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有助于提高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增強思政課“教—學—評”的一致性。“人工智能+情感交流”“人工智能+任務創建”“人工智能+引導啟發”是以教師為主導、人工智能為技術支撐、人機交互的思政課教學新路徑。在人工智能參與的思政課教學中,要注意突出思政課的課程性質,堅持思政課教師的主導地位,轉變思政課學生的學習方式,以促進“人工智能+”思政教學與傳統思政教學的相互融合,建設智慧思政教育的嶄新生態。
關鍵詞:人工智能;思政課教學;價值意蘊;實踐路徑;策略探尋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2-0067-05
早在1994年,中國就實現了與互聯網的全功能鏈接。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以瀏覽網頁、發送郵件、在線聊天等方式進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三十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它不再是簡單的檢索和存儲,而是更加自動化地執行任務和作出決策,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深度融合多領域的技術……面對智能化的浪潮,以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是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關鍵路徑。那么,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思政課教學,促進思政課更加具有個性化、時代感和吸引力,從而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本文從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意蘊、實踐路徑和策略探尋三個方面具體闡述。
一、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意蘊
在思政課教學體系里融入人工智能元素,能夠有力驅動教學理念的創新變革,切實扭轉教與學的固有模式,以此實現教學活動全流程的優化升級,為思政課教學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水平落實與推進提供強勁助力。
(一)強化“以生為本”,提高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
思政課教學提倡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人工智能利用網絡平臺和數字技術,能夠幫助教師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利用VR技術“復原”北宋時期清明節的街頭景象,生動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文化。AI文生視頻技術可以虛擬現實,達到角色代入的效果,以再現歷史情境,增強學生真實體驗。這種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教學場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活躍度。此外,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創設的網絡學習平臺和線上交流社區,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元的文化視角和更豐富的學習渠道,實現了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協同育人。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校家社互動”的學習生態環境,讓學生不再受傳統課堂場域的限制,擁有了更多探索興趣、深入思考的機會,學習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升。
(二)落實“個性化學習”,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
思政課教師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學情,掌握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引導。傳統的思政課往往難以估計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呈現一種“大鍋飯”的模式。人工智能讓思政課的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它的主要特征是大數據、算法和強算力,可以通過對數據的挖掘、集成、統計和分析等手段,對學生的學習特點、能力水平和興趣偏好進行分析,為其提供“私人定制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指導,切實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1]。例如,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某個學生對歷史文化類學習表現出較濃厚的興趣和較強的理解能力,系統可以推薦更多這方面的學習內容。同時,針對不同學生的政治理論基礎,調整學習順序。對于理論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加速講解,增加實踐應用環節,如組織討論如何在校園生活中踐行愛國主義;對于理論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先鞏固基本理論,再逐步引導實踐。因此,人工智能有助于思政教師對學生的思想開展個性化、有深度的引導和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促進“精準評價”,助力思政課“教—學—評”的一致性
教學評價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一環,它應該貫穿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和教學的各個環節,發揮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育人的功能[2]。過去的思政課教學,更多地關注學習目標的完成度,將最終的測試結果作為對學生學業發展水平的評價。紙筆測試更多是對知識性內容進行考查,而對學生品德的修養、思想觀念的動態變化、日常的品行表現等方面難以考量。人工智能具有識別圖像、語音和行為的技術,通過進行圖譜化分析,可以過程化檢測、搜集、記錄和分析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狀態。一方面,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自身的教學情況,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節奏,以達成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根據學生的進步表現提供定制化的反饋,并提出改進建議。例如,依據學生的發言、作業、合作、實踐等情況,人工智能可以形成綜合性報告,及時呈現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道德情感養成、身心發展等多維度的評價。學生通過客觀精準的評價,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學習的進步或不足之處,激發自我完善的動力,并強化對思政課價值觀的認同和內化。同時,教師也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進行有效的引導和規范,從而實現思政課的“教—學—評”一致性。
