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站赤:從商周盛器到后世行政建制的演生

2025-03-09 00:00:00馬玉紅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5年2期

[摘 要]“站赤”一詞源于漢語和阿爾泰語的接觸,在河州方言中具有“盛器”義,循其詞義所自,發現“站”經歷了從“盛器”到“行政建制”的三次詞義演化,每一次演化都是緊緊圍繞器物的功能推進的,其中元代的站赤制度構建了盛器功能與行政建制之間的關聯,構建原理概括為:(1)物品的空間性意味著其所在的空間可以物品化,甚至身處其間的人也可以物品化;(2)“前行政時代”,在成熟的行政建制發展出來之前,古人對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心理空間及身處其間的人的標識與區隔,更多地借助于“物品化”“空間化”等原生的可視性手段;(3)行政建制的成熟是后人對三種空間及身處其間的人進一步切分和精細化區隔的結果,“器”不僅是實用之器,更是觀念之器。

[關鍵詞]站赤;商周盛器;行政建制;河州方言;詞義演化

[中圖分類號]H 1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162(2025)02-0114-08

[DOI]10.16783/j.cnki.nwnus.2025.02.012

河州方言中對口徑十厘米左右、圓形帶花瓣邊兒、淺腹平底的小碟子有一種特別的稱呼——,

與現代漢語所說的“味碟”基本同義,有音無字,暫且記作“蘸池”。“蘸池”是碟子的一個小類,口徑較小,主要用來分流席面上的食物,對食物起到中轉、接應的作用,避免菜肴、湯汁在進食過程中灑到桌面,是中華飲食文明的禮秩體現。

河州是漢藏語、阿爾泰語深度接觸之地,“蘸池”這一稱謂在普通話和其他方言中未曾聽說,各類詞典也未見記載,它到底是不是漢語詞匯呢?近來,筆者重讀《黑韃事略》1以及《站與站赤》2《元站及站赤考釋》3等論著時受到啟發,想到這個有音無字的詞應該寫作“站赤”,且其詞義從元代站赤制度到盛器的推演頗能理通。此文不揣谫陋,略陳其中來龍去脈,就此求教于方家。

一、“站赤”源來

說“站赤”,繞不開驛傳制度。唐人顏師古在解釋田橫“乘傳詣雒陽”時對“驛”和“傳”的關系做了說明,“傳者若今之驛,古者以車,謂之傳車,其后又單置馬,謂之驛騎”4(PP.57-58),因此,后世常稱“驛傳”。中國驛遞的創制,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周禮》云:“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5(P1192)可知驛傳是按路程長短、規模大小分別設置的休憩、整飭之所,并備有相應的食宿物資。戰國時,驛傳仍然是郵驛合一,驛路上設有館舍,負責接待過往的官員和使臣。秦統一六國后,實施郡縣制,對驛傳制度進行變革,郵驛分離,在中央,由丞相手下的太仆負責全國性驛傳事務,在地方,則由郡、縣、鄉承擔,所設機構都有“郵”“亭”“傳”等。“用車傳送稱作‘傳’,步遞稱作‘郵’,馬遞則稱作“驛”,為驛傳設置的中途停駐之站稱作‘置’,為郵遞設置的中途停駐、休憩之站稱作‘亭’。”6(PP.37-38)“亭”也是縣以下的基層組織的一部分。漢承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三十里一置。”7(P343)《漢書》云:“律:四馬高足為置傳,四馬中足為馳傳,四馬下足為乘傳,一馬二馬為軺傳。急者乘一乘傳。”4(P)此時已有緩急之分,郵人傳遞文書有時間規定,若有約定時限而超期誤事,則有相應的懲罰制度。8(P156)漢以后,歷魏晉及隋,典章制度,多陳因前代,“及唐繼隋而有天下,廢督郵,以吏主驛事。”9(P62)館驛之事,此時已日臻完備,驛制直轄于兵部,驛馬之外,另有傳馬,驛馬快,傳馬慢,傳馬多于驛馬。北宋驛傳制度有步遞、馬遞、急腳遞三個等級。步遞用于一般文書的傳遞,速度較慢;馬遞用于傳送緊急文書,速度較快,但因負擔這種傳送任務的馬匹大部分都是軍隊挑選剩下的老弱病馬,所以也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承擔最緊急文書的傳遞,因此,在緊急情況下,又出現了一種叫做急腳遞的傳送形式。

