、全空間、全領域的“四全管理”。2023年2月,南通市教育局印發《關于全市中小學實施“四全管理”的指導意見》,指出,全市中小學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建立以提高質量為目標的管理體系,通過推進“實施全對象管理、落實全時段管理、拓展全空間管理、推進全領域管理”,完善管理標準,細化管理流程,注重問題的發現與改進,有效落實各項精細化管理措施,促進學校管理進一步提質增效。
其次,突出課堂教學改革。長期以來,南通將課堂教學改革作為推動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注重發揮其在推進課程改革、指導教學實踐、促進教師發展、服務教育決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著力優化高中課堂教學生態,提升課堂教學質態。在市級層面,提出“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的“12字”教學要求,配套研制“12條”課堂教學評價表。“12字12條”課堂教學改革的最大亮點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隨著改革的深入,“12字12條”課堂教學改革迭代升級為“立學課堂”教學改革范式,“以生為本,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進一步夯實。在縣(市、區)層面,各地競相探索“立學課堂”的區域性表達,多元架構,初步形成“一縣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課堂改革格局以及“百花齊放、各美其美”課堂改革生態。
最后,突出教育科研改革。一是重視“團隊作戰”。打破縣域和學校界限,建立較為完備的教科研工作體系,既有一體化“自上而下”的體系性建設,又有扁平式“自下而上”的個性化研究。各縣區建立起與設區市匹配對應的教科研體系,各高中內部的集體備課、課堂改革、作業設計等教科研活動都圍繞著學科與課堂日常開展。二是重視“分類指導”。搭建閱讀素養提升研究平臺、“文科”提質研究平臺、課程改革研究平臺、德育內驅力提升教育質量研究平臺等,根據生源實際,將縣域高中分為“高品質高中、特色高中、綜合高中”三類,建成三個類別的生源學校和承擔“創新人才”培育任務的學校“3+1”共研共享體系。每類生源學校都有不同的教科研平臺,“同類學校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不同類學校推進不同的科研方式和課堂教學改革”。三是重視“載體建設”。加強學科基地建設是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進高中特色多樣發展的重要載體。各縣域高中把最強的學科拿出來建學科基地,目前每個學科均設有兩個基地,分布在全市18所縣域高中,實現了各個學科各所學校的全覆蓋。學科基地通過開展學科教學研究、考試命題研究、教學資源開發、學科教師培訓,發揮“課改連接、示范引領、平臺展示、智力支持”的重要功能。在一線教師心目中,學科基地不僅是教學研究的中心,更是教師培養的搖籃。
此外,確保教育經費的充足投入是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各級政府需借助教育資源配置這一核心手段,通過改變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改善資源配置的結構,為縣域普通高中提供偏向性、支持性、關懷性的資源配置以及條件保障[11]。國家需從高處著手,全面規劃縣域普通高中的資源分配,明確國家、省、市、縣四級財政撥款的具體標準,增強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確保優先發展教育的國家戰略得到實際執行,將增加教育投資視為提升民生水平的關鍵措施。縣級政府應積極吸引外部資源,拓展資金來源,激勵社會企業參與教育投資,確保縣域普通高中具備充足的教室、場館、實驗設備等硬件設施以及豐富的數字教育資源,達成區域內各所高中的資源均衡分配。各地應利用自身優勢,建設數字化校園,成立教育集團、聯盟或聯合體,以滿足公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望;鼓勵更多的縣域普通高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展多樣化的特色教育模式,積極探索綜合高中的實施路徑,實現從“分層”到“分類”的轉變,連接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融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減少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滿足國家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魏紅梅,鐘志偉.“縣中振興”計劃的執行困境及破解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23(12): 62-72.
[2]孫銀光,劉藝琨.縣中振興的政策取向、現實審視及發展理路[J].湖北社會科學,2024(5): 126-13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EB/OL].(2025-01-09)[2025-01-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gzdt/moe_1485/202501/t20250109_1174966.html.
[4]楊華.效率抑或公平:縣域教育資源配置論[J].求索,2024(4): 171-180.
[5]于璇,欒曉晶,張晶晶.縣域普通高中教育財政資源配置空間格局及驅動機制——基于1615個縣生均經費的實證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4(5): 28-35.
[6]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EB/OL].(2023-05-29)[2025-01-09].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3-05/29/c_1129654988.htm.
[7]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EB/OL].(2025-01-19)[2025-01-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501/t20250119_1176166.html.
[8]褚宏啟.以城鄉一體化思維推進城鄉義務教育整體發展[J].人民教育,2023(12):27-30.
[9]薛二勇.以鄉村教育振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著力之處[J].人民教育,2024(11):17-20.
[10]劉云生.教育綜合改革全面創新指向的中國理路[J].教育與經濟,2024(12):3-15.
[11]劉麗群.振興縣中: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11): 8-13+21.
責任編輯:殷偉
收稿日期:2025-01-20
作者簡介:朱全中,南通市教育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