二、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的實踐路徑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副司長鄒暉在2024年中國遠程教育大會上表示,要探索運用數字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3]。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形成了“教師—智能機器—學生”三者間的平等互動與協作。我們要積極探索以教師為主導、人工智能為技術支撐、人機交互的思政課教學新路徑,更好地滿足新時代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需求。
(一)“人工智能+情感交流”,增強思政教育的說服力
人工智能能夠將原本平面的教材內容立體化地呈現,教師和學生可以自然地進入場景之中。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方式,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真實性。能夠模仿人類說話的“聊天機器人”非常受學生歡迎,教師可以利用其創建課前“熱身小游戲”,讓學生和機器人互相提問、交流信息,這種活動形式增強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當然,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僅僅讓學生和人工智能產生情感連接,因為那只是一種“符號的交流過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真實對話,學生的情感發展與價值觀的形成才是思政教育的目標。
例如,教師執教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這些是大家的》,利用AI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置身于虛擬的教室中,和教室里的公物現場對話。學生興致盎然,真切地表達“有公物的陪伴真好”。接著,教師讓教室里所有的公物“出差”,學生立刻情緒失落,感受到公物的重要性,著急地讓公物“回家”。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公物“回家”的辦法。通過小組討論、匯報交流,師生共同得出結論:要愛護公物,才能長久地使用它們。
利用人工智能設計具有感染力且與教學目標相契合的教學情境,是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之一。教師在情境教學中,要注重以情感為紐帶,以情感人,做好師生間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溝通,用語言、動作、表情去感染每一位學生,讓思政課充滿溫度與人文關懷。交流中,教師要和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最大限度地發揮情感的道德驅動作用,增強思政教育的說服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指導學生未來的行為實踐。
(二)“人工智能+任務創建”,強化思政教育的實踐性
在思政課教學中,人工智能不僅能夠提供內容支持,還能賦予課堂更多實際應用的智能支持。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應用情境,創建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引導學生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開展實操訓練,提升實踐能力。
例如,教師依據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讓生活多一些綠色”單元內容,設計了主題為“社區垃圾分類問題的研究”項目式學習活動,并利用元宇宙平臺構建虛擬社區場景。學生在其中扮演社區志愿者、居民、物業管理者等不同角色。借助 3D 開發平臺的實時變化功能與人工智能可視化腳本插件,可依據學生的不同決策動態生成場景,如:居民違規扔垃圾,社區會垃圾堆積;物業管理者正確投放,社區恢復整潔;志愿者倡導“變廢為寶”,則呈現相關創意展圖片。最后,學生提出垃圾分類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在課堂展示、討論。
思政課要把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有機結合。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人工智能不僅提供資源庫,幫助學生學習理解較為復雜的概念,提高了學習效率,還通過創建虛擬環境,助力學生達成現實生活中不易完成的任務。在上述案例中,學生借助人工智能,在特定情境下通過項目研究,深切領悟到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高,為未來踏入社會、應對復雜環境筑牢了根基。
(三)“人工智能+引導啟發”,促進思維發展的多元性
在思政課的教學進程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分析、推理和引導功能,通過巧妙設置問題情境、精心組織小組辯論等多元方式,鼓勵學生從豐富多樣的角度思考問題,全力培育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
例如,教師在執教六年級道德與法治《我們受特殊保護》時,為使學生明白不同年齡在法律上的意義,樹立規則意識,出示了一起“11周歲學生花 1 萬元買明星簽名照,錢款能否追回”的案件,引發思考討論。教師利用人工智能打造多角度討論平臺,讓學生先分組討論看法,之后平臺收集并匯總、分類各組觀點,呈現支持、反對、中立三種立場。接著,教師提出反思問題:“你認為支持或反對的依據是什么?”“這些依據是否有邏輯漏洞?”學生在人工智能平臺的引導下了解不同年齡可承擔的法律責任,評價不同觀點的合理性與現實性。隨后,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1)如何從技術、法律和道德層面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2)如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需求?最后教師對學生的方案進行評價。
思政課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通過對實際案例的深入探究,逐步強化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拓展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他們學會思考案例背后的法律規則,分析各種社會現象背后的因果關系,并提出改進措施。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得到了發展。這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學生未來參與社會事務、推動社會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的策略探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4]“融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關系到在人工智能參與的思政課教學中課程性質的準確把握、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以及學習方式的靈活轉變等問題。我們要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的優化策略,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實現思政課的創新性發展。
