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一致性”是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根據新課標要求,確立清晰合理的教學目標,并圍繞這些目標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和課堂評價,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
立足新課標,將新結構教學評框架作為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重要抓手,以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上冊第九課的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為例,筆者從制定教學目標、設計課堂學習活動、落實課堂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探索。
一、凝練學科大概念,錨定教學目標,提升核心素養
在“教-學-評”一致性中,教學目標是核心素養在課堂中的描述,教學評一致性的本質是在學習、教學、評價中落實學習目標。目標是“教-學-評”一致性的靈魂,既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因此教師深入研讀新課標,對新課標進行細致地分析和對學科知識進行深層整合,凝練在結構化知識體系中起聯結、統領、決定性作用的核心知識作為學科大概念,并以此設計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把握教學的正確方向。
例如,在“法律保障生活”教學中,教師先深入研究新課標的各部分內容,準確把握與本課時有關的核心素養培育要求,仔細研讀教材,準確把握“法律的特征”和“法律的作用”兩個板塊的知識,確定以“法律保障生活”為大概念,“法律讓生活更美好”為落腳點,篩選素養導向的關鍵知識。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法析‘抽凳子’事件”,明確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辨別法律的三個特征,初步形成自覺按照法律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觀念。2.通過探究“抽凳子”案例的意義,闡述法律的作用,懂得法律既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又保護著人們的行為,認同“法律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本節課2個教學目標緊扣新課程標準,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形成的知情意行的綜合效應,以此促成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核心素養目標表現為:1.加深對法律特征的學習,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能夠辨別日常生活中各種侵權行為,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依法維權,增強法治觀念。2.通過事件分析,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行為,并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踐行遵紀守法的道德要求,培育道德修養。3.認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體現,遵法學法守法用法。通過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的設定把握了教學的正確方向,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依托真實情境,設計任務驅動,推動能力進階
教學活動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學習是知情意行統一的復雜活動,是面向真實情境、復雜問題解決以及與活動相關聯的多維實踐活動過程。因此,教師應善于從社會生活、時事熱點等實際素材中發掘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學生在與不同情境的互動中理解學科知識,培養關鍵能力,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
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除了情境素材要豐富外,情境教學效果要理想的關鍵是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能啟發其主動探究學習的任務鏈,通過提升學習任務的真實性來增加學生的體驗感,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真實表達和參與,學會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建構形成新經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從而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
在“法律保障生活”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生活出發,選取本土素材——最高法工作報告中的廣州市某區學生校內“抽凳子”玩鬧受傷案件作為大情境,通過“抽凳子”事件看法律的力度和問題,設計兩個子議題活動:“看到法律力度—法律有何特征”“感受法律溫度—法律有何特征”。在第一個議題活動展示情境“抽凳子”案件陳述,引導學生思考:(1)結合書本90頁及視頻素材,請你評析小杰的行為。(2)說說你在校園中還見過哪些“危險”玩鬧,并找找有哪些行為規范規定不允許這樣做?(3)根據以上情境,從產生方式、實施手段、調整對象和范圍等方面,討論三種行為規范的異同。這三個思考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明確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它與道德、紀律有什么異同點。任務進階,展示情境“抽凳子”案件走向,引導學生思考:(1)有人說“這就是一場同學間的校園玩鬧,又是青少年,處罰可以適當輕點”你怎么看待這種觀點?(2)小杰父母可以拒絕賠償嗎?為什么?(3)《民法典》作為本案的法律依據,你知道它的故事嗎?此環節的三個問題分別對應法律的三個特征,旨在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批判思維,引導學生看到法律的力度,樹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識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在第二個子議題中設計了一個難度最大的大任務:每年選入最高法工作報告中的案件均有典型指導意義,學習“抽凳子”案件后,請你化身小法官從不同主體角度(對未成年人、家長、學校來說)寫出本案的典型指導意義。本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分角度討論“抽凳子”案例的指導意義,在完成任務中明確法律既規范人們的行為,又通過解決糾紛、制裁違法犯罪保護人們的生活,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從而讓學生理解、感受法律的作用,形成自覺按照法律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樹立遵守法律、敬畏法律的意識。
核心素養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是在復雜問題解決的學習過程培養形成的。“法律保障生活”這一課例注重在學科教學中以素養為導向,創設真實的情境,設計任務驅動,激發學生以積極的知識加工、思維建構和情感深化深度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由基本學習力到高階學習力的進階,豐富學習體驗,提高學習獲得感,進而培養關鍵能力,提高高階思維,發展核心素養。
三、優化評價方式,踐行過程評價,促進教學評一致
在“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中,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對學生核心素養、思維能力和學習態度的全面評估,同時也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學生改進學習方法的工具。
新結構教學評框架理論主張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評價。素養導向的課堂里,關注的是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關注的是學生思維狀態、課堂參與、學習的深度廣度以及遷移運用的成效等。例如,觀察學生是否主動參與課堂、積極表達自己獨到的觀點,是否能用大概念自主構建學科知識,是否能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等。教學評價要遵循動態性和多元化的原則,使評價融入教學過程并始終貫穿始終,同時堅持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以“法律保障生活”一課為例,為檢驗教學是否達成目標,筆者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都實施相應的評價活動。在第一個教學環節“看到法律力度—法律有何特征”,教師通過提問學生并從學生的回答中判斷學生是否能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參考相應的法律條文表達自己的看法。學生對自己圍繞問題情境中的表達能力進行自我評價。在環節二“感受法律溫度—法律有何作用”中設計的評價活動如下:教師通過布置和落實小組合作探究任務,觀察學生小組討論的情況,判斷生生之間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探究的氛圍,對有困難或有疑問的小組給予適當引導;通過小組代表的發言內容,判斷學生是否能用學科大概念“法律的作用”去分析“抽凳子”案件的意義。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組間補充等生生互評活動,判斷其他小組的回答是否到位,并在學案上進行補充與完善。同時對自己小組討論的表達能力進行自我評價,反思自己是都具備法治的思維習慣。課后,筆者以探究性和創造性為基礎布置作業:周末觀看電影《第二十條》,查看刑法第二十條相關內容,寫一篇影評談談電影《第二十條》如何彰顯“法律讓生活更美好”。教師對學生完成的作業進行等級評價和描述性評價,推動學生的元認知發展,也將優秀的作業進行展示。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以新結構教學評框架為抓手,通過凝練學科大概念、錨定教學目標,依托真實情境、設計任務驅動,優化評價方式、踐行過程評價這三個方面進行結構化整體教學,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有助于促使教師教學觀念深度轉變,真正以生為本,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學生能力進階,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研究院2023年度科研課題“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評”一致性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3szk13)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