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調查分析鄉村生活資源的利用現狀,存在對鄉村資源關注不夠、觀察表達關聯不緊、習作表達方法不多、創意表達語匯不足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勾連教材內容與鄉村資源,通過立足表達、整合教材、形成圖示等策略,達成逆向設計、能力進階、高通路遷移等目標,有效提升鄉村兒童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鄉村資源;創意表達;習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2-0117-04
在鄉村,兒童常常結伴行走于田野間,這種獨特環境給兒童提供豐富的表達資源。杜威強調教材與生活應相互聯系[1],而鄉村資源正是語文教材與生活的連接點,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將觀察所得轉化為自信表達,這完全契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培養學生熱愛觀察自然、寫下見聞感受與想象的要求[2]。鄉村資源的習作價值體現在生活的多彩、場景的生動和變化的鮮活等方面。兒童若能沉浸其中觀察,并運用教材學到的方法進行個性化表達,將極大提升表達自信。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統編語文教材內容為出發點,以新課標為指引,探討如何勾連鄉村資源創建表達任務,喚醒學生的關注與運用,從而提升其觀察和表達能力,最終建立表達自信。
一、鄉村資源助力兒童創意表達的現狀
全面了解鄉村兒童在習作中觀察和運用鄉村資源的現狀,是提升其創意表達的重要基礎。筆者針對江蘇省N鄉4所農村小學師生展開問卷調查,收到學生問卷476份,教師問卷32份,統計出師生利用資源的態度、觀點與方式。
(一)對鄉村資源關注不夠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鄉村資源關注不夠,約有36.13%的學生“偶爾注意”鄉村生活資源,16.00%的學生隨機看看,還有少部分學生根本沒有關注過。他們對身邊資源習以為常,不能發現其巨大價值,生活元素與語文學習之間存在明顯割裂,出現資源豐富但關注度不高的現象。
(二)觀察表達關聯不緊
在調查中,47.27%的學生能夠根據習作主題運用觀察所得,約14.08%的學生無法主動運用觀察所得,約7.14%的學生完全不會關聯觀察所得。可見,學生對鄉村資源習以為常,缺乏將其轉化為習作資源的意識,同時存在不知如何運用觀察所得的問題。
(三)習作表達方法不多
在利用鄉村資源進行習作表達時,學生面臨方法缺失問題。具體表現為:其一,不懂得如何運用有效選材、構思、加工等方法來展現觀察所得,難以將鄉村的豐富資源轉化為生動的表達。其二,教師缺乏方法引導,學生描述混亂無章,抓不住重點,無法充分展現資源特色與價值。調查表明,超過一半的學生能意識到資源的習作價值,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因方法匱乏而很難將其運用到習作中。
(四)創意表達語匯不足
在利用觀察所得時,學生常出現“想寫卻寫不好”的問題,其根源在于語匯匱乏,難以刻畫資源內涵且與習作主題結合不緊。43.07%的學生僅“直接白描”,表達單調乏味,缺乏生動性,難以引發共鳴。這種語匯匱乏嚴重影響對鄉村資源觀察所得的呈現與表達。
二、鄉村資源助力兒童創意表達的路徑
教學實踐中,教師勾連語文統編教材和鄉村資源,以任務驅動習作表達,使學生產生習作熟悉感,有效利用鄉村資源開展創意表達。以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這一單元內容包括:精讀課文《古詩三首》《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口語交際“愛護眼睛、保護視力”,習作《寫觀察日記》,“語文園地”。三篇課文都源于對自然、對生活的觀察,課后練習均指向通過文章準確生動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教師將本單元學習主題提煉為“說說鄉村觀察”,結合單元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準確生動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關聯學生的真實生活,串聯整個單元學習任務,為鄉村兒童創意表達提供很好的范本。
(一)立足表達,逆向設計
