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海淀區翠微小學秉持綠色教育理念,構建了以輕松、高效、快樂為特色的“綠色課堂”。2022年版新課標頒布后,“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的“三新”理念與《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素養導向育人目標形成共振,為“綠色課堂”改革指明了方向。學校“高質量一體化教學”的探索,與新課標強調的結構化、綜合性、實踐性的育人邏輯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扎實邁進,北京市教委亦提出“系統性改革”要求。
基于此,學校啟動了新一輪課程改革。首先,反思原有“綠色課堂”的不足,突破“共性化教學遮蔽個性發展”的瓶頸;其次,將新課標與“綠色課堂”重構整合,確立“固本求源+傳承創新”的雙軌路徑;最后,通過系統調研與專家指導,構建“四維核心原則”與“四原色評價體系”相融合的新模型。
“綠色課堂”核心架構解析
三層結構模型
“綠色課堂”體系呈現出“中心—原則—樣態”三層結構。內核層,即以“綠色課堂”為圓心,強調教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層,即四維核心原則(適度、尊重、互動、實踐)構成起支持作用的花瓣,缺一不可;樣態層,即外顯為“四原色”——有困惑(底色)、有發聲(彩色)、有生發(亮色)、有價值(成色),體現課堂教學的動態過程與價值升華。
四維核心原則的內涵
一是適度原則。“綠色課堂”建設是需要遵循教育規律的,針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難度、節奏、強度,才能使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活煥發生機。而當前的課堂教學普遍存在“難度失準、節奏失衡、強度失調”的問題,導致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被忽視、待進生難突破,課堂教學效率低。
二是尊重原則。每一個個體都需要理解與包容,表現在行為上就是接納。而當前的課堂教學普遍重知識與能力,忽略人的感受、人的心理和人的情感。說起來是“學生在正中央”,做起來卻是“學習任務在正中央”,不少教師為完成教學進度,常常忽視學生的課堂狀態與心理需求。
三是互動原則。人是群居動物,需要通過交往激發生命能量,使自身的知識更加結構化、情感更加共情化、思維更加科學化,成為越來越成熟的社會化的人,最終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當前的課堂互動多停留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向模式,缺乏真實的互動和彼此的激發,缺少新想法的萌芽、開花和結果。
四是實踐原則。人類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個體的參與和實踐,而實踐價值的最大化離不開真實的情境。當前,我們亟待破解“虛假實踐”困境,讓學生真情體驗、全心投入,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
“四原色評價體系”的實施路徑
有困惑——綠色課堂的底色
每一項科學的發明和每一次社會文明的進步都是從困惑與探究開始的,這是人進步成長的源頭底色。當前,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整個世界不斷遭遇前所未有的新問題,人類需要不斷解決新問題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面向未來,我們堅信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更重要的學習是發現和解決自己的真實困惑,擁有較高的認知水平和積極的學習態度,有想法、有辦法,專注而投入地解決問題,才能從容面對充滿變數的社會和人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推動社會的進步。
從困惑出發、從問題出發是“綠色課堂”的出發點。因此,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困惑,引導學生真問、敢問、善問,喚醒他們的好奇心、探究心,這是學習的原動力。能在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的學生往往更具有創新性,這需要全學科教師的共同關注和培養,通過答疑解惑,讓課堂教學有知、有智、有志、有質。
有發聲——綠色課堂的彩色
在一個群體里面,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位置,都需要歸屬感。如此,個體成長動力才能被激活,重視自己在群體中的作用,愿意在分享和貢獻中,不斷提升自我價值。因此,教師眼中不僅要有教學目標和任務,更要有人,充滿人情和關懷。我們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具體來說,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展示和被關注的機會,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時機,讓他們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收獲。
有生發——綠色課堂的亮色
課堂中的生長很微妙,一個驚奇的眼神、一個微微的皺眉、一個提醒的手勢、一處獨特的批畫,都可能帶來情感的流動、思維的跳躍。這就需要教師全身心投入,以積極的期待、敏銳的觀察、無限的包容,助力學生的成長。讓每個學生都能閃耀成一束光,成為最寶貴的、富有變化的、獨特豐饒的課程資源,這便是課堂的亮色。
有價值——綠色課堂的成色
人的生命有別于植物和其他動物,往往會追求“有意義”。人生因為有價值而有擔當、有勇氣,奮勇向前,熠熠生輝。因此,我們需要將學生的學習與解決現實問題對接、與提升生活品質對接、與他們未來的人生對接,讓他們更為順利、更為積極、更為快樂地實現人生目標。
價值如何在課堂中體現?首先,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經歷背后的意義和價值,有對學習本質的思考與探索,用科學和學科的力量、生動和鮮活的事例主動回應時代。其次,引導每個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知識的遷移、應用,解決基本問題,更要激發學生的創新與創造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與創造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積蓄力量。
“四維核心原則”與“四原色評價體系”的共生邏輯
在探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四原則”與“四原色”并非簡單對應,而是形成了“原則滲透樣態,樣態反哺原則”的生態循環。
困惑驅動適度。學生的真實疑問能夠倒逼教師精準把控教學難度。教師要允許和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取舍、整合,把握好問題的難易度;學生在提問中相互激發,越來越趨向于提出多維度問題、本質性問題;他們在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更為真實、精準,也使得教師的教學更具針對性和準確性。這才是真正的適度,唯其如此,方有生命的煥發,并化為無限可能。
發聲需要尊重。多元表達的實現有賴于包容性的課堂環境。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表達,讀懂每種表達背后的需求,在分享與交流中讓每個學生收獲成長,在實踐中得到新的體驗。有了自我認同感,學生才能更自信地參與各項學習活動,在實踐中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現實問題。
生發依托互動。思維火花的迸發來自深度的對話環境。學生通過互動分享、相互觸發激蕩思維,他們相互傾聽,借鑒好的意見,由單一的個性思考到多角度的探究,不斷產生新發現。教師要鼓勵學生真實真情地投入,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資源,促使他們由淺表走向深入,探究問題解決背后的思維路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價值源于實踐。課堂學習內容的難度和豐富性要適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融合要適度。教師需關注和尊重學生的潛在需求,增加并強化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在認知水平和關鍵能力提升上,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目標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在實踐中感受反思調整、不斷攀登的樂趣,在問題解決中感受生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明晰所學對自己當下和未來發展的意義。
“適度、尊重、互動、實踐”四原則貫穿在“有困惑的底色、有發聲的彩色、有生發的亮色、有價值的成色”這四原色之中,旨在將“課堂學習任務”轉化為“人的發展任務”,從目標到過程、到結果,從知識到能力、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始至終均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自我成長程度為指標。這種動態關系最終指向“人的完整發展”。在“綠色課堂”中,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成長協作者”,學生從“被動接受者”進化為“主動建構者”。
翠微小學的“綠色課堂”具有獨特的氣質和個性,有的課堂嚴謹嚴肅,有的課堂活潑幽默,有的課堂激情澎湃,有的課堂清新自然;且同一學科的課堂因為任務類型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課堂特色,有的以學生的操作性活動為主,有的以分享展示為主……我們希望每一堂課都符合成長的邏輯,成為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