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思政教育恰當的滲透到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在音樂課中合理運用科學的方法讓學生在享受音樂的同時,也能感受并發現音樂中閃耀著的人性的光輝。我認為小學音樂?課真正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認知層面,課堂要給每一個學生完備、豐富的知識技能,要讓學生學到知識;二是教學的思政價值,即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認為“導人、導思、導行”三導模式能達成思政滲透在音樂中這一價值追求。
一、情感激活策略:課前導入,情智鋪墊
如果說,態度決定高度,那么,導人決定行動。教師在給學生上音樂課之前,可以先把當課堂要學的歌曲分別從歌詞含義、歌曲創作時代背景以及旋律欣賞等方面做一個課前思政方面的導人,在情智上給予學生課前思政的鋪墊,讓學生能夠從更深層次上理解所學歌曲的內涵,讓他們的思想道德情操在學習音樂課的過程中得到升華。例如,教師在給小學一年級學生教授《國旗國旗多美麗》這首歌曲之前,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遍《國歌》,然后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老師給你們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嗎?知道的同學大聲告訴老師。”學生會回答:“國歌。”教師可以接著問:“那同學們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會聽到國歌嗎?”學生會回答:“周一升國旗的時候。”這時,教師可以把國旗的含義、新中國成立的歷史,以及革命先烈為解放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一一耐心地講給學生們聽。相信學生從教師的講述中,一定會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當今這樣一個和平富足的年代是多么的幸福美好,從而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好好學習文化知識。
二、興趣激活策略:設境激趣,以境促學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激發他們的音樂課學習興趣,教師就要盡最大的努力去設置一些歌曲中所反映的真實情境,創設一些必要的情境激活學生的興趣。如:視頻欣賞、小品表演、歌曲渲染等都要是行之有效的激活方式。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下自然地感受到歌曲的內涵和魅力,從而很自然、很認真地進入到音樂里去,而不是單純地只給學生聽歌曲,填鴨式教學生唱歌。例如,教師在講授臺灣民謠《外婆的澎湖灣》一課時,可以先問學生:“同學們,大家知道我們祖國的寶島在哪里嗎?”學生會回答:“臺灣。”這時,教師可以用幻燈片把祖國寶島臺灣的秀美景色真實的展示給學生,比如臺北故宮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澎湖灣等著名景區,可以告訴學生:“我們也有北京故宮博物館和孫中山紀念堂,我們祖國大陸和臺灣島有許多共同的地方,教育學生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臺灣人民同樣是我們的同胞,大家血脈相連。”在多媒體展示的同時,可以播放器樂曲《臺灣島》和歌曲《外婆的澎湖灣》,讓學生能夠分別從視覺、聽覺等多個方面全方位了解和感受寶島臺灣的美,提升愛國主義情懷。
三、表演激活策略:緊抓“核心”,疏理整合
教師在音樂課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把音樂與實踐相結合,增強音樂課的趣味性,讓學生喜愛上音樂課。例如,教師在教授五年級的《盼紅軍》這首歌曲時,可以讓學生用表演的形式把歌曲內容表現出來。小學生們為了很好地表演出這首歌曲,通常會幾個同學在一起仔細的商量、想辦法,分享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會自己一邊唱一邊做動作的表演;有的學生會邀請其他幾個同學分別扮演歌曲中的不同人物角色,用故事情節的形式進行表演:有的學生會自己邊唱邊扮演某個角色把歌曲表現出來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將會極大地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對于音樂的理解能力以及把音樂和生活相結合的能力。
四、思維激活策略:以問導思,以思促學
真正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的課堂才是優效的課堂。思維激活的關鍵是“導”和“促”,就是巧妙拋出問題,引導學生開啟思維,促進學生自由學習。首先,背景材料鮮活,符合“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原則。其次,問題設計巧妙、體現“趣味性、遞近性、思想性”的特點。教師要擅于把思維激活策略應用到小學生的音樂課教學當中,多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音樂,這樣也會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唱給媽媽的搖籃曲》這首歌曲時,可以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覺得誰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們的人呢?”學生會說:“當然是媽媽了,媽媽最疼愛我了。”教師接著問:“那老師也愛你們呀。”學生會說:“老師和媽媽一樣,都非常愛我們,我們也非常愛媽媽和老師,因為你們都對我們特別好。”教師可以說:“媽媽不辭辛勞地哺育了你們,給了你們生命,培養教導你們;老師無私的把知識傳授給你們,教育你們成為未來對社會有用的人。媽媽和老師對你們的愛都是最無私的,所以你們要孝敬媽媽、尊敬老師,不要辜負媽媽和老師對你們的期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后報效祖國。”然后再把這首歌曲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歌曲里是怎樣表達老師像媽媽這一含義的。然后老師再提問學生對于歌曲的體會,并把這首歌曲教給學生唱。
五、行動激活策略:以動導行,以行提升
課前導人的最好境界是通過導人讓學生課前行動,課中互動、靈動,課后內化踐行,課后的行動比課前的行動更加重要,是思政滲透目標達成的一個有效的后續環節。我認為一定要做到三個“結合”,即:堂上細講與課后匯報相結合;課上交流互動與課后展評激勵相結合;堂上表演活動與課后主題活動相結合。小學音樂教師要積極的行動起來,把思政教育認真規范的貫徹執行到音樂課的教學當中。可以根據小學不同年級的學科特點,制定出有效的教學管理制度,提出思政滲透的具體要求。例如,音樂教師可以組成“音樂思政滲透研究小組”,經常在一起探討和研究關于音樂課思政滲透的相關細則并統一制定出來;也可以把思政滲透作為考核教師教學水平的一項指標,納入到教師考核體系要求當中;學校還可以經常組織教師開展音樂思政滲透的公開課和研討課活動,讓這方面做的優秀的教師把自己的思政滲透教育理論分享給其他教師,并讓教師們發表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通過經常性的互相聽課、評課等活動,讓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把音樂思政教育工作真正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師思政滲透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