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公眾對華態度中的內群體偏好與黨派效應:社會認同理論的應用與檢驗

2025-03-12 00:00:00徐迪黃蓮麗鄭韶武
未來傳播 2025年1期

摘 要:近年來,中美戰略博弈更加激烈,美國對華戰略日漸成為美國國內政治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美國公眾的中國威脅感知呈現何種狀態,對中美關系的走向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寰球民意指數”(2023)調查數據為基礎,探究美國公眾中國威脅感知,以及其如何受到內群體偏好、中國實力認知、黨派差異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分析發現,美國公眾的中國威脅感知總體較為復雜,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美國公眾中國威脅感知差異較大;中國實力認知在內群體偏好影響中國威脅感知中起到中介作用;黨派差異調節了內群體偏好透過中國實力認知作用于中國威脅感知之間的中介關系,且對執政黨的民主黨人士而言,黨派差異與中國實力認知的交互調節作用更為顯著。上述研究從社會心理層面拓展了美國公眾的中國威脅感知的形成機制,通過關注美國國內的民意態度有助于預測美國政府對華戰略,以研判中美關系的走向。

關鍵詞:美國公眾;涉華民意;內群體偏好;黨派差異;社會認同

中圖分類號:D822.2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18(2025)01-0002-13

自2012年以來,美國全球戰略逐漸從主導地位轉向更為保守的角色,其國際事務中的參與策略變得更加謹慎與具有選擇性。[1]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戰略呈現出明顯的積極主動傾向。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的外交政策舉措,旨在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并維護地區穩定與發展。這種戰略轉變在國際關系中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研究,引起了全球范圍內的關注。[2]

進入21世紀以來,中美兩極化格局初露端倪,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的多邊合作和迅速增長的國家綜合實力已在經濟、科技等多個領域與美國形成競爭摩擦。這種競爭態勢在中美實力對比與戰略選擇的同時變化中不斷深化,引發了所謂的“共振”效應。[3]所謂“共振”效應,是指中美之間的互動不僅僅是單一領域的對抗或合作,而是一種復雜的相互依賴和影響的關系網絡。這種網絡的變化對雙方的戰略決策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也為中美關系的演變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在拜登政府期間,中國被繼續定位為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之一,并被視為美國國家安全的重大威脅。[4][5]然而,隨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揭曉,唐納德·特朗普再次當選為美國總統。特朗普新政府上臺后,其執政策略依然表現出強烈的單邊主義色彩和保護主義傾向,強調“美國優先”的理念,意圖通過強化國內制造業、減少貿易逆差以及加強邊境控制等措施來振興美國經濟。此外,特朗普政府還承諾將繼續加強對中國的制衡,尤其是在技術和知識產權領域,以應對所謂的“中國威脅”。

在國內政治層面,美國的黨派之爭日益激烈,對華政策成為黨派競爭的關鍵議題之一。共和黨和民主黨在對華政策上的分歧,不僅反映了各自政治理念的差異,也影響了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實施。[6]美國政府內部對華強硬立場的形成部分源于國內政治中“中國威脅論”的廣泛傳播[7],該論調認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已構成對美國霸權地位的根本挑戰。[8]

中國的崛起及其對全球秩序的影響不僅改變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也深刻影響了美國國內的公共輿論和政治生態。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的最新民調數據,美國公眾對中國的負面看法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僅有14%的受訪者對中國持有正面看法。[9]在美國,公眾意見對于政府政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不同黨派的執政理念差異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影響,使得民意成為影響美國對華政策走向的關鍵因素之一。美國公眾對華輿論的研究結論不僅反映了當前中美關系的緊張態勢,也成為預測未來兩國關系走向的重要風向標。[10]中美雙邊關系與全球秩序緊密相連,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對華輿論與美國同頻共振。隨著中美戰略博弈的加劇,中美關系乃至中國與多個西方國家的雙邊關系日漸緊張,中美雙邊關系的走向將對世界秩序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深入探討美國公眾對華態度背后的驅動因素,特別是社會認同理論視角下的內群體偏好與黨派差異,對于理解中美關系的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以美國公眾的民意調查數據為基礎,采用社會認同理論,從群體間關系的視角觀測群體內部的情感及黨派分化如何影響美國公眾的中國威脅感知。這不僅有助于理解緊張雙邊關系下的美國公眾如何看待后大國競爭時代中國日益增長的綜合國力所帶來的影響,展現民意對于中國威脅的清晰和真實的認知,也為社會認同理論關于群內偏好與群外認知的理論提供了實證支持。此外,本研究還能夠從民意層面觀測美國對華態度,為多維度動態性評估中美關系走向提供合理的闡釋方案。

