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現象教學通過跨學科教學,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社會建構,以實現培養學生橫貫能力的目標。教師應準確把握現象教學的內涵特征,明晰現象教學的價值,通過尋找現象、提出問題,細化目標、設計方案,小組合作、實施項目,成果展示、科學評價的路徑,進行學科實踐探究。
關鍵詞:現象教學;核心素養;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2-0105-04
現象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并且更為側重“學”。這一學法聚焦于“現象”,在現象教學情境中的“現象”往往超越具體學科現象的邊界,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跨越學科的深度思考[1]。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進步,教育模式及人才培養策略逐漸發生變化。現象教學能夠突破學生學習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有機整合各學科知識,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引導、啟發和監督作用,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創造力及積極性。因此,明確現象教學內涵、價值及實施路徑,將有助于提升課程教學在育人方面的成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最終達成學科育人教育目標。
一、現象教學的特征
現象教學主張基于某一現象或主題,融合多學科課程知識進行教學,強調現象教學和學科知識存在內生轉化邏輯[2]62。它強調以社會生活現象為引導,以問題與情境為橋梁,將學生視為學習主導者,在學習過程中實現主動探索、不斷嘗試以及自我提升。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其意義在于重視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此實現了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與同伴、老師、現象之間的自然而必要的主動交互。學生在深度學習中激發學習潛能,讓學科知識在“現象”學習的合作與探究中,轉化為必備能力,實現核心素養落地。因此,現象教學具有如下特征:
(一)有成就感
現象教學將重分科學習轉變為重綜合學習,將對學習內容的關注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探索與發現。學生連接生活,以解決問題為主線,從橫貫能力提升和學科知識內在邏輯聯系出發,通過多方面專業知識、跨專業知識以及社會生活知識等的綜合應用探索問題解決方案[3]。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獲得樂趣,并借此方式取得最優的學習成果。學習真實發生,學生不斷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二)有學科內核
自2022年版各學科課程標準發布以來,學科核心素養的被關注度持續提升。現象教學的跨學科教學、培養學生橫貫能力、重新定位師生關系等特點[4]將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在現象教學課程設計中,我們首先需要對課程核心概念進行整理,以構建學科的內核。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團隊合作進行探究式學習,在跨學科融合學習中解決問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逐步實現學科內核的構建與能力的遷移。
(三)有學力進階
現象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跨學科知識運用的實踐項目,實現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更為靈活。教學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逐步演變為以學生為核心的“探究式學習”。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釋疑,在問題關鍵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這一角色的轉變,更加關注每一個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也將有助于學生對學科核心知識的掌握,促進深度學習,實現學力進階。
(四)有學習支架
現象教學過程中,若要實現學生從“現有發展區”到“最近發展區”的跨越,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架。學習支架的搭設為學習活動提供深度支持。思維導圖、學習單、例文、圖表等都可以作為學習的輔助工具。教師精心設計學習活動,為學生自主且流暢地開展學習提供支持,讓這些支架發揮重要作用,幫助學生解決不同學習階段的問題,以提升學習效率。
(五)有技術支持
現象教學強調以問題和情境為紐帶,學生帶著問題進行交互學習、探究學習,實現自我提升。技術的支持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能夠提升教育效能,促進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實現“教—學—評”的有機融合,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二、現象教學的價值
(一)現象教學讓核心素養落地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對知識、學習進行了重新定義:“知識可以理解為個人和社會解讀經驗的方法。因此,可以將知識廣泛地理解為通過學習獲得的信息、認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知識本身與創造及復制知識的文化、社會、環境和體制背景密不可分。”[5]因此,教育過程的核心在于個體在經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個人行為、技能和心理特征的持續性變化,這種變化在真實環境中、需求和問題條件下發生,從而有效地克服了“假學習”的尷尬和無奈。在現象教學中,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進行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把知識結構外在地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操能力,通過整合已有的經驗解決具體問題。組內協同的開放性探討活動,將核心概念、情境和活動、步驟和評估、資源與技術支持等方面有機融合,以加深對學科的理解和認識,以此實現學生在構建學科知識和提升言語能力方面的目標,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助力。
(二)現象教學讓學習真實發生
