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癥是人面對某一計劃任務,明知往后推延有危害,卻依舊無法自我調節,將本應該做的事往后推的現象。每個人都存在一定的拖延心理,但嚴重的拖延癥會嚴重影響個體身心健康,讓其產生自我否定與貶低,負罪、焦慮甚至抑郁的情況。所以,人們應當重視拖延癥,尤其是在學校教育中,當學生出現拖延情況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行動幫扶,讓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
一、拖延癥的心理學成因
1.完美主義強迫癥
心理學還有一個名詞叫“強迫癥”,體現為做事要求完美、整齊、規范,不能正確的自我評價,容易對自己產生不現實的要求,卻很難完成,此時就會產生緊張情緒,選擇用拖延來留有空隙。這類學生在潛意識里缺乏自信心,畏懼在人前暴露自己的缺陷,所以把學習任務拖到最后一刻完成,給自己留出時間不足、沒有正常發揮等充滿自我安慰情緒的借口。
2.對任務缺乏興趣
眾所周知,學習是一件如果方法不得當,哪怕投入再多心力都難以取得卓越成就的事情,而很多學生并不能立刻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且面臨來自手機、娛樂設施等事物的誘惑,可能本身對學習就缺乏足夠的興趣。而人如果對應該做的任務缺乏興趣,但又必須完成時,就會產生嚴重的抵抗情緒,面對學習任務時不斷拖延,存在希望任務會不了了之的僥幸心理。
3.自控力嚴重不足
自控力需要長期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修煉,但進入便捷發達的現代社會,人類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容易被眼前的誘惑所左右,比起專心學習、工作、生活,更樂意享受短暫的快樂和刺激。青少年學生也不可避免地接觸到電腦、手機和其中的互聯網,為其所迷,產生依賴心理,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并且影響學習。對于自控力本身就差的學生來說,人手一部的手機會成為吸收時間的黑洞,嚴重耽誤學習任務的推進。
4.缺乏目標執行力
很多學生做事缺乏大局觀,沒有長遠的規劃,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常出現計劃單薄幼稚、內容過于空泛、缺乏可執行性的缺點,甚至只有大綱而無明確詳實的實施方案。等到要執行計劃,完成任務的時候,學生憑借自己不成熟的計劃而屢屢受挫,就會產生逃避心理,不斷拖延任務,甚至拖到放棄。
二、如何運用心理學解決拖延癥
1.減少選擇的方向,并對自身加以限制
美國作家James曾寫道:“減少選擇并加以強制,自愿放棄自由散漫”是克服拖延癥的有效方式。例如:大文豪雨果在創作時,會讓管家保管他出門必須要穿的外套,以此來為外出增加障礙,從而把精力集中在文字上。雨果的方法可以運用到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學習時,把手機、電腦斷開網絡,再放到安全的地方,或者交給家長保管,等學習任務完成后再使用這些設備。如果學生覺得自己沒有控制力,可以找老師、家長或其他同學監督自己。
教師還要積極為學生創造氛圍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其中更加專注地學習,可以建立學習興趣小組,讓不同性格、學習水平、專業特長的同學互相交流監督,在課余時間互動討論、取長補短,在課堂時間集中學習、共同進步。
2.分解預設的活動,發揮靈活創造能力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更容易產生拖延癥,學習就是典型的腦力勞動,需要耗費大量精力,要比純粹的體力勞動付出更多心神。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將預設的學習任務分解成一個個的小活動,發揮靈活創造能力,讓腦力勞動有階段、可量化,減輕推進學習任務的難度。
例如,教師在講作文課時,可以帶領學生把寫作大綱進行羅列,將寫作過程分為:收集材料、構思框架、羅列行文、修繕潤色。當然,面對有拖延癥的學生,寫作最難的還是下筆的那一瞬間,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下筆,再逐漸打開思路,對內容加以充實后進行修改和檢查。當原本復雜繁榮的學習任務得到了分解,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解決每一個小問題,減輕畏難畏雜的情緒,思維也將更加靈活且有創意,在邏輯思考和辯證中,碰撞出不一樣的靈感火花。
3.保持健康的身體,不斷堅定信心斗志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Carol曾提出關于“保持成長心態”的概念,他認為人的能力可以經過努力工作,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成長發展,變得更加智慧和優秀。擁有成長心態的人會樂于接受挑戰,并不畏懼失敗,他們把挑戰作為充實完善和提高促能的重要途徑。教師也應該培養學生的“保持成長心態”,讓他們勇敢地面對每一次學業甚至人生中的挑戰,以強大的精神斗志克服拖延癥。
同時,拖延癥是一種人人都會有的心理問題,克服它也需要足夠的決心和毅力,不斷地思考與改正,將消耗大量的精神。人在疲憊的精神狀態下很難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生放松身心,得到休息,讓大腦保持充沛,并讓健康的身體來完成學習任務。學生要保證睡眠,克服睡覺前的拖延癥,放下手機、放空頭腦,課余時間走出教室、走向操場,進行有氧運動,讓身體和心理維持在健康狀態。
4.制定具體的方案,同時具備可操作性
前文提及,導致拖延癥的重要原因就是計劃欠妥。很多學生在應對學習任務時最終取得了不好的效果,是因為人的意志力本來便在高地間起伏,如果任務目標設定的過于繁重,就會讓人想要逃避,如果任務設定的過于籠統,也會讓人在推行時摸不清方形,同樣產生拖延。所以,要制定具體的任務方案,同時具備可操作性,設定目標來提高意志力。
例如:很多學生制定英語背誦計劃時,會簡單的列舉出“一周背過100個單詞”這種模糊且后續很難有足夠動力去推行的任務。不如改成:“周一到周五每天背過并能熟練應用15個單詞,周六日進行鞏固,背誦請同桌和父母檢查,應用能力在課下找英語老師檢查。”通過制定一個眼前可及、步驟詳細且有足夠監督效力的任務,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意志力,避免產生拖延癥。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