元太宗窩闊臺時期,驛傳改稱“站赤”,組織周密,四通八達。《元史》載:“元制站赤者,驛傳之譯名也。蓋以通達邊情,布宣號令,古人所謂置郵而傳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陸則以馬以牛,或以驢,或以車,而水則以舟……四方往來之使,止則有館舍,頓則有供帳,饑渴則有飲食,而梯航畢達,海宇會同,元之天下,視前代所以為極盛也。”10(P2583)

明清時期,驛政弊疾顯現,統治者曾幾度改革驛政。清末,在西方郵政制度的沖擊下,驛傳制度于中華民國二年(1913)由北洋政府宣布退出歷史舞臺。9(P62)驛傳制度以節點形式連接溝通了中華大地,歷經滄桑,最終謝幕,但其影響綿延未絕,并且在語言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站”的詞義演化

(一)“站”在商周時期是一種盛器

商周時期,青銅器是凸顯身份地位的重器,“站”是種盛器,主要用來擱置尊、爵等酒器。據《唐韻》,“站,俗言獨立”11,許慎《說文解字》未載“站”字。《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站”分設兩個條目①,意義作了分別處理,每個條目下又有2~3個義項,根據詞典“凡例”,“站1”和“站2”是“形同音同而在意義上需要分別處理的”12(P2)同音詞,追溯得知“站”在商周時有“盛器”義。青銅器皿在禮制、宴饗、葬俗、征伐、祭祀等社會功能中的地位顯著,并形成了一系列等級森嚴的禮儀制度,器的數量、大小、品質、文飾的精美標識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權力、德信。如 《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故謂之郜鼎”下何休注:“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13(P74)最高統治者用“九鼎”與諸侯、卿大夫、元士區分,今天我們還在使用“一言九鼎”這個成語。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14(后集卷十一,P651)及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器用·站》(器用卷二)載:“以致爵,亦以承尊。形似豆而卑,口圓微侈,徑尺二寸,其周高厚俱八分,中央直與周通,高八寸,橫徑八寸;足高二寸,下徑尺四寸,徑赤中盡赤云氣。”15(P15)(見圖1)可見,“站”是擱置爵、尊等酒器的承盤。

酒器是禮典的核心要素,“晚商時酒器占青銅禮器的70%。”16尊、爵是商周最典型的青銅酒器,不便于持續手持,需要一個類似承盤的東西,用以擱置,“站”由此而生,為官貴的宴飲提供了方便。“站”是種良器,材美工巧、以用為本,設計者將自身意念和精神融會灌注其中,以求開發物理之性質。“站”形狀似“豆”,但比“豆”略矮,設計時考慮了人體與幾案的高度差,便于擱置,以細節和功用堪稱。從“站”的設計細節來看,人性化是商周盛器設計中所考慮的重要因素,同時從“站”的周高、足高、橫徑等尺寸來看,標準化也是商周造器所秉持的理念,前者體現了古人非凡卓然的創造力和高超的鑄造工藝水平,后者意在造器中盡顯秩序尊卑的禮制觀念和等級思想,這兩點在各地博物館展出的量大驚人、奇譎精麗的商周器皿中均有貫穿。絢麗工巧、分類精細的青銅禮器體現了貴族的身份、等級森嚴的禮制以及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到商代中晚期,禮器開始向民用器具演化,作為盛器的“站”在之后的史料中一度不曾見,倒是唐代出現“俗言獨立”的“站”替換了漢語中一直沿用的“立”。隋唐到元明清,特別是宋代,審美在整體上反映出追求質樸清麗的印象,瓷成為了主要的制作材料,宮廷菜肴的烹制不斷朝著精益求精的方向發展,大盤小碟,高盞低臺,樣式精美,品種繁多,功能各異。

