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知行合一”策略是指學生在認識到事物的道理后,教師要積極促進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來,鞏固內心印象的同時促進實踐能力的提高,真正學以致用。在小學體育足球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認知與行動的深度融合,通過多種教學模式,既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又促使學生在反復鍛煉中形成對于足球運動的肌肉記憶,提高足球運動水平。
一、制定體育教學任務,完善競賽體系
針對當前部分小學對于足球聯賽組織管理松散,應賽訓練缺乏系統化的問題,教師需要根據學校自身的發展情況制定體育教學任務,增加學生的課余訓練。東莞市東城虎英小學,采取“大課間訓練”的方式,在學生上午的大課間時間內,組織學生做由足球基本訓練動作改編的足球操。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喜好選擇基礎練習或提高練習,練習內容隨時間變化不斷更新,既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又普及了足球知識提高足球水平,增加師生互動。
學校還應根據年級和年齡,設置不同層級的比賽組別和競賽系統。針對低年級的比賽場地可以,設置小學生感興趣的獎勵機制,以培養興趣為主。對于較高年紀的學生,針對學生的教學應以鍛煉和鞏固為主,訓練場地也應該恢復正常,加強對學生體能的訓練。比賽的規模可以擴大到以市為單位的學校聯賽,促進不同地區的技術交流,豐富學生的實戰經驗。
二、校內校外機構聯動,校內為主校外為輔
不論是學校還是社會的場地,都應該有合理的設計、良好的管理。東城區在東莞市屬于市區,但是足球場地卻依然有限。為此,學校與校外專業機構和教育部門應該大力開發空閑用地、廢舊廠房等,組織專人調研,將附近廢棄空閑場地記錄下來,利用最合理的資源建設足球場地。通過與校外機構的通力合作,引進機構進入校園對教師與學生普及足球教育,選拔優秀學員,在機構建立的校外訓練場進行專業的針對性訓練。實現學習技能和訓練提高兩不誤。訓練達到一定程度后,聯動不同機構繼續組織足球競賽,由各學校和各機構共同舉辦,形成“學訓賽”的系列模式,提高學員的足球水平,拓寬視野,更好的汲取經驗,投入下一輪訓練和比賽。
三、宣傳足球學習理念,改善家長思想
足球教學中存在對于學生身體健康的安全隱患,和應試教育中對學生文化課的高度重視,導致部分家長不愿意學生進行足球學習。教育部配合學校增強足球的宣傳力度,讓家長明白校園足球教育的展開并不會阻礙學生的自身發展。加大資金和精力的投入,完善足球訓練設施,在學校內建立完善的治療體系,最大程度保證學生的身體安全。讓家長明白國家和社會對足球人才的培養的重視程度,將學校的制度和規劃透明、具體地講解給家長,給予家長信心和安心,才能讓他們從心底支持小學生的足球教育。
四、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培養實用型足球人才
學校應該不斷學習和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注重學校師資力量的強化,高薪聘請優秀的足球教練任職,給學生帶來最先進和有效的訓練技巧。同時要注重對內部足球教師的素質培養, 安排教師前往專業足球協會學習足球知識和技能,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為比賽做準備的整體訓練意識。足球比賽的時長要求學生在比賽時必須有良好的體能,所以耐力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長跑作為耐力訓練的首要選擇,對學生來說卻是枯燥且艱苦的,東莞市體育教學主張是運動技術與體能相長,這個模式是非常好的,通過不同方式、不同手段的技術訓練,達到鍛煉體能的效果,而通過無間斷的教學和訓練模式來發展運動技術,學生不會覺得枯燥,那么技術技能練習自然得到提高。
對學生的足球技術訓練也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不同的形式變化來增加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技術定型,掌握腳內側踢球和停球的手段,包括運球與射守門的訓練,都要求教師有細致的教學方案,最后通過比賽的形式鞏固學生的技術運用。教師要有提升自己的意識,嚴格要求自身的技術指導,不斷汲取學習不同的戰術運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戰術。根據不同的戰術組織不同的針對性比賽,不拘泥于一種戰術或者多種戰術融合,讓學生學會靈活轉變,聽取學生關于比賽的想法。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