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課堂教學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主渠道。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學習積極性。”這足以突顯課堂教學評價對于落實“教—學—評”一致性要求的重要作用,體現學生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業評價的一體化,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一、聚焦核心素養的發展
新課標指出:“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因此,在評價上更應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而語文課堂評價是落實過程性評價的主渠道。
1.通過大單元情景任務驅動,樹立文化自信
統編版語文教材更加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的編排,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如在教師在教授四年級上冊《延安,我把你追尋》這類革命文化的課文時,更要關注革命文化的傳承情景任務驅動。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除了學習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麗富饒,也要激發學生熱愛和保衛西沙群島的情感。
2.借助大單元情景任務驅動,懂得運用語言
如課文《春夏秋冬》和《小青蛙》都是來源于大自然,“識字加油站”中“陰、晴、霧、雷電、陣雨、暴雨”等描寫天氣的字詞都是與四季、與大自然密切關聯,因此將此類內容整合到“走進大自然,探尋自然界的漢字”一子任務中,再結合拓展資源“韻語識字”《春天春風春雨》《夜晚繁星亮晶晶》《寒流大雪北風》、歌唱《春天在哪里》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探尋識字的方法,感受識字的魅力,讓識字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3.依托大單元情景任務驅動,提高思維能力
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圍繞“思維的火花”編排課文的,在學習本單元《跳水》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關注船長的思維過程,學習主人公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學以致用。
4.憑借大單元情景任務驅動,學會審美創造
在語文學習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欣賞、理解評價語言文字,獲得審美經驗,形成感受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涵養高雅情趣。在學習該單元的課文《月光曲》時,引導學生想象描繪的畫面,感受樂曲的美妙,正是培養學生感受美和激發創造美動力的重要途徑。
二、設計合理的教學評價
1.目標統整下的教學評融合
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根據新課標要求、單元語文要素、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并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與學的整個過程,教師要清楚“教什么”“為什么教”“怎么教”以及“如何評”,學生要明白“學什么”和“怎么學”,教師和學生都要對學習“應該達到什么程度”和“已經到了什么程度”給予及時而科學的評價,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調整,促進后教。
2.評價設計先行
“評價設計要先于教學設計,并將評價融于教學,促進素養目標達成,”在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反饋評價結果,并調整教學策略,使得課堂學習體現出“教—學—評”的高度一致性,讓評價鑲嵌于教學之中,而非使評價凌駕于教學之上或游離于教學之外。
3.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
評價的落實,需要依托課堂的學習活動,合理的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達成學習目標,形成學科素養。以《猴王出世》為例,在幫助學生猜測課文語句的大意時,設計了“初讀課文知大意,運用方法懂詞句”的學習活動。
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設計時可以統整學習目標,根據“童心”的單元主題,創設“創編童心故事集——爭當童趣小作家”的大單元情景任務,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整體安排,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
三、注重大單元教學評價的導向作用
新課標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中國民間故事》整本書閱讀推薦課時,可以在課堂總結時呈現評價量表,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他評,教師還可以進行口頭評價。有條件時,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學習評價,及時反饋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
五年級上冊課文《獵人海力布》,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復述故事并在全班匯報后,可以及時給出評價表,讓學生進行多元評價,以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教師需要采用質性和量化相結合的評價策略,運用適宜的評價工具收集學生學業評價證據,全面考查學生真實的語文學習過程。”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時,應關注學生的整體表現,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目標進行學習評價。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雙減’政策下提升語文教師教學評價能力實踐研究 ”(課題編號:202215289)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