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本文將以統編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下簡稱為“第三單元”)為例淺談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教學策略。
一、守教學內容之正
(一)梳理語文課程內容,構建學習任務群
整合梳理語文課程內容,構建學習任務群,是幫助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第三單元明確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單元的人文主題,選取了從不同方面展現了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課文和語文園地,并且設置了“中華傳統節日”的綜合性學習。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本單元課文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根據教材內容,本單元的學習任務群可以定位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以“傳統文化展覽會”為主線任務串聯本單元內容,學生個體以傳統文化“宣推官”、傳統文化講解員、“傳統文化煥新顏”助力員等角色融入學習中去,并且與課文配套設計相應的課時任務。本單元的學習任務群出發點旨在于學生在讀通、學懂本單元的內容后,進行實踐、展示,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二)聚焦語言運用教學,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對于“如何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所包含的四個方面”這個問題,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用了“以一帶三”來概括。簡單來說,就是以語言文字運用為基礎,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把其他三者融進去。
“語言運用”是一堂語文課的根本,語文課應當讓課文成為支架,聚焦語言運用教學,充分發揮課文的核心教學價值。“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是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趙州橋》中的“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一句將其特點寫明白,引導學生圍繞著“堅固”“美觀”揣摩課文是怎么運用說明方法和排比句式寫明白特點的。當學生掌握了方法、成為了“小小解說員”的時候,他們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這座橋是多么寶貴的歷史遺產。
(三)注重以讀促悟,聯系課內課外
古詩文部分語句生澀難懂,學生在學習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教師可以通過靈活多變的朗讀形式(如教師示范讀、學生齊讀、學生合作讀、師生配樂讀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朗讀指導,幫助學生讀準字音、讀通文本,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以第三單元的《古詩三首》為例,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朗讀感知傳統節日的魅力,體會古代人民不同傳統節日的風俗。課后,以“中華傳統節日”綜合性學習為契機,可以進行適當拓展,引導學生積累、背誦相關的詩句,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熟讀成誦,感悟傳統節日的樂趣,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二、創教學形式之新
(一)攜手跨學科學習,實現傳統文化遷移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進行跨學科學習有著較低的門檻。
第三單元安排了以“中華傳統節日”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結合單元要素,教師應以收集傳統節日資料為主線,創設情境,設置相關任務群,構建綜合性探索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確定收集對象,使用不同方法搜集資料并學會整理資料,通過課件交流、繪制手抄報或表演短劇等方式展示成果,最后形成習作。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做到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調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樂于實踐,積極主動地參與每一個環節,探索傳統節日的奧秘。值得注意的是,語文跨學科學習并不等同于將盡可能多的相關學科內容組合成拼盤。“跨”的核心與基礎是語文教學,整合不同學科內容來服務于語文教學。
(二)融合時代前沿信息,煥發傳統文化新顏
融合時代前沿信息與技術為語文教學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使其更具現代感和吸引力,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和傳承,激發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在教學《一副名揚中外的畫》時,可以引入舞蹈《只此青綠》和AI復原《清明上河圖》等資源,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古代文化場景中,深度感受其中的魅力,充分感受到新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課堂更可以在語言運用落實處設計畫面再現環節,讓學生對畫面進行細節描繪,將其表達內容接入Runway、Pika等AI模型實時生成動態視頻,有效地檢測學生學習成果,也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科技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