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字化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為學校體育教學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數字化體育資源以演示型資源支持教學活動,以互動型資源增強教學體驗,以監測型資源助力教學評價。應精準規劃學校體育頂層設計,提升體育教師的技術素養,轉變學生家長的認知觀念,從而促進數字化體育教育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數字化;學校體育;體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2-0097-04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著教育向信息化與數字化方向轉型。“體育與健康”作為學校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搭乘“數字快車”,以電子化、信息化助力體育資源建設的提“智”升級。數字化體育資源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媒介,能夠實現教育場景與運動技術的深度融合與互動,不僅能提升學生對技能的認知精準度,還能增強學生參與運動的實效性。同時,構建結構化的體育資源系統,能推動學生個性化運動習慣的養成,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數字化體育資源以其獨有的靈活性與便捷性,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個性化的運動項目選擇,極大地豐富了體育課程的內涵,有效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和積極性,引領學生強健了體魄,提升了運動能力,成為推動體育教育創新與發展的核心動力。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引領下,數字化體育資源的建設應當凸顯以文化人、以體育人、以智啟人的價值導向[1]。學校需針對課堂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及居家運動,開發演示型、互動型、監測型資源,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使得資源從單一向多元、平面向立體化轉變,靈活應用于各類場景,成為連接學校、家庭與社區的橋梁。
一、演示型資源,為教學活動蓄源
演示型體育數字資源具有很強的直觀性,主要以視頻、PPT演示動畫、電子白板等為呈現載體,為教師的教學設計、示范指導提供樣例,也可為學生學習運動技術作示范講解。
(一)教學設計的范本樣例
資源研發者以革新教學模式為目標,以教學設計的立體化為要求,開發電子教案、設計游戲課堂、拍攝技術動作示范或運動技能學習的圖片及視頻,構建云端智庫,作為文本類教學設計的動態輔助,并將其轉化成二維碼形成應用鏈接。這成為體育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資源工具包,通過“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的方式輔助體育教學。此外,還可完整錄制精品課堂,形成優質課資源庫,為教學研究提供課堂范本。
(二)課堂實施的輔助素材
在體育課堂的常規操作中,凡涉及體育運動技能的教學,教師大部分采用講解和示范同步進行的方法。關鍵難點在于,教師在進行動作示范的同時,無法有效地將技術動作結合肢體動作進行闡述[2],示范和講解往往是割裂的。而數字化資源的運用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實現動作示范與方法講解的同步完成。例如,在進行“站立式起跑”和“蹲踞式起跑”的技術教學時,教師可制作兩種起跑的演示動畫,在課堂教學中播放演示,教師根據起跑的技術動作環節進行同步講解,還可隨時隨地定格相應動作讓學生模仿演示。學生通過這種直觀的觀察,比較兩種起跑方式的區別,并了解其適用的范圍。此外,還可讓學生觀看各類錯誤操作,使其更加精準地掌握技術要領。
(三)體育活動的示范指導
目前,雖然課外體育活動已得到推行,但是由于項目單一、資源匱乏等原因,學校之間運行步調不一,效果參差不齊。開發數字化體育資源可實現課外體育活動的統一規劃。例如,針對大課間體育活動以集體活動為主的模式,可設計并錄制關于體能訓練指導、集體游戲組織方法、律動示范講解的微課等,借助微信公眾號或校內資源庫等平臺定時推送更新。同時,可結合傳統體育游戲和時尚運動項目,從文化學科、勞動實踐、禮儀教育中汲取相關元素,設計并錄制一分鐘內的“微運動”資源,靈活運用于課間十分鐘活動、文化類課堂課中操、家庭親子運動等活動中。
(四)體育教學的科技手段
演示型資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學生的體能、體質和健康賦能。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演示型資源能夠提供直觀、生動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運動技巧和鍛煉方法[3]。例如,運用AI技術,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訓練視頻,展示正確的運動姿勢和技術要領。通過智能分析,系統能夠實時評估學生的動作,與標準動作進行比對,提供即時反饋。這種方式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VR和AR技術的運用,使得學生能夠在虛擬環境中進行運動體驗[4]。例如,在學習籃球基礎技術時,學生可以通過VR設備模擬真實的球場環境,進行投籃練習。這種沉浸式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運動技巧的理解,同時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通過豐富的數字化體育資源,教師不僅能夠科學高效地開展課堂教學,還能為學生提供持續的運動指導,滿足他們在不同場景中的運動需求,推動課外體育活動的多元拓展。演示型體育數字資源的輸入,給傳統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注入新鮮血液,以愉悅的運動環境、豐富的教學內容、多元的教學體驗,驅動學生積極參與運動。
二、互動型資源,為教學體驗添翼
除去可視性、動態化等優勢外,數字化體育資源還應凸顯仿真性、交互性、智能性,讓師生借助虛擬技術平臺,借助人機交互、人人交互,直接進入教學運動鍛煉或游戲活動的情境,深度參與沉浸式體驗。
(一)學習網站輔助項目學習