(一)立德樹人:突出思政課的課程性質
思政課就是在學生心靈里面搞建設,為學生的信仰筑堤壩[5]。在傳統的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德行的評價往往依賴于“經驗判斷”或者“主觀考察”。人工智能數據化的分析能力,能夠從學生的品德培養、身心發展、價值觀形成等多維度進行評估,這讓思政課教育有據可依、有序可循,大大提高了思政課教學的科學性。然而,人的思想道德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受到學校、家庭、社會方方面面多重因素的影響。還有學生在兩難問題中的抉擇、在價值沖突中的取向等,都是人工智能目前還難以觸及的[6]。因此,在應用人工智能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削弱“數據萬能主義”的影響,凸顯思政課的課程性質,不能因為過度強調數據,過于追求量化指標,而忽視了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和道德養成。人工智能賦能的思政課在對傳統教育進行改進的同時也必須“目中有人”,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我們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優化思政課價值引導的策略方法,把道理講得更清,把事例講得更活,助力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塑造正確健全的價值觀。
(二)守正創新:堅持思政課教師的主導地位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7]思政課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要培育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人工智能技術能大大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但它未能充分考慮學生心理和情感的復雜變化。人工智能提供的海量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也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方向進行人性化的選擇。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情感互動和價值引領是任何技術都無法取代的。因此,人工智能參與的思政課堂,教師的主導地位不能改變。這既是對傳統教師角色的守正,也是對人工智能賦能思政教育模式下教師責任擔當的創新。教師要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努力提高數字素養,學習最新的智能教育工具和方法,了解它們的作用、特點以及操作步驟,以便在不同的教學場景中靈活運用。此外,教師要積極引導人工智能為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服務,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和價值引導之間的結合點,創造性地利用人工智能巧妙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發揮人工智能在課堂教學中的最大效益。
(三)啟智增慧:轉變思政課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思政課教學方式的變革過程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直是推動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關鍵著力點。以往被動式的聽講與機械記憶逐漸式微,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會學生主動學習是當下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使命。人工智能讓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向多元化的主動參與轉變。人工智能可以讓“學習游戲化”,為完成任務和實現學習目標的學生提供獎勵和激勵。這使看似枯燥的思政課學習內容更加具有趣味性,學習過程更加具有吸引力,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此外,學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學習平臺隨時隨地提出疑問,教師或系統根據知識庫及時回應,以實現時時可以問、處處可以學的生態環境。這種交互式的學習方式,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更加平等,讓學生想學、會學、樂學。但同時,教師要注意不能讓思政課停留于課堂氛圍的“熱鬧”,短期內雖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長此以往會削弱思政課教學的嚴肅性;教師還要提高學生的數字素養,引導學生學會安全合理地使用網絡,注意網絡中的道德行為實踐。總之,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與教師引導的雙向作用,學生才能更好地在思政課中開拓智慧、培養能力,為未來發展奠定扎實的思想基礎。
人工智能為思政課教學向數字化、智能化以及精準化方向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契機。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不僅是技術工具層面的創新,更是在教學理念、教學路徑以及教學策略等諸多方面的變革。思政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和智能機器協同協作,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促使“人工智能+”思政教學與傳統思政教學相互融合,攜手共建智慧思政教育的嶄新生態。
參考文獻:
[1]王映.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51-5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9.
[3]鄭翅.數字啟航教育夢 終身學習筑強國——2024(第二十三屆)中國遠程教育大會在京開幕[EB/OL].(2024-11-09)[2024-12-20].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11/t20241109_2111267603.html.
[4]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2024-12-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l.
[5]陳娟.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N].光明日報,2024-03-12(8).
[6]張世明,李莎莎,程學軍.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及突破路徑[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24(9):163-168.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責任編輯:丁偉紅
收稿日期:2024-12-20
作者簡介:方藝,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綜合教研員,教育現代化研究院研究人員,高級教師,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