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患者護理中延續肺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 回顧性將2020年2月- 2023年2月泰興市人民醫院穩定期慢阻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其中采用延續肺康復護理的50例患者為觀察組,在一般基線資料組間可比的原則下,選取采用常規護理的50例患者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肺功能與血氣指標、運動耐力、呼吸困難程度、心理狀態、生活質量、依從性、急性加重情況、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 采用延續肺康復護理的觀察組患者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呼吸困難量表評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定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lt;0.05);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呼吸峰流速、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6min步行距離、生活質量簡易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lt;0.05);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lt;0.05);急性加重率低于對照組(Plt;0.05);并且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延續肺康復護理在穩定期慢阻肺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較常規性護理干預好,更能對患者的肺功能與血氣指標進行改善,提升患者的運動耐力,減輕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對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明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依從性,降低患者的急性加重率,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穩定期;延續性肺康復護理;肺功能;血氣指標;運動耐力;呼吸困難程度;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5)04--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肺部的氣道炎性病變,好發于中老年人,吸煙、霧霾、空氣污染、生物燃料等均會對患者的肺造成一定影響,引起過度炎性反應,導致患者肺部不完全可逆的阻塞性通氣功能下降[1-2]。科學合理的護理能提高治療的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本研究探討了在穩定期慢阻肺患者護理中采用延續肺康復護理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將2020年2月- 2023年2月泰興市人民醫院穩定期慢阻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其中采用延續肺康復護理的50例患者為觀察組,在一般基線資料組間可比的原則下,選取采用常規護理的50例患者為對照組?;颊呔下璺蔚脑\斷標準[3],排除急性加重期、合并肺結核、哮喘等、抑郁癥者。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44~87歲,平均65.85±9.14歲;病程2~12年,平均7.15±0.68年;合并癥:高血壓30例,糖尿病20例。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43~86歲,平均65.23±9.32歲;病程3~12年,平均7.47±0.63年;合并癥:高血壓29例,糖尿病21例。兩組上述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且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指導患者對常規檢查進行完善,進行口頭健康宣教,依據患者的疾病進展、病理特征、臨床干預方案等內容,遵醫囑對患者用藥進行指導,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疑問進行耐心解答等,將疾病控制中運動鍛煉的重要性告知患者。
1.2.2" 觀察組" 穴位按摩:指導患者按揉中府穴、云門穴、列缺穴等穴位,每天3次,每次1min。腹式呼吸訓練:患者取端坐位,每天6組,每組3min。縮唇呼吸訓練:患者取端坐位,每天3組,每組10min。阻抗訓練:采用壓腿、側向拉伸等方式,每天3組,每組5min。有氧訓練:督促患者在安全、平坦的道路上慢走,每天20min,每天1次。院外隨訪采用上門、微信、電話等方式對患者進行院外隨訪。
1.3" 觀察指標
(1)肺功能與血氣指標:采用肺功能儀與血氣分析儀測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呼吸峰流速(PEF)、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氧分壓(PaO2)。
(2)運動耐力:進行6min步行距離(6MWD)測試,距離越遠運動耐力越強。
(3)呼吸困難程度、心理狀態、生活質量:分別采用呼吸困難量表(mMRC)、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定(CAT)和生活質量簡易量表(SF-36),總分分別為0~4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0~100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0~40分(分數越高癥狀越輕)和0~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4]。
(4)依從性:自制依從性調查問卷,總分0~100分,分為不依從、部分依從、完全依從,評分標準分別為0~59分、60~79分、80~100分,依從性=(部分依從+完全依從)例數/觀察總例數×100%。
(5)急性加重情況:患者咳嗽、咯痰和呼吸困難的程度較平時明顯加重或患者咳嗽咯痰的量明顯增多, 咯出黃膿痰即為急性加重。
(6)護理滿意率: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總分0~10分,分為不滿意(0~3分)、較滿意(4~6分)、很滿意(7~10分)。滿意率=(較滿意+很滿意)例數/觀察總例數×100%。
1.4" 數據分析方法
應用SPSS 28.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以“±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FEV1、FVC、FEV1/FVC、PEF均高于護理前,但觀察組患者的上述各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運動耐力、呼吸困難程度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血氣指標、運動耐力、呼吸困難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PaCO2、mMRC評分均低于護理前,而PaO2、6MWD均高于護理前;但觀察組患者的PaCO2、mMRC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aO2、6MWD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生活質量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CAT評分均低于護理前,而SF-36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但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CAT評分均低于對照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的依從性比較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依從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急性加重發生率及護理滿意率比較
經不同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急性加重率為8.00%(4/50),低于對照組的26.00%(13/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41,P=0.017)。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為94.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5。
3" 討論
延續肺康復護理的目標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升患者的運動耐力,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水平。肺康復治療通過綜合治療、藥物治療和肺部護理等方法,穩定和逆轉肺部疾病的病理改變,幫助患者充分發揮呼吸功能潛能。縮唇呼吸可以使患者科學控制氣流速度與呼吸頻率;腹式呼吸訓練可有效提升患者肺活量;有氧鍛煉采用慢走形式,逐漸增加運動強度,使患者心肺對運動強度的適應性提升,提高運動耐力;阻抗訓練針對鍛煉肢體目標肌群,緩解肌肉緊張感,提升患者運動能力[5]。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PaCO2、mMRC評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CAT評分、急性加重率均低于對照組,FEV1、FVC、FEV1/FVC、PEF、PaO2、6MWD、SF-36評分、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原因為延續肺康復護理將康復訓練內容擬定出來,在此過程中嚴格依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與病情特點,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進行擴胸、舉臂以及啞鈴訓練等運動,增強自身呼吸相關肌肉的力量,從而改善肺功能,并適當進行游泳、慢跑等有氧運動,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肺活量和肺功能,進而提高機體有氧代謝能力。
綜上所述,穩定期慢阻肺患者延續肺康復護理的對患者肺功能、生活質量及心理等方面均有效好的療效,患者依從性較高,得到了患者的滿意。
4" 參考文獻
[1] 朱俞彤,劉祚燕. 物聯網云平臺的肺康復護理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2021,18(1):184-188.
[2] 田海燕,郎華. 思維導圖引導康復護理改善慢阻肺穩定期患者肺功能的臨床效果[J]. 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21,19(4):109-112.
[3] 李俊霞. 階段性肺功能康復護理在慢阻肺穩定期患者中的效果[J]. 黑龍江中醫藥,2021,50(3):292-293.
[4] 劉亞云. 肺康復護理對慢阻肺穩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婦幼護理,2023,3(4):926-928.
[5] 仝晶晶. 心肺康復護理對穩定期老年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2,33(7):882-885.
[2024-10-1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