威金斯和麥克泰格提出“逆向設計”,強調以終為始,即從學習的最終目標出發來設計教學。我們將這一觀點應用到學習任務的設計中,以表達為先,利用鄉村資源,圍繞語文要素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學段目標要求,借助教材內容進行逆向設計,提升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3]60。
1.目標先行,豐厚內涵
在統編語文教材學習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融入鄉村資源,設立“怎么學才能表達好”的學習目標,與教材形成互補,豐富學習內涵。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可增加“關注身邊資源,勾連生活,養成留心周圍事物、連續細致觀察”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做到連續觀察鄉村資源,及時分享觀察發現,培植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建立鄉村認同和歸屬感。
2.情境真實,激發內驅
教師將教材內容與鄉村資源相關聯,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關注身邊資源,從一個關注點出發,在思考中尋找表達范圍,為學生表達張本。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創設“為城區的孩子介紹鄉村多彩生活”任務情境,讓學生思考介紹什么能突出鄉村優勢,從而生發出“說說鄉村觀察”的學習主題,激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興趣,產生主動表達的內驅力。
3.導引前置,發現基礎
提出觀察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觀察鄉村資源,教師需要制定觀察導引單,學生在自選表達范圍內進行深入觀察,找到觀察重點,對比不同資源或同一觀察資源的變化等,在這種對比中發現表達內容,形成表達基礎,為創意表達做好鋪墊。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說鄉村觀察”觀察導引單從觀察什么、分享什么、分享形式等維度提出建議(見表1),學生根據資源便利性及自身喜好,結合觀察表格,在對比中鎖定觀察方向。通過任務驅動以終為始,開啟學生表達的窗口,激發表達欲望,奠定創意表達的基礎。
(二)整合教材,能力進階
教材是學習的例子,為了使學生從中學習作家思維并遷移到自己的表達中,遇到復雜情境也能從觀察順利轉化成習作表達,教師就需要有單元整體意識,整合單篇內容,在任務群的學習中找到表達能力進階的有效路徑。
1.深研教材,發掘能力點
教材中的單篇課文承載著一個或多個能力點,深研教材,發掘出能力點,就可以在學習中分層、分步練習表達內容。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三篇課文存在能力進階關系:學生學習《古詩三首》時運用視覺、嗅覺,關注事物顏色、形狀、味道等觀察方法,鏈接鄉村學習資源,在前置的觀察導引單上,做增量表達;從《爬山虎的腳》中學習作家如何寫爬山虎細微變化,準確表達向上攀爬過程,用圖文結合方式還原作者細致觀察,嘗試將自己的觀察記錄轉換成準確、生動的文字;從《蟋蟀的住宅》中可感受作者有溫度的表達,嘗試在觀察記錄中增加觀察猜想和感受。
2.有效關聯,遷移運用
學生帶著“如何分享”的任務鎖定觀察目標,學習作家觀察與表達的方法,做細致、全面、沉浸式觀察,而后把觀察所得轉換成準確的表達。不同的資源在課文學習時關聯的角度是不一樣的。例如在學習《古詩三首》時可關聯自然資源,落日倒影、秋日晨露、月亮圓缺、花開花落,如果學生關注點不在此范圍,可以著重關聯觀察和表達方法,從視覺、聽覺、嗅覺多角度去感受觀察所得。此后的學習也可以沿用此關聯方法,一方面從內容上關聯,另一方面可以從觀察和表達方法上關聯。
3.學評一體,優化進階
不同的學生觀察相同的資源會有不同的觀點,表達也會存在差異。教師應關注并積極利用這種差異,將其轉化為優化學生習作表達的重要抓手。組織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在高頻評價互動中增加緊張感,刺激學生不斷完善想法,實現習作表達的持續優化[4]。例如,“說說鄉村觀察”的種植觀察,不同學生同時培植綠豆芽,生長過程差異很大,快慢有別、黃綠各異,通過圖片、觀察單、文字片段的交流引發思維碰撞,在提問、補充、糾正等交流互動中激活優化表達的動力。學生對于同一植物的關注點也不同,利用校園一隅進行種植觀察,設置觀察“漂流單”,吸引全校師生參與觀察,隨時記錄,不同角度、不同時段、不同想法……形成更大的交流場。而后參照課堂生成的表達評價指標亮優點、找不足,在修正、評價、完善中不斷向優而作。《古詩三首》的評價指標可以為顏色、形狀、氣味,《爬山虎的腳》的評價指標可以為細致觀察、連續觀察、生動準確,《蟋蟀的住宅》的評價指標可以為加擬人、多感官、有感受。