(二)“站”在近代漢語中指行旅停靠的官方接待機構

宋元之際,“站”用作“驛站”的意義最初記作“蘸”,南宋彭大雅、徐霆隨行使節出訪的見聞錄《黑韃事略》中記載“其賦斂差發,數馬而乳,宰羊而食,皆視民戶畜牧之多寡而征之,猶漢法之上供也。置蘸之法,則聽諸酋頭項自定。”1(P7)文中“站”字記作“蘸”,想必當時“蘸”與“站”還不通,“經世大典謂‘站赤者,國朝驛傳之名也,凡站,陸則馬牛,或以驢,或以車,引水則以舟’,原文在‘凡站’之站字下注有小字謂‘舊書作蘸’,而其所指舊書,當即撰經世大典時,所征引時人的舊籍,或即指明代修永樂大典時,征引經世大典的舊文”3(P36);又“王國維《黑韃事略箋證》引沈曾植說‘蘸即站字’,并云‘案沈說是也’。”17(P17)隨著元代政權步入正軌,制度得以完善,“站赤”成為專稱,自此,“站”一直續用至今。《元朝秘史》載:“使臣往來,沿百姓處經過。事也遲了,百姓也生受。如今可教各千戶每出人馬,立定站赤。”18(卷十五,P212)可見“站赤”是元代官員因公出行時住宿、飲馬補給的官方接待機構,其“赤”綴帶有明顯的阿爾泰語元素,后世文獻多回避,多用“站”而鮮見“站赤”,久之,“站”逐漸替換“站赤”,《錢塘遺事》載:“十三日,車馬行,晚宿榆林站,是日過隘口;十四日,車行,晚宿懷來站。”19(卷九,P210)

商周時期的盛器“站”,在元代替換了記音字“蘸”,用以指稱“站赤”制度及其衍生事物,從而拓展了“站”的義域,使得“站”繼“站立”義后有了“經停”義,并且停靠點也叫“站”,至此可以判定,元代是“站”重啟商周器名,繼而使“站”演生出后世行政建制名稱的關鍵歷史節點。《現代漢語詞典》分立“站1”和“站2”兩個條目,應是關照了以元代為節點“站”在詞義上有不同來源之故。據李夢瑛《元站及站赤考釋》,“站”用于“驛傳”的意義始于蒙古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元代以前,詩文雜著,“站”字用作“驛傳”的意思甚為罕見,“宋遼時代驛站之稱仍未通用……上溯漢唐,更無論矣。”3(P35)元代,圍繞站赤制度,“站”變得極為能產,陸路的停靠點叫“站”,水路的停靠點叫“站船”,站赤的役夫叫“站夫”,為站赤服務的民戶叫“站戶”,管理站夫的頭目叫“站家”。

(三)“站”在現代漢語中指官方的各類行政機構

現代漢語中,“站”的詞義得到拓展,產出了一大批新詞,凸顯了空間的抽象性和結構性,專指官方在冊的各類行政機構。這些詞按類型編碼,筆者將其提煉為交通站點、物資站點、能量站點、信息站點、知識站點、服務站點六種類型。“站”在現代漢語中的高能產性是與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轉型相同步的,可見生產力的發展對詞義演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新興行業的涌現,不排除將來還會生成新的編碼類型。以下(1)-(6)是現代漢語中按類型分列的含“站”語素的一些復合詞:

