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承載著無數革命先輩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壯麗史詩,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崇高的理想信念與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小學語文教材精心編排諸多革命文化題材作品,旨在從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然而,傳統教學模式在面對這類題材時顯露出諸多弊端,難以全方位、深層次挖掘其教育價值。單元整體教學理念的興起,為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教學的革新提供了嶄新視角與有效路徑。
一、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教學的現存困境
(一)教學內容零散脫節
現行小學語文教學常以單篇課文為單位展開,教師在處理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時,側重字詞講解、語句分析與課文大意梳理,忽視了單元內課文之間的內在關聯。各篇課文所蘊含的革命歷史片段、英雄事跡孤立呈現,學生難以構建起完整、連貫的革命歷史認知框架,無法清晰洞察革命進程的全貌以及不同事件、人物間的邏輯聯系,致使教學內容零散瑣碎,知識系統性大打折扣。
(二)學生情感共鳴缺失
革命年代與當今社會生活環境存在巨大時空跨度,小學生閱歷尚淺,生活條件優渥,難以僅憑文字描述真切體悟革命先輩們所面臨的艱難困苦、生死抉擇。傳統教學手段多停留于知識灌輸層面,缺乏情境創設與情感引導,致使學生無法深度共情,對革命精神的理解僅停留在淺表,難以將其內化為自身價值觀與精神追求。
(三)教學方法單調乏新
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仍依賴講授法,按部就班講解課文,師生互動匱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在革命文化題材教學里,鮮少運用角色扮演、實地參觀、多媒體沉浸式體驗等多元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與參與度。讀寫教學脫節現象嚴重,閱讀教學未能有效銜接寫作指導,學生無法將閱讀中汲取的語言表達技巧、情感抒發方式遷移至寫作實踐,語文綜合能力提升受限。
二、單元整體視域下的革命文化題材教學策略探析
(一)立足單元主題整合教學內容
教師需從宏觀視角研讀教材,精準定位革命文化單元主題,梳理單元內各篇課文的核心要點與邏輯線索,打破單篇教學壁壘。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圍繞“家國情懷”主題編排了《古詩三首》(《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等課文。教學時,可繪制思維導圖,以“家國情懷”為樹干,各篇課文對應分支,呈現古代戍邊將士思鄉報國、近代仁人志士舍小家為大家、革命英雄無畏生死的不同維度表達。
字詞教學環節,匯總單元生字詞,依詞性、易錯點分類講解;語法知識結合課文實例集中剖析,像講解陳述句與反問句轉換時,利用多篇課文中的句子加深理解。在文本解讀上,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如將《從軍行》中戍邊戰士堅守孤城的孤寂豪邁,與《青山處處埋忠骨》中毛主席強忍喪子之痛、以國家為重的抉擇對照,體會不同情境下家國情懷的多樣表現,使學生系統掌握知識,深化主題認知。
(二)精設情境催生學生情感共鳴
情境創設是聯通學生與革命歷史時空的橋梁。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資源,播放歷史紀錄片片段、紅色經典歌曲、影視原聲,營造沉浸式氛圍。如學習《狼牙山五壯士》,課前播放電影《狼牙山五壯士》壯烈戰斗場景,槍炮轟鳴、壯士高呼口號瞬間將學生拉回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課中適時穿插五壯士英勇抗敵的動態畫面,配合課文朗讀,強化視覺、聽覺沖擊,助力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英雄氣概。
角色扮演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組織學生分組演繹革命故事經典情節,模擬紅軍長征途中艱難抉擇、地下黨秘密接頭驚險時刻等場景。在扮演過程中,學生揣摩角色心理、語言、動作,親身體驗先輩不易,喚醒心底情感共鳴。教師一旁引導,啟發學生思考角色行為背后的信念支撐,升華情感體悟。
(三)讀寫協同實現能力遷移進階
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在革命文化題材教學中,要巧妙設計讀寫聯動任務。讀完《我的戰友邱少云》,布置學生轉換視角,以“我是邱少云身旁戰友”口吻寫一篇目睹其壯烈犧牲過程的短文,要求細致刻畫邱少云忍受烈火焚身時的神態、動作,以及自己內心復雜情感,鍛煉細節描寫與心理刻畫能力,借寫作加深對英雄事跡、精神的理解。