一、文獻綜述

(一)內群體偏好與中國威脅感知

社會身份是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的核心概念。該理論認為,個體一旦意識到自身從屬于某個特定的社會群體,就會對該群體產生認同感。這種認同感不僅是個人身份的一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個體的行為和態度。這種認同被視為社會類別已經內化并成為社會身份的關鍵證據。[11]個體對于社會身份的正向反饋稱之為內群體偏好(Ingroup Favoritism)[12]。內群體偏好是指個體在與他者比較的社會過程中,將與自己高度相仿的人判定為是內群體成員,而將差異較大的人歸類為外群體成員。內群體偏好的產生受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受群體認同的強烈影響。[13]個體在形成內群體偏好后,無意識或有意識地給予同一群體的其他成員更多的信任與資源分配。相比之下,個體更傾向于對外群體成員或無明確群體身份的成員進行消極評價。[14]簡言之,內群體偏好指的是個體傾向于對自己所屬群體持有更高的評價和支持度,而對外群體則表現出相對較低的好感或信任程度。這種偏好并非簡單的自我中心主義表現,而是深層次的社會心理機制的結果。它反映了人們通過歸屬感來增強自尊和社會安全感的需求。在本研究中,“美國公眾”特指那些認同并歸屬美國這一集體身份的個體。這些個體不僅共享共同的價值觀和社會規范,而且對美國國家利益和發展持有強烈的支持態度。這種認同感構成了他們看待世界、評價其他國家(如中國)的基礎。對于“美國公眾”而言,本研究提及的“內群體偏好”體現為他們對美國國家利益、價值觀以及文化特性的強烈認同和支持。

威脅感知是指個體對其他個體或群體是否具備意圖和能力對自身或所屬群體造成負面影響的綜合評估。[15]在社會交互和人類行為研究領域,威脅感知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個體對威脅的感知主要通過觀察其他個體的言語、行為和非語言信號來形成,這種感知有助于個體判斷自己和群體的安全和穩定程度,并決定如何應對潛在的威脅。在感知威脅的過程中,個體首先會考慮其他個體或群體是否具備意圖對自己或所屬群體造成負面影響。意圖是指個體或群體有意識地企圖或計劃實施對個體或群體不利的行動。個體將通過觀察他們的言辭、態度和行為來判斷其意圖。其次,個體還會考慮其他個體或群體是否具備能力對自己或所屬群體造成負面影響。能力是指個體或群體具備實施威脅行為所需要的資源、技能和權力。個體會根據其他個體或群體的歷史行為、社會地位和資源控制情況來評估其能力。在國際關系領域,威脅感知表現為行為體對另一行為體的主觀認知建構。[16]具體而言,本研究所討論的美國公眾認知中的中國威脅源于不同群體間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威脅感知。也就是說,在美國公眾的認知中,中國的崛起被視為一個復雜的多維度現象。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和技術實力的增長,部分美國公眾擔心這可能挑戰美國在全球舞臺上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也有觀點認為中美之間存在廣泛的合作空間,尤其是在應對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等方面。因此,美國公眾對中國威脅的認知不僅取決于中國自身的發展速度和方式,還受到國內政治氛圍、媒體輿論導向和個人經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進一步研究美國公眾中國威脅感知的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將有助于加深對國家間互動的理解,為國際沖突解決提供理論依據。

已有研究強調,群體間偏見源自分屬不同群際的成員對本群體的偏愛。[17]當內群體偏好發生時,對外群體的感知可能會存在強烈的負面評價。[18]同時,過往研究發現,內群體偏好在個體衡量他國形象時會影響外群體的威脅感知。[19]在群體間的互動中,當不同社會群體形成時,一個群體所擁有的資源,群體成員的行為、信念和價值觀等各種特征可能會對另一個群體的存在和發展構成威脅。這種威脅可能是因為資源的爭奪、行為沖突、信念沖突或價值觀的沖突等多種原因導致的。[20]這種威脅的存在可能導致群體之間的緊張關系和對抗,需要通過有效的溝通、互動和解決沖突的機制來緩解和處理。因此,本研究假設在中美雙方對峙的強競爭環境中,美國公眾的內群體偏好程度會正向影響中國威脅感知,即:

H1:美國公眾的內群體偏好程度越高,對中國的威脅感知也越強烈,即認為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越大。

(二)中國實力認知的中介作用

在群體間關系的研究中,內群體偏好常常與對內群體的樂觀判斷聯系在一起。[21]研究表明,對外群體的蔑視并非單純源于對外群體成員的敵意,更多的是內群體偏好的結果。[22]因此,表現出更強內群體偏好的美國公眾可能比那些表現出較弱內群體偏好的公眾更傾向于相信美國將長期保持世界霸主地位,并擁有穩定的全球主導權,從而更不可能認同和接受中國實力的發展和提升。