(1)交通站點:公交站、火車站、汽車站、站臺、收費站、候車站、空間站……

(2)物資站點:兵站、貨運站、糧站、加油/氣站、供應站、種子站、農機站……

(3)能量站點:變電站、核電站、發電站、充電站、風站、電灌站……

(4)信息站點:氣象站、監測站(包括水文站、測風站、雷達站)、情報站、廣播站、網站、發射站……

(5)知識站點:農技站、博士后流動站、師資培訓站、掃盲站、科普站……

(6)服務站點:保健站、防疫站、急救站、接待站、接種站、邊防站……

觀察以上復合詞的編碼方式,發現“停靠點”仍然是“站”用以編碼、產出新詞,拓展詞義的基礎,但停靠內容在發生變化,從有形變得無形、具象變得抽象。(1)-(3)中“站”所容納的是具體的物,(4)-(6)中“站”所容納的是抽象的物。伴隨所容物由實變虛,“站”的詞義也不斷得到開發、深化,抽象的所容物拓展了“站”的功能,商周時期青銅酒器的停靠需要“站”凸顯容納功能,元代行旅的停靠需要“站”凸顯中轉功能,現代漢語中,抽象事物的停靠需要“站”凸顯匯集、傳播功能。這種變化是受所容物本身的屬性結構(qualia structure)即“詞項所指對象(object,下面簡稱‘物體’)由什么構成、指向什么、怎樣產生以及有什么用途或功能(目的)”20驅動所致。知識、信息、技術、服務都是精神產品,通過傳播才能實現價值。

綜上,“站”的詞義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站”在商周時期是盛器,用于擱置爵、尊等酒器;二是唐代“站”出現“獨立”義,元代實行“站赤(ami)”制度,“站”與ami音近,以更勝一籌的義理性取代音譯詞“蘸”并引申出新義,喻指水陸交通中行旅的停靠點;三是現代漢語中,“站”在保留“停靠點”這一義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抽象引申,指稱官方行政機構。商周時期“站”作為類似承盤功能的“盛器”,靜態、穩定是其內在屬性,唐代“站”出現“獨立”義是對其內在屬性的外化;元代出現的“站赤”是漢語和阿爾泰語接觸的產物,由元代“站赤”制度而來,《黑韃事略》首次提到“置蘸”,但很快“蘸”被“站”替換,這種替換可以視作一次“正名”,盡顯歸化(domestication)思想。選“站”字頗有意味,是對商周盛器義的繼承和發展,意蘊器以載道,文化上的賡續潤滑了元代“站赤”制度的推行。此后,“站”泯然于漢語的汪洋,以“停靠點”為元義位產出大量詞語并完成詞義演化;“赤”則隱沒,殘留在某些語言接觸地區的方言中,如河州方言。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將盛器和空間行政建制關聯起來的就是元代的“站赤”制度。

三、“站赤”何以與盛器建立關聯

(一)物品的空間性

先秦時期,圣賢以器啟道,“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21(PP.26-27)認識到可以通過對空間“無”和“空”的獲取,達到“有”和“容”的實現,對空間的這種辯證認識有賴于人類共有的一種隱喻思維——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而容器隱喻(container metaphor)是最典型的本體隱喻。人往往通過對自身的探索去認知外界,“人類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質的,對物體的經驗為我們將抽象的概念表達理解為‘實體’提供了基礎,人們根據經驗將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情感、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看作是有形的實體,特別是人體本身。”22古人將這種思維方式投射于外界,成為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在語言層面留下了大量的證據,比如將人體視作一種容器,分界面和里外,里空,故有所盛受。漢語中大量人體器官名詞隱含容器隱喻思維,如“肺腑之言、大腹便便、肝腸寸斷、腦滿腸肥、肝腦涂地、心灰意冷、大腦空空、腹無點墨、欲壑難填、胸有塊壘、胸無大志”等,這些詞語中的“肺腑、腹、肝腸、腦、腸、心、胸”容于人體,同時自身也是容器,除了容納“食物”這樣的實體內容物外,也容納“言語、情志、學問、知識、文采、欲望、淤積之氣、志向”這樣的抽象內容物。容器隱喻思維是系統性、基礎性的,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基于人類普遍經驗的。盛器與驛站能夠建立關聯正是通過“停靠點是容器”這樣的人類普遍經驗來實現的:盛器是食物、酒水的容器,最終要進入到人的口里、胃里(人體是容器);驛站是旅人中途擱置身體的容器(驛站是容器),進去又出來,最終到達目的地(目的地也是容器),盛器和驛站關聯的構建基于二者的相似性:

1.都有容納和支撐功能

“站”是中途換車馬,食宿、休整的官方機構,具有臨時停靠性,是連接起點和終點的歇息、補給之所,在這一點上,跟商周器物“站”有相似性。“在商周時期,上層的男人個別進餐,各人跪在自己的餐席上,旁邊放一個矮幾作為一個小案子或依靠之用。”23(P353),青銅的尊、爵注酒后較沉,不便一直手持,而幾案的高度與跪坐飲酒的人體有不協之處,“站”應需而生,來調適幾案與人體的距離。作為飲酒過程中擱置尊和爵的承盤,縮短了伸手端舉酒器的距離,增加了倒酒、飲酒時的便利性和舒適感。旅途也需要停靠、歇息,身心需要暫時的擱置,來調適長距離的跋涉帶來的身心疲憊,“站”給酒器提供臨時停靠、支撐的空間,以緩解手持酒器的勞累,好比“站赤”給疲憊的旅人提供容身之所,緩解長途跋涉后的身體勞頓,二者在本質上殊途同歸,對所容之物有停靠、擱置作用。

2.都有中轉和分流功能

“站赤”并非永久停留之地,而是經停之所,是途經的一個節點,具有匯集、中轉、分流的功能,短暫休憩之后,旅人將繼續趕路,向最終的目的地進發,因此,“站赤”在空間上具有中轉性,在“站赤”休憩、中轉的行旅具有批次性和接續性,如同商周器物“站”上經停的可以是不同的爵,也可以是不同的尊。“站赤”中不同的行旅通過中轉、分流最終到達終點,如同源源不斷的美酒通過器物“站”中轉,最后入懷、入腸。

中轉、分流功能還體現在站赤的多方向性,站赤的功能決定了它是個系統工程,站站相連、四通八達,站赤將分處在不同節點上的人和人、物和物關聯,使之發生空間上的位移,最終各有歸宿,這一過程如同宴飲中的尊、爵在“站”上擱置片刻后不停流動,其中盛滿的美酒又最終進入不同官貴的口腹中。