開展主題寫作活動,如“紅色記憶——我心中的革命英雄”征文比賽,鼓勵學生結合單元所學,運用積累的好詞好句、修辭手法描繪心中英雄形象,講述英雄故事;搭配手抄報制作,學生搜集資料、設計排版,融合文字、繪畫展現革命文化魅力,提升信息整合、審美創意與書面表達綜合素養;作品互評互改環節,學生交流心得,汲取同伴長處,進一步優化寫作技巧。
(四)多元拓展資源涵養文化底蘊
教材內容畢竟有限,拓展豐富教學資源能為革命文化題材教學注入活力。教師可推薦紅色經典文學作品,如《紅巖》《紅日》《小兵張嘎》等長篇佳作,引導學生課余閱讀精彩片段,撰寫讀書筆記分享感悟;線上資源利用亦不可或缺,借助教育類APP推送的革命歷史微視頻、虛擬紅色展館,打破時空束縛,學生輕點屏幕即可暢游革命圣地、了解歷史細節。
實地參觀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紅色故居等場所,開展研學旅行。學生近距離接觸歷史實物、瞻仰先輩遺跡,聆聽講解員深情講述背后故事,現場震撼遠超課堂講解;邀請老革命家、烈士后代進校園舉辦講座,分享親身經歷、先輩事跡,拉近學生與革命歷史距離,讓紅色基因鮮活可感,傳承更具實效。
三、革命文化題材教學實踐案例剖析
以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革命歲月” 教學為例,單元選取《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等經典篇章,全方位展現革命征程的關鍵節點。單元起始課,教師播放大型史詩紀錄片《長征》震撼開場片段,配合激昂《七律·長征》朗誦,引出單元主題“銘記革命歲月,傳承紅色精神”,激發學生好奇心與探索欲。
精讀《七律·長征》時,教師結合長征路線圖講解詩句,串聯紅軍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經典戰役,學生從豪邁詩句中領略長征艱難卓絕與紅軍樂觀無畏;學習《狼牙山五壯士》,組織學生角色扮演五壯士誘敵上山、頂峰殲敵、英勇跳崖全過程,學生置身情境,精準捕捉壯士們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神態動作,深刻體悟革命英雄主義;群文閱讀階段整合剩余課文,以“革命關鍵時刻抉擇”為議題展開研討,對比不同場景下英雄群體、個體抉擇的異同,挖掘其背后共通的革命精神。
寫作訓練緊扣單元主題,設計“我眼中的長征精神”話題作文,要求學生借鑒課文多種描寫手法,刻畫身邊踐行長征精神人物或講述家族紅色故事;成果展示課,學生習作張貼展板,手抄報繽紛呈現,大家輪流分享創作思路、收獲體會,臺下同學提問互動、點評建議,課堂氛圍熱烈,學生在實踐中深化革命認知,語文素養顯著提升。
四、革命文化題材教學研究成效與展望
經課題組近兩年的探索和實踐,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成效凸顯。知識掌握層面,學生革命文化常識儲備量大幅提升,單元測試相關知識點得分率平均提高20%;能力素養方面,寫作水平提升明顯,超75%學生作文語言流暢、描寫生動,巧用修辭與細節展現革命主題,閱讀分析、信息整合能力也同步增強;情感態度領域,課堂觀察、學生訪談顯示,學生參與革命文化學習熱情高漲,主動查閱資料、觀看紅色影視,傳承革命精神自覺性、使命感提升顯著。
展望未來,單元整體視域下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教學尚有廣闊探索空間。隨著教育技術迭代升級,AI 輔助教學、虛擬現實(VR)/ 增強現實(AR)沉浸式體驗有望深度融入課堂,打造真實革命歷史場景;跨學科融合大勢所趨,與歷史、美術、音樂多學科聯動,從多元視角解讀革命文化,豐富教學形式;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亟待完善,通過紅色親子閱讀、社區紅色宣講、線上線下共育活動,拓展育人半徑,全方位營造紅色文化育人生態,讓革命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熠熠生輝,滋養學生成長。
結論
單元整體視域下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教學策略探索意義深遠,契合新時代教育立德樹人根本要求。通過破解傳統教學困境,實施主題整合、情境創設、讀寫聯動、資源拓展策略,不僅提升教學實效,助力學生語文素養進階,更讓革命文化扎根心靈,激發學生愛國情懷與奮斗精神。教師應秉持教育創新理念,持續精進教學策略,為革命文化傳承、學生全面發展貢獻教育智慧與力量。
【注: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單元整體視域下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編號:A2022008)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