當討論到中國實力認知時,實際上是在探討美國公眾如何看待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及其影響力。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美之間的國家實力差距逐漸縮小,這種變化是否影響美國民眾對“中國威脅”的認知?群際關系研究指出,外群體的能力對外群體的整體印象產生顯著影響[23],并且研究表明,個體對外群體的能力判斷與其構成的威脅感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24]。具體來說,在評估中國實力的過程中,如果受訪者認為中國正在快速接近甚至超越美國的地位,那么他們很可能會感到更大的安全壓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關聯并非絕對線性——即不是所有的受訪者都會因為看到中國強大而增加其威脅感知。相反,那些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兩國關系的人,可能會將中國的進步視為共同繁榮的機會而非零和博弈的結果。

在威脅感知的影響變量中,群體間的實力對比能夠顯著影響威脅感知,且通常位于低實力等級的群體比位于高實力等級的群體更容易感受到威脅。[25]這種低實力感往往不是絕對的實力高低形成的固定認知,而是在雙方抗衡時因實力波動而產生的相對差異感。例如,由于優勢一方的實力差距縮小后產生的強烈被剝奪感[26]。在國家間關系的研究中,類似結論也得到了驗證。當個體認為自己所在國家的實力相對于其他國家處于劣勢時,他們對來自外部國家的威脅的認知會顯著增強。[27]這種現象在國際政治中被稱為威脅認知理論,認為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的威脅感取決于其自身實力相對于其他國家的地位。這種認知的增強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和決策過程,推動其采取更加保護性和防御性的措施來維護自身利益和安全。因此,理解和研究威脅認知的影響對于解釋國家間緊張關系的形成和演變,以及構建穩定和平的國際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以探討美國公眾對中國的認知與威脅感知之間的關系:

H2:美國公眾的內群體偏好程度越高,對中國實力的認知越弱。

H3: 美國公眾認為中國的實力越強,對中國的威脅感知也越強烈,即認為中國對美國的威脅越大。

H4:美國公眾對中國的實力認知在內群體偏好和對中國威脅感知之間起到中介作用。具體來說,美國公眾的群體內偏好程度越高,他們對中國國力的認知就越弱,因此,他們認為中國對美國的威脅就越小。

上述假設旨在探討個體對他國實力認知與威脅感知之間的相互作用,并認為個體對內群體的偏好可能通過影響對他國實力的認知,進而影響對他國威脅的感知。

(三)黨派差異的調節作用

隨著國際格局的演變和美國國內政治的變化,美國對外戰略,特別是對華政策,日益受到國內政治的影響。[28]美國政治極化現象與對華政策的極端演化呈現出緊密交織的互構效應[29]。這種特征可被視為一種新型的動態共振,其影響超越以往的政治模式,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重要的政策含義。

在面臨中國崛起等重大國際挑戰時,民主黨和共和黨在國際問題上的觀點和行為存在明顯分歧。兩黨陣營分庭抗禮,執政理念的差異導致結構性的治理失調,影響著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30]不同政黨支持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態度分化可能表現為:共和黨人往往更加強調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因此他們更容易把中國視作潛在對手;相比之下,民主黨人雖然也關注這些問題,但更傾向于尋求合作解決方案,并且更愿意接受全球化帶來的變化。這意味著,在面對同樣的信息源時,兩個群體可能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例如,對于同一個關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數據報告,共和黨選民可能會將其解讀為中國試圖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導者,而民主黨選民則可能看到更多合作的可能性。具體而言,特朗普在執政期間摒棄了多邊主義外交原則,強勢推行雙邊模式,大打經濟民族主義牌,助推了新一輪民粹主義浪潮。而拜登執政后,著手推進回應國內選民訴求,對沖特朗普“美國優先”外交政策的影響,重塑美國外交政策方向。[31]

兩極分化已成為當代美國政治的普遍現象。[32]近年來,對威脅認知的兩極分化愈發明顯。共和黨更關注硬安全威脅,如中國的崛起和國際恐怖主義,而民主黨則更關注氣候變化問題以及國內的種族和經濟不平等現象。[33]具體來說,共和黨人比民主黨人更傾向于抵觸中國的崛起。[34]基于意識形態差異導致的觀點分歧,兩黨對中國的看法存在顯著區隔。共和黨人和意識形態保守派對中國的看法比民主黨人和意識形態自由派更負面,即保守派共和黨比自由派民主黨對中國看法更負面。[35]保守派共和黨在意識形態上的右翼民粹主義導致他們比自由派民主黨更有可能將中國的崛起視為對美國利益的威脅,并支持鷹派的遏制政策。[36]在美國國內,兩黨對華政策的區隔持續加深公眾之間的黨派歧見撕裂。這種特殊的政治文化生態深深嵌入美國的社會認知,導致美國公眾對華認知出現多樣化的趨勢。因此,黨派差異在美國公眾對華態度中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5:黨派差異在美國公眾對華實力認知與中國威脅感知中存在調節作用(即黨派差異調節了內群體偏好透過對華實力認知作用于中國威脅感知之間的中介關系)。