(二)空間的物品化

青銅器皿在功能上的演化并非孤例,閻步克先生系統探討了東周禮書所見的飲酒席次與爵制演生的關系問題,就“尊”“爵”原生可視形態的酒器如何演生為官貴爵位的原理進行了精到的剖析。他援引西嶋定生的觀點,認為爵位的最初形態,是鄉飲酒禮上的執爵而飲之位,慶功禮上對立功的人員以酒褒功,功勛大小會影響慶功禮上執爵而飲時的坐位與站位,進而影響朝堂班位,通過執爵而飲時的不同坐位與站位,使“爵”和“功”建立關聯,以各色人等各得其所的方式強化等級秩序,從而完成原生可視的席次(席位爵)到抽象的爵次(品位爵)的演生;鄉射禮中三等坐席所體現的布局原則,東漢鄭玄概括為“統于尊”②,凡稱“尊”的器是指在行禮時放置在一定位置的器,“統于尊”即兩個酒尊被用作安排席位的基準點,占有酒尊旁邊席位的人,被認為“尊者”。“嚴整的爵秩品階誕生后,可視化等級標識將被‘行政化’,從屬于爵秩品階。”24(P162)“前行政化”時代的等級秩序,帶有濃厚的原生性,其時身份的展示、地位的標識,在更大程度上仍借助于物化的、可視的方式。“尊”“爵”詞義的抽象引申是人作為主體對空間、人、物三者關系認識的結果。空間性是物品的本質屬性,凡是物品,都要占位,占位的物品客觀上天然地對空間進行了切分和區隔,因此用占位的物品來轉指切分的空間及身處空間的人是符合語言的“經濟性原則”的。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心理空間概莫例外地都要受到切分、區隔,“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成為對空間進行切分的準則,比如很多對自然空間切隔后標識的概念是基于人體器官的,如“山口、河口、路口、山頭、泉眼、山脊、山腰、山頂、坡頂、山腳”中的“口”“頭”“眼”“脊”“腰”“頂”“腳”都是人體器官名詞,這是人從自我出發,將對自身的認識推及外界的結果。人處于自然、社會雙重空間中,對雙重空間的感受又形成社會個體成員的心理空間,而且人具有高度的復雜性,也需要分成三六九等,那么官貴的等級劃分、區隔如何實現呢?可視化、展演性是最粗糲、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執爵而飲時的位次以及“尊”在空間中的擺放位置、距離、朝向成了顯著的標識手段。一般來說,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是看得見的可視空間,心理空間是幽閉的感知空間,如何將可視空間中的切分和區隔投射到心理空間,那就需要在視覺和心覺之間建立關聯。可視空間的席位表達古代典禮的空間秩序,投射到心理空間表達相應的品位(序齒、官貴、德位)秩序,隱喻思維負責構建可視空間中席位和心理空間中品位之間的相似性或相關性。如果“尊”“爵”的演生是基于物品的空間性,那么“站”的演生則是將空間物品化的結果,即“站”代表了人對自然空間以及社會空間的切分、區隔。“站”作為擱置“尊”“爵”酒器的承盤,被連帶發生范疇化演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但在演生方向上與“尊”“爵”發生了分化,這是由器物各自功能的不同決定的。“站”的詞義演化從實到虛,最終將“站”泛化為一個“無關內容的空間”,具有了空間的一般性特質,因此,“站”在空間上的具體性在行政建制成熟后被架空,“站”演化為抽象空間。

(三)河州方言的存古性與接觸性

近代漢語中,“站”的核心詞義非常清楚,就是旅人中途的停靠點。停靠后得以身心休憩、車馬補給,由此也產生了其他義位,如中途停靠意味著停靠行為具有臨時性、短暫性、中轉性,由此引申出了“行進過程中暫停”“經停”“兩個停靠點之間的距離叫一站”等衍生義位,這些義位有的是普通話和方言共用的,有些則只存在于方言中,各類詞典將其分條處理為不同的義項。

河州方言中,“站赤”表盛器,則是其復雜歷史的體現:一方面,河州是周秦腹地,境內有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因此,“站”在上古時期的“盛器”義能夠保留傳承下來不足為奇;另一方面,河州方言具有接觸性,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近代漢語詞匯,河州也有講東鄉語、蒙古語、保安語、土族語等阿爾泰語系以及藏語的少數民族繁衍生息,歷史上的民族融合和語言接觸使河州方言也受藏語和阿爾泰語的影響,例如含“站”的詞語依稀殘存游牧民族的印跡,河州方言中“站房”一詞,表紅白喜事時臨時搭建的廚師做席面的帳篷;另有“沒處扎站”的說法,表無處落座、暫時擱置一會兒身體。

“站”和“坐”在河州方言中語義獨特,這一點可以通過二者的語義特征來觀察。

1.“站”與“坐”形成語義特征上的對立

站:[+停留][-持久][-臀部著地]

坐:[+停留][+持久][±臀部著地]

與普通話詞匯有所不同,河州方言中“住”的概念是用“坐”來表達的,這大概是河州方言獨有的,試比較:

你阿里坐著哩?(你家住哪里?)