學習網站(網頁)具有專題化、場景化、交互性等優點,研發者可緊扣具體運動項目,搜選、剪輯、整理相關素材,搭建專題網站,設計擬真游戲,供學生自主瀏覽、互動體驗、交流反饋[5]。例如,在足球項目的學習中,研發者就可以依據足球的發展史、各種技術動作、裁判規則等設計專題網頁,形成模塊索引,供學生自主點擊瀏覽。學生模擬體驗技術訓練和比賽實景,并參與線上交流、互動答題,拓展對足球的認知。
(二)智能平臺直通教學現場
數字化運動資源在內容設計上應體現科學性、便捷性,并借助合適的教學環境,實現師生與數字化運動資源的互動應用。目前,各類智能化體育運動應用平臺涌現于網絡,可借助信息技術人員的技術支持,定制滿足各類對象需求的智能化應用平臺,針對不同的角色分設不同的端口。教師端應注重收集教學素材,形成體育教學的數字化資料庫,同時開發可視化教學分析窗口,具有視頻、圖片的上傳以及編輯等功能。教師也可以用此軟件給學生布置課后體育作業、批注教學要點、同步分析學情。學生端則包含任務學習、作業提交、學習分享、發送彈幕、批注要點等欄目。學生發送的彈幕信息和要點批注,可供教師對學情進行客觀分析,并以此調整教學策略。學生端還設有豐富的運動任務清單,在自主性體育活動或體育家庭作業中發揮主導作用,包含身體素質必練模塊和運動項目選練模塊,還有家庭成員共同完成的親子運動項目,既包含體育課程中專設的體測內容(如跳繩、仰臥起坐、開合跳、俯臥撐等),還有各種趣味AI體育游戲。通過設置競技場、各項運動排行榜,學生能夠知曉自己對體育知識掌握情況,隨時與小伙伴或者網友進行聯機比賽或挑戰,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
三、監測型資源,為教學評價助航
借助數字化體育資源,利用便捷的監測軟件,可以量化展示運動實況并跟蹤記錄鍛煉成果。通過多種識別方式分析圖像、視頻和姿勢等,生成大量數據,為學生的體育運動提供量化評價和監測的依據。
(一)作業監控平臺助力日常鍛煉
體育家庭作業作為學校體育的“第二戰場”,傳統的監督與評價方式難以全面掌握所有情況,無法有效反饋技能拓展、技術鞏固和負荷達成情況[6]。在學校微信公眾號設立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專欄,為家長和學生提供了便捷的作業提交和監督平臺。家長和學生可以使用電子設備自主登錄平臺,完成作業任務并上傳練習過程的照片或視頻。系統會根據完成情況給予相應的積分,激勵學生完成作業并提升興趣。通過每日打卡積分制和稱號設定,學生可以查看自己的積分和排名,同時在排行榜上比較成績。此外,平臺還會推送積分最高者的信息,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二)智能檢測軟件促成科學評價
數字化運動資源中的檢測功能以數據為主要價值判斷,更加客觀、嚴謹和科學。例如,通過 “天天跳繩”App,學生可以記錄每次跳繩的數據,系統可以準確判斷學生的動作是否規范并記錄有效數據。此外,隨著智能穿戴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的應用,教師可以通過運動手環和運動臂帶采集學生的實時運動數據,調整課堂安排以提升學生的體質水平。這些技術的運用將為學生提供科學的運動方案,以達到最佳的健身效果。
加強數字化體育資源的建設,為學校體育發展賦能,是現代化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智慧體育教學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進展,也暴露出制約學校體育工作數字化轉型的諸多困境,需要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與實踐策略的優化。首先,學校數字化體育資源的建設需要打破固化的思維,充分用好一線教師的教學智慧與實踐經驗,堅持以學生健康發展為設計的核心,建設符合學校自身特色發展道路的數字化資源,構建智慧體育網絡體系。其次,要加強對體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專業化培訓,組織體育教師信息化素養專題學習,推動體育教師從“一專多能”向“復合型”轉變,夯實學科教學素養,把握發展動態[7],以前瞻性的視角及時捕捉新技術給體育教學帶來的全新變革。最后,要切實轉變學生家長的認知觀念。讓學生從機械式練習技術動作轉變為主動探究技術動作的要領,通過自主鍛煉的學習方式,激發對體育課程的興趣,提升學習積極性。最終營造出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智慧體育氛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健康行為和體育理念,推動學校體育向生態化發展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程文廣.新征程中我國學校體育教育評價的理論遵循與實踐方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46(1):105-115.
[2]霍波,李彥鋒,高騰,等.體育人工智能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3):233-256.
[3]楊韻.人工智能時代體育教學內涵特征、發展困境與推進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2(9):104-110.
[4]沈克印,寇明宇,呂萬剛.數字經濟時代體育產業數字化的作用機理、實踐探索與發展之道[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7):8-21.
[5]李政濤,黃書光,卜玉華,等.2023中國中小學教育新進展新趨勢[J].人民教育,2024(Z1):31-48.
[6]楊鳳英,孫延林,王煒華,等.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建設的應然取向和實踐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1,36(5):497-504.
[7]周凰,古雅輝,劉昕.“互聯網+教育”進程中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8,37(6):125-131.
責任編輯:趙赟
*本文系2022年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減負加權:‘課后服務’四級課程體系建設”(2022JSQZ0109)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10-05
作者簡介:金海濱,南通市城中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南通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