為了更系統地探討黨派差異在內群體偏好、對華實力認知與中國威脅感知之間的調節作用,本研究構建了一個可調節的中介模型,如圖1所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與樣本數據

本研究使用教育部大數據與國家傳播戰略實驗室暨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的“寰球民意指數”(2023)調查數據。“寰球民意指數”是一項年度執行的全球同步大型民意追蹤項目,旨在系統性地收集和分析各國公眾的意見和態度。本輪調查在2022年11月至12月期間進行,委托知名研究機構Qualtrics公司執行。Qualtrics公司的在線調查樣本庫由超過9000萬注冊用戶組成,每兩年對樣本庫內注冊用戶進行質量篩查,以確保招募到有效的參與者。為了保證調查質量,采用了唯一IP地址、數字指紋技術以及刪除重復數據等方法進行調查質量控制。

在調查項目啟動后,執行人員設置了7天的軟啟動觀測期,期間通過觀察軟啟動樣本的作答時間中值,相應地設置了正式調查時的最小和最大作答時間。正式調查執行期間,依據指定問題的缺失作答情況篩除了無效樣本,確保了調查結果的整體質量。在針對美國公眾的調查中,課題組共計回收了1073份問卷。經過數據篩選和對缺失值進行處理,課題組最終選取了708份有效樣本進行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數據收集方法主要基于網絡調查的非概率抽樣方式。盡管這種截面數據的獲取方式可能難以全面深入地描繪公眾的情感態度或政治行為特征,但其在樣本數量上顯著超過了普通民意調查400個受訪者的基準,賦予了其強大的代表性。此外,課題組在整個調查過程中嚴格遵守科學規范,確保了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值得注意的是,學術界根據具體的研究議題和目標,已經廣泛認可使用網絡調查獲取數據以進行統計分析的方法。因此,盡管本次調查所采用的數據收集方式存在其固有的局限,但仍然可以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撐和參考。樣本結構見表1。

(二)變量的定義及測量

本研究對各個變量的測量情況和編碼操作進行了詳細說明。為了確保符合研究目的,并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對原調查中的部分問題進行了重新編碼。以下對這些操作進行詳細闡述。

1.自變量

內群體偏好:內群體偏好通常通過個體對本群體的好感與對外群體好感的差值來測量。[37]因此,計算規則為:Ingroup favoritism = Favorability of the ingroup - Favorability of outgroups。在本研究中,對本群體的好感指的是美國公眾對自身國家的好感程度,而對外群體的好感則是指美國公眾對中國的好感程度。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內群體好感:詢問受訪者對美國的整體印象,評分范圍為1~10,重新編碼為5級量表(1=1~2;2=3~4;3=5~6;4=7~8;5=9~10)。數值越大表示受訪者對自身國家的好感程度越高。

外群體好感:詢問受訪者對中國的整體印象,評分范圍為1~10,數值越大表示受訪者對外群體偏好程度越高。

內群體偏好計算:將受訪者對美國的好感度減去對中國的好感度的差值作為內群體偏好的對應數值。[38]數值越大表示美國公眾的內群體(美國)偏好程度越高。

2.因變量

中國威脅感知:詢問受訪者“您認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國力日益強大,對您的國家有利還是不利?”評分范圍為1~5,其中1=非常不利,5=非常有利。為了使數值越大表示威脅感知越高,對數據進行重新編碼,使得1=非常有利,5=非常不利。

3.中介變量

中國實力認知:通過以下五個題項測量受訪者對中國在不同領域的實力認知,“中國在政治影響力方面是否會超越美國”“中國在經濟實力方面是否會超越美國”“中國在科技水平方面是否會超越美國”“中國在軍事力量方面是否會超越美國”“中國在文化實力方面是否會超越美國”。評分范圍為1~3,其中1=中國不會超越/優于美國,2=中國將會超越/優于美國,3=中國已超越/優于美國。數值越大表示受訪者對中國的實力越認可。該綜合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α為0.785,主成分因子分析提取出一個因子,KMO指數為0.821,累積解釋方差53.86%,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4.調節變量

黨派差異:詢問受訪者“在當今政治環境中,您認為自己是共和黨人還是民主黨人?”其中賦值1=共和黨,2=民主黨。在數據篩選中已剔除其他拒絕回答所屬黨派的樣本。

5.控制變量

本研究考慮了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統計學因素。具體編碼如下。

性別:1=男性,2=女性。在受訪者中,男性有355人,女性有353人。

年齡:分為6個等級,評分范圍為1~6,其中1=18-24歲,2=25-34歲,3=35-44歲,4=45-54歲,5=55-64歲,6=65歲及以上。

受教育程度:使用1到6來表示從小學及以下到研究生及以上的6個不同等級。評分范圍為1~6,其中