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奉賢北大門,毗鄰黃浦江,西渡小學在歷任管理者的重視與推動下,始終走在課程教學轉型、育人方式變革的攻堅之路上。“雙新”的全面推進,對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如何讓新課程、新教材在一所鄉鎮小學真正落地?學校基于校情,構建SEED課堂,即Supportive(支持的)、Enlightening(啟發的)、 Engaged(投入的)、Disciplinary-integrated(融合的),希望通過每一堂課的變化來實現從“教師教”到“學生學”的轉變。
“物理+心理”環境支持,打造友好氛圍
共同制定規則,明確容錯機制。教師在每學期第一堂課就要與學生共同商定課堂規則,如學會傾聽、積極思考、自信表達等;特別是教師要以“尋常、尊重、期待”的心態對待學生的錯誤,營造一種“容錯、榮錯”的安全環境。
分層個性指導,實現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教師遵循“異質為主、同質為輔”的座位安排法,為每個學生找到最合適的學習同伴,共同進步。設置課內外分層學習任務,實施差異化教學。針對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各學科教師除了提供一對一輔導外,還建立了學習小分隊,幫助他們找到最近發展區,增強自信。
“1+N”問題驅動,引發深度學習
針對學生過度依賴教師、不善于自主思考的現象,學校提倡在新授課中,教師至少要預設1個深度問題,引導學生深層次地思考判斷、有邏輯地連續表達、批判性地評價創新。同時,鼓勵教師以“你有什么問題嗎”開頭,以“這時,你又有什么問題了”連接,以“學到現在,你還有什么問題嗎”結尾,培養學生自主提問的意識和能力。
如講授五年級數學《認識體積單位》一課時,教師設計了三面有遮擋物的長方體積木堆,通過“你有什么方法能計算出積木堆的數量”“你想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還可以怎么移動”等預設問題鏈和追問互動,層層深入,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喚醒數學經驗,引發深度學習。
“4+4”合作學習,激發參與熱情
合作學習是當下課堂教學中廣泛使用的學習方式,它能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但通過課堂觀察和調查發現,仍存在部分淺合作、假合作的問題,有些“邊緣”學生甚至根本沒有機會參與,課堂看上去熱鬧卻低效。因此,學校組織各學科教研組開展“真”合作學習的再設計和再實踐。同時,希望教師能按照“4+4”模式,遵循“小組劃分的科學性、合作規則的明確性、合作任務的目標性、合作時間的充分性”四大原則,通過“創設友好的合作環境、制定清晰的合作規則、提供適切的合作支持、開展真實的展示評價”四個步驟,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補充、質疑、提問、反駁,讓合作學習真正發生。
“項目+跨學科”實踐融合,指向素養提升
不管是項目化、跨學科還是學科實踐,最終指向的都是學生核心素養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如何將新課標中“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落到實處?從備課組項目化作業設計和評比,到每個教研組承包一次校級以上項目化或跨學科公開課堂展示,學校倒逼每一個教研組、每一位老師,通過集體研磨,精備一堂課,探尋教學改革的方向,理解學科融合的意義。學校還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任務或問題,融入項目化學習元素或跨學科學習方式,帶著學生去探究、去實踐、去解決問題。比如,在“探項目化、研跨學科”英語區級活動中,參賽教師創設了電視臺征集四季美景宣傳片的情境,圍繞“我們為什么如此深愛著家鄉的四季”,融合英語、美術、信息科技等學科開展學習探究,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之情,實現了育人無痕。
SEED課堂,讓“學為中心”成為學校每一堂課的主旋律,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學生更加自信陽光,善于思考、樂于合作,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教改之路,道阻且長,行而不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