2001年發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6]。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強調:“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7]現象教學從真實現象出發,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實現學習與生活的貫通,在真實而有趣的世界里開展有現實意義的研究。經過學科整合后的教學內容豐富而自然,學習在真實發生,成長在學習中凸顯,學科核心要素在項目實踐中悄然落地。
三、現象教學的實施路徑
現象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設計時,需要找到教與學之間、教學與地域之間、學習與生活之間可以突破的邊界,調整內容和結構,實現學生能充分參與教學,教師主動協同教學,指導學生參與項目研究,讓學生在跨界中感受真實而完整的世界。
以“‘西游’元素展覽館的私人定制”項目(以下簡稱“西游項目”)為例,項目從“整本書閱讀分享”“展覽館的分析與設計”“研究支架建構”“宣講設計”四個要點進行課程設計。其實踐路徑主要包括:尋找現象,提出問題;細化目標,設計方案;小組合作,實施項目;成果展示,科學評價。具體實踐過程如下:
(一)尋找現象,提出問題
開展現象教學的基礎是能夠進行現象挖掘與設計,教師是這一環節的主要負責人,要從現實世界尋找項目現象。設計問題時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也要從學生視角展開,考慮學生的認知范圍,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研究問題。在反復論證后,設計具體翔實的項目探究流程,并對設計結果進行評估。“西游項目”中,面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在設計項目主題時以學生意愿為主。學生完成《西游記》整本書閱讀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勾連故事人物、情節、主旨等感興趣的內容提出設想,并在班級內進行意見征求,隨后組織相關學科教師進行不同角度的論證,最終確定項目主題為“‘西游’元素展覽館的私人定制”,并以此為核心問題展開項目化學習。
(二)細化目標,設計方案
在確定項目研究主題后,教師需要有技巧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因此,師生需要合作設計項目研究流程。流程的設計要注重策略,小組合作學習是現象教學的一大特色,學生以自愿原則組建團隊,團隊構建時也要充分考慮不同成員的知識水平、性格特征等多種因素。班級被分為若干個小組,各小組就同一主題的項目進行方案設計,具體包括項目簡述、活動計劃、實踐過程、預期成果等。現象教學更強調“怎么學”,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探究,學生是項目研究的執行者和推動者。教師作為現象教學的主要組織者,主動發揮輔助者角色,引導學生展開有效討論,制定方案,并對學生完成的方案進行必要指導。“西游項目”將班級分為7個小組,各小組從“設計一個‘西游’元素展覽館、制作一本場館宣傳冊、進行一場成果宣講”三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究。以場館宣傳冊為例,宣傳冊形式不限,具體還包括有符合場館主題元素的封面設計和封底設計,例如:參觀券(門票)設計、館內平面圖設計、館內設計與說明等。
(三)小組合作,實施項目
現象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針對該主題,從自身學科出發,根據項目推進需要向學生傳遞多學科知識內容,同時不斷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組織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探究。學生則在團隊合作中進行實地參觀、走訪請教、動手制作、翻閱資料、編排節目、設計問卷等項目實踐。因此,跨學科知識也在項目實踐中得到運用與鞏固,學習效果逐漸達到最優。班級一小組選擇的是設計“西游路線館”。因此,學生需要繪制西游路線圖,圍繞路線圖進行經典美食介紹,設計該地旅游路線等。數學、美術、地理等學科知識在此實踐中融合運用,學生也不斷成長。
(四)成果展示,科學評價
研究報告、小組答辯、演講匯報、成果宣講等是現象教學中學生完成項目的呈現方式。評價一般包括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兩者缺一不可。過程評價主要包括教師對學生在教學周期中的各方面表現進行記錄、反饋、評價。結果評價更常見,是整個項目研究結束時的總結性評價。舉辦一場宣講會是“西游項目”匯報方式。各個小組借助視頻、圖片等進行成果展示。匯報結束后,根據完成作品的評分標準對作品進行評價排序。評價根據《“西游”元素展館宣傳冊評價細目表》(見表1),從“主題把握”“內容設計”“封面設計”“參觀券設計”四個維度由評委和學生代表打分,匯總最終得分,進行排序,并為優勝者頒獎。
知識在不斷地更新迭代,面對時代的日新月異,如何巧妙應對?芬蘭多年教育教學改革優秀經驗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回應。現象教學從問題出發,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跨學科知識融合,教學內容更加寬泛,知識深度更為強調,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也更高[2]63。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中有效實現多維知識的綜合運用,學習主動性被發揮,學習潛能被激發,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能力不斷得到培養,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逐步實現。
參考文獻:
[1]于國文,曹一鳴.芬蘭現象教學的理念架構及實踐路徑[J].外國教育研究,2020(10):117-128.
[2]李艷,李家成.芬蘭現象教學的外在特征與內在機理[J].比較教育研究,2022,44(12).
[3]張建德,陳行,吳宗魁.芬蘭現象教學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2):41-45.
[4]李棟,康建朝.芬蘭基礎教育新課改的誤讀與真相[J].中國教師,2016(24):11-15.
[5]翁綺睿.國際視野下的教育變革——《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文版出版研討會綜述[J].教育研究,2017,38(11):158-159.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J].學科教育,2001(7):1-5.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2014-03-30)[2024-08-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Pphlnglnohdbaiek.
責任編輯:賈凌燕
*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指向提升學科關鍵能力的‘現象教學’實踐研究”(2021/LX/02/146/09)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10-10
作者簡介:顧夢燕,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學校,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