(三)形成圖式,高通路遷移
1.按圖索文,促進深層表達
從觀察所得到表達呈現,有方法、有路徑。通過多維展示后得到眾多評價,對于評價是否真實,可以按照表達成果去尋找觀察對象的方式,來驗證觀察是否準確、細致,表達是否生動、貼切。例如,把種植觀察記錄單圖片和記錄文字分開,讓其他同學按圖索文,也可以根據表達成果找描述的觀察對象,語言描述和現實形象能對應即為成功。而后分析表達成敗的原因,進一步優化,促進更深層次表達。
2.多維展示,樹立讀者意識
將鄉村兒童的觀察視頻、文字、圖片等上傳到網絡平臺,讓學生、家長、教師、大眾參與評價。通過跨地域的交流和推廣,鄉村兒童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得以建立與深化。此外,可以根據讀者喜好定制“我的家鄉旅游路線”。在此類任務驅動中實現習作實用功能,從而幫助兒童激發習作熱情和自信心,樹立讀者意識[5],提升觀察力和表達能力,增強對鄉村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3.反思凝練,形成認知圖式
鄉村資源助力學生創意表達,為優化表達提供多樣的發展方向。教師要引導學生做觀察與記錄、反思與總結,使生活、學習建立緊密聯系,獲得更多觀察經驗。學生不斷形成對鄉村資源的個性化認識,在總結中凝練出帶有鮮明個人特點的表達方式,形成從觀察到表達的有效圖式。從一物到一類,再到身邊的所有資源,實現從觀察到表達的高通路遷移[3]255-260。
三、鄉村資源助力兒童創意表達的實踐效果
為了檢驗鄉村資源助力兒童創意表達的實踐效果,筆者對實施該學習任務的班級進行學習前后效果對比,收到有效問卷237份。經過分析發現,學生學習前后興趣、態度、方法等方面進步明顯。
一是觀察興趣有提高。學習前,選擇“偶爾注意或隨機看看”的學生占52.13%,學習后選擇“主動觀察一切鄉村資源”的學生占83.08%,觀察態度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習前選擇“能夠根據習作主題運用觀察所得”的學生占47.27%,學習后此類學生占87.69%,增長了40.42個百分點。
二是觀察類型變得豐富。學習前,學生觀察類型單一,以偶爾注意和隨機看看為主。學習后,學生觀察類型變得豐富,做到短線觀察的占85.22%,做到長線觀察的占76.15%。經常觀察多種事物的學生占43.48%,邊觀察邊記錄的學生占82.61%,67.83%的學生能做到研究性觀察。
三是記錄形式變得多樣。學習前,學生呈現觀察所得以口頭描述居多。學習后,學生觀察記錄形式變得多樣,其中采用文字記錄觀察所得占87.92%,用視頻記錄觀察所得占76.52%,采用圖片記錄形式占83.91%,用音頻記錄占72.78%。
四是觀察記錄的表達方法多。在學習前,43.07%的學生僅“直接白描”,過半學生缺少表達方法。學習后,學生觀察記錄表達方法多樣。觀察記錄符合事實者占91.30%,語言準確占84.78%,記錄數字精準占75.77%;73.91%的學生能使用合適的動詞,85.57%的學生能運用恰當的比喻,72.17%的學生能運用擬人手法;記錄下觀察想法的學生占86.92%,70.04%學生增加了內心感受。
參考文獻:
[1]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0-11.
[3]劉徽.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的單元整體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
[4]朱曉斌.流暢性與小學生習作[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105.
[5]祁壽華.西方寫作理論教學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97-99.
責任編輯:賈凌燕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第十五期教學研究課題“‘四位一體’鄉村兒童表達任務群實踐”(202JY15-GL-L77)的研究成果,獲2023年江蘇省“師陶杯”教育科研論文評選一等獎。
收稿日期:2024-12-16
作者簡介:黃明霞,連云港市海州區寧海中心小學,連云港市“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