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師來說,學會傾聽和捕捉學生需求是課堂教學的首要要求。觀照自身,作為一名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的教師,激發課堂活力、創設多樣化的互動、關注學生的多維度發展,或許都不算難題。問題是,這樣的活動能否覆蓋教室的每一個角落,能否真正促進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在各地的示范課上多了,我曾不自覺地滿足于流暢的課堂節奏、熱烈的掌聲和同行的認可。直到一次示范課上,我看到了一處安靜的角落,叩問起自己的教育初心。
安靜角落里“隱形”的他
某日,應邀到某地級市上一節數學課。這節課,走南闖北上了30多次,我對內容早已駕輕就熟,甚至能對每個精彩橋段間師生的互動次數、聽課教師的掌聲、課堂上的笑聲頻率等賦予具體數值。只不過這一次,我并沒有如往常那般的興奮和自得。沒錯,一切,都因為那個男孩小A。和其他學生相比,他顯得有些“特殊”。別人正襟危坐,揚起眉頭,滿懷喜悅地期待新老師的到來,唯獨他耷拉著腦袋,用足力氣縮起自己的身體,似乎是在用肢體宣告“不愿被關注,不愿主動參與”的獨白。
當地教育局局長在介紹我時說道:“顧老師的課能讓每位學生裝上自主學習的‘發動機’。”這節課上,該有的掌聲、笑聲,甚至該有的波折都如期而至,只是所有的精彩似乎都與從一開始就試圖“隱形”的小A無關。
以往的課上,或許也曾有這樣的“角落”、這樣的“他”,我可能總有意無意地選擇了忽視。只是這天,課前的介紹語還縈繞在我的耳邊,我注意到了他,并決定不再留有遺憾。“這位同學,其他同學都表示贊同這個計算方法。你沒有舉手,是不同意嗎?”在一次互動之后,我走到了小A身邊輕輕問道。這時,我的余光掃到聽課老師錯愕的目光,也聽到了孩子們壓抑不住的“啊”。幾秒的冷場后,小A小聲回應道:“我……是這么想的。黑板上的算式是把7元5角轉換成75角進行計算的。我突然想到以前學兩位數乘法時,有一種方法叫分拆,這道題目能不能分拆成元和角來做?可是綜合算式怎么列,我還沒有想好……所以沒有舉手。”
原來,一切都是我的誤讀。小A不僅理解了課上的講解,更想到了不同的解法,只是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整理思路。實際上,安靜的角落里,炙熱的暗流也在奔騰,只是我沒有用心看見。
“老師,我能理解他的想法,我來列算式。”耳邊傳來了幾個孩子的聲音。我微笑地擺了擺手:“同學們,我有一個提議,給這位同學一點時間,讓他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你們同意嗎?”“同意!”“支持!”……此起彼伏的聲音里,小A雖然有些猶豫,還是走到了黑板前。我坐到他的座位上,打算在必要時提供支持。略加思索后,小A寫下了一行算式。并解釋道:“我用的方法是拆分,把元和角分開計算。要提醒大家的是單位不統一,計算最終結果要換算成一樣的。剛才我不知道怎么列綜合算式,寫的時候突然想出來了。”小A越講越自信,聲音越來越洪亮,肢體也越來越舒展。坐在他的座位上,我在這個曾被忽視的安靜角落里,感受到師生角色互換的美好,看到了真實學習的美好。
我起身回到講臺,說道:“剛才我們見證了一個關鍵時刻,這位同學有勇氣站在講臺前說出自己不同的思考,這非常了不起。同學們,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當周圍的人都表達了一致意見時,你們依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老師也要反思,考慮在什么時候給你們更多的時間,等待你們的問題與思考。”
示范課結束后,這個班的數學老師C同我說道:“顧老師,我很慚愧,你不知道你叫小A時我有多緊張。這孩子以前總愛舉手,但起來后又常常支支吾吾地不說話。有時候開口了,就是一通發問,沒少讓人抓狂。為了不影響課堂進度,后來看他舉手,我只能索性當沒看見。漸漸地,他的話少了,課上舉手也越來越少。沒想到,今天你又把他‘激活’了。” 原來,每個教室安靜的角落里或許都曾有一顆熾熱的心,只是經常會被我們誤讀。