今i晚夕坐哈,則嫑p去。(今晚住下,再不要回了。)

我格爾木站了兩天著拉薩上了。(我在格爾木短暫停留了兩天,然后去拉薩了。)

在河州方言中“站”和“坐”都有“停留”義,“站”是暫時性停留,“坐”是持久性停留,相當于普通話的“住”。“坐”的持久性停留誘發出“住”的意義,有學者認為這是由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引發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行途中“臀部著地”意味著停留、駐扎氈房、帳篷,“駐”通“住”,也意味著“坐”即“住”。

2.河州方言中存在“-赤”綴詞

河州方言中還有一些“-赤”綴詞。“站赤”在河州方言中指盛器,這到底是詞義引申發展的結果呢?還是對商周漢語詞義的延續和繼承?筆者認為是種兼容性的繼承,體現了少數民族地區漢語和少數民族語接觸、嵌套、融合的特性,也是歷史上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語言層面的歷史見證。據《近代漢語詞典》(四)25(P2611),“站赤是蒙古語ami的音譯詞,意為管理驛站的人”。“赤”相當于一個后附的類詞綴③,核心義素是身懷某類技藝的工匠、藝人或擁有某類官職的官員,構詞能力非常發達。同屬阿爾泰語系的東鄉語中也有大量的“赤”綴詞,“赤”綴詞在河州方言中有部分殘留,其中有些詞的詞義發生了抽象引申,有的已經完全虛化,高頻使用的動量詞“卡赤、旦赤、目赤”中“赤”的語素義隱約表空間中的動程。(詳見表1)

帶“赤”綴的詞基本上全都是音譯詞,但“站赤”這個音譯詞看起來卻更像是一個漢語語素和一個阿爾泰語語素組合的偏正式合璧詞,它在漢語語境中參與了詞匯化,詞義獲得了整合。河州方言中,“站赤”用以指稱盛器,“站”的盛器義是對上古漢語的一種繼承,而“赤”綴的保留則體現了河州方言的一種接觸性特征。有繼承有發展,體現了繼承中融入了新元素,發生了接觸性演變。

四、結語

道器觀可謂是中國最早的本體隱喻思想,本體隱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隱喻。“器以載道”“器以藏禮”“道體器用”“非器則道無所寓”“人者,心之器也”等觀點都是關于容器與所容物關系的思辨,探討了中國古代造物活動中“道”與“器”之間的關系,“器”不僅僅是實用之器,更是觀念之器,即“器以載道”。商周時期的造物通過器物的形制、材料、工藝、大小、裝飾、設計等來體現禮儀制度,在滿足器物功能的同時以禮定制,道在器中,器中有道。“站”的詞義演化本身就是“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26哲學思想在語言層面的投射,抽象、超驗的方面叫做“道”,具體、經驗的方面叫做“器”。“道”作為自然中無形的存在,是事物的本源和精神所在,通過有形的“器”為載體來顯現。

“站”的詞義演化說明詞義的發展變化首先是語言自身的規律性演變,此外,還應重視觀念、文化、認識、語言接觸等外部因素對詞義發展變化產生的影響。

[注 釋]

①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1648頁,“站”分設兩個條目:站1、站2,二者形同音同,但意義上作了分別處理:站1zhàn 直著身體,兩腳著地或踏在物體上:請大家坐著,不要~起來|交通警察~在十字路口指揮來往車輛|~穩立場。

(zhàn)姓。站2zhàn 在進行中停下來;停留:不怕慢,只怕~|車還沒~穩,請別著急下車。

為乘客上下或貨物裝卸而設的停車的地方:火車~|汽車~|北京~|車到~|。

為某種業務而設立的機構:

糧~|供應~|保健~|氣象~。

② 即古代圍繞君主的空間關系與行事方式。《儀禮·鄉射禮》:乃席賓,南門東上,眾賓之席繼而西……大夫若有尊者,則入門左……席于尊東。鄭玄注:尊東,明與賓夾尊也。不言東上,統于尊也。“統”就是用作布局的基準點的意思,“尊”就是那兩個酒尊。

③ 參見魏源撰《元史新編》(國家圖書出版社2014年版)“語解”條:“其官名異,譯則:主服御者曰速古赤,主酒者曰荅剌赤,主湩者曰郃剌赤,主膳者曰博爾赤,戶郎曰玉典赤,圉人曰阿塔赤,佩弓矢侍左右者曰火爾赤,亦曰闊端赤,佩寶刀侍左右者曰云都赤,典書記者曰必阇赤,司城門者曰八剌哈赤,書寫圣旨者曰扎爾里赤,牧駱駝者曰帖麥赤,牧羊者曰火尼赤,捕盜者曰忽剌罕赤,奏樂者曰忽爾赤,典車馬者曰兀剌赤,曰莫倫赤,司鷹房者曰昔寶赤,能快行者曰貴由赤,札魯忽赤謂斷事官也,諸部族軍非蒙古族者曰探馬赤,驛傳曰站赤,官屬之長司總管轄者曰達魯花赤,譯官通事曰怯里馬赤。”

[參考文獻]

[1] 彭大雅撰,徐霆疏證.黑韃事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 李夢瑛.“站”與“站赤”[J].禹貢,1936,(6).

[3] 李夢瑛.元站及站赤考釋[J].東方雜志,1944,(9).

[4]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 孫詒讓著,汪少華整理.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5

[6] 王子今.驛道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7]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 侯旭東.漢代律令與傳舍管理[J].簡帛研究, 2007,(1).

[9] 陳沅遠.唐代驛制考[J].史學年報,1933,(5).

[10] 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1] 孫愐.唐韻[M].清光緒三十四年景唐寫本.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3]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4] 陳元靚.事林廣記[M].元至順刻本.

[15] 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M].明萬歷三十五年刻后印本.

[16] 閻步克.一詞二義:酒之尊與人之尊[J].華中國學, 2020,(2).

[17] 方齡貴.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

[18] 佚名撰,鮑思陶點校.元朝秘史[M].濟南:齊魯書社,2005.

[19] 劉一清.錢塘遺事10卷[M].武林掌故叢編本.

[20] 袁毓林.漢語名詞物性結構的描寫體系和運用案例[J].當代語言學, 2014,(1).

[21]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2] 趙艷芳.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

[23]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M].北京:三聯書店,2013.

[24] 閻步克.席位爵與品位爵——東周禮書所見飲酒席次與爵制演生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25] 白維國主編.近代漢語詞典(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6] 郭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新釋——兼論《系辭》的宇宙論[J].周易研究,2023,(6).

ami:The Evolution from Vessels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y to the Later Administrative Systems

—On the Influence of“Vessel Bearing Dao”on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Zhan”

MA Yu-hong

(School of Literatur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Abstract]The term“ami”originated from the linguistic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Altaic languages,In the dialect of Hezhou,it possesses the meaning of“container”.By tracing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zhàn”(站),we can identify three key stages in its development,from referring to a container to signifying an administrative system.Each stage is closely tied to the function of the container.The ami system in the Yuan Dynasty prompted a conceptual link between the function of the container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This relationship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First,the spatiality of objects implies that the space occupied by an object can be objectified,extending this objectification even to the people within that space.Second,in the“pre-administrative era”,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ature administrative systems,ancient people relied on primitive visual strategies such as“objectification”and“spatialization”to identify and differentiate natural space,social space,psychological space,and the people within them.Third,the matu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s resulted from later generations further segmentat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se spaces and the individuals inhabiting them.Thus,a“vessel”was not merely a carrier of practical objects but also a carrier of abstract thought and ideological concepts.

[Key words]ami;Hezhou dialect;vessels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y;administrative system;word meaning evolution

(責任編輯" 周媛媛/校對" 一茁)

[基金項目]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語言接觸視域下河州方言詞匯的變異現象”(20YB032)

[作者簡介]馬玉紅(1978—),女,回族,甘肅臨夏人,語言學博士,西北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漢語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接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第九页|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玖玖精品在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天堂成人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亚洲福利网址|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综1合AV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中文|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成人福利视频网|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成|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91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亚洲一区色|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国产你懂得|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一级小视频|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毛片| 成年人国产网站| 欧美97色|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在线中文字幕网| 久久动漫精品| 制服无码网站|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中文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精品国产网站| 欧美日韩动态图|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白浆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97在线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