被激活的“他”與受觸動的“我”
“C老師,該慚愧的是我,是小A讓我再次思考什么才是數學課堂上最重要的。”
對于數學課堂教學而言,教師按照教學設計“滴水不漏”地授課,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有自由生長的空間。孩子們的學習是先啟動自我系統(決定是否參與學習活動),再啟動元認知系統(發現目標、思考策略),最后啟動認知系統(處理相關信息)。只有孩子愿意學習,才會有元認知的發生,才能建構認知系統,而這一切都需要教師給足他們空間和時間,為他們提供適時的幫助。理解這一點并不算難,難的是一以貫之地踐行,因為這意味著課堂或許沒有預設般的流暢、精彩,甚至有失控的危險,這也是不少名師不愿面對的情形。然而我們又應該意識到,讓一節課顯得精彩紛呈的方式或許有很多,但如果這份精彩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卷入,不是由每個孩子來創造的,對于教育而言,或許也意味著失敗。
小A的出現,無異于給我敲響了一次警鐘。課后,我表示了對小A的欣賞,并給他留了自己的電話,期待在未來收到關于他的好消息。當天晚上,我接到了小A母親的電話:“老師,太感謝您了。孩子今天回來眉飛色舞地說從上海來了一個老師,鼓勵學生提問題,愿意花時間等他們想清楚再回答。其實孩子本來很愛上數學課的,自從在一次公開課上提問題被一位老師認為是在‘搗亂’后,他在課堂上就越來越沉默……”我回應道:“您的孩子很棒,我很喜歡他的每個問題。數學是一門非常強調邏輯的學科,問清楚、想明白再表達是一種優秀的學習品質。沒有問題,學習很難真正發生……”
第二天,當我在校長的帶領下參觀校園時,一個身影飛奔過來。“校長,我聽同學說昨天上課的顧老師是來應聘的,他能留下嗎?”校長被逗樂了,說:“我一定想辦法把他留下。”“太好了!”,小A扭頭問我,“顧老師,上海是不是每個老師都這么上數學課?”我答道:“每個喜歡上課的老師,應該都會這么上。”小A很是興奮:“老師,我決定了,將來大學我要考到上海去。”
回到上海后,我的每次數學直播課幾乎都會邀請小A,鼓勵他坦陳自己的困惑。偶爾,我會向C老師了解他的情況,也會陸陸續續地收到他的好消息。“老師,我開始喜歡數學課了。”“老師,我們老師也像您那樣,鼓勵我們在課上提問了。有時問題太多,一節課講不完,他就鼓勵我們回家繼續研究,課后輔導時還讓我們做小老師上講臺講。”“老師,期末考試我數學得了A,整個年級只有三個,我對數學學習越來越有信心了。” 后來,他考上了縣城最好的初中,高中通過自招去了省實驗學校的創新班。每當看到這些好消息時,我都會感到很欣喜。
“老師,三年后我一定會考上海的大學。”小A的信息里,他還記得我們的約定。自此之后,我每次站上講臺時,也都會告誡自己教學的要義。
把課堂打開,讓問題生發
教學不僅是向學生傳遞知識,還需訓練其元認知,培育其主體精神。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就好比一群人在打球,這個“球”就是師生要共同解決的問題。理想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愿意發球、傳球、接球、控球,愿意拋出話題、提出問題、持續追問、解決問題。
我們的課堂可能不缺熱鬧,但往往缺少對安靜角落的關注。從起點公平到過程公平,需要耐心、信任、包容、智慧……一個優秀的課堂不在于設計得多精巧、開展得多流暢,而在于在其間看到多少生長。教師應該立足教和學兩個維度,以更大的耐心、更多的包容,站在學生角度摸清真問題、思考問題系統、設計相應活動、組織學的互動、提供評價支持。
傾聽內在的聲音,捕捉個體的思考。每個角落里沉默的個體,或許都在期待被呵護,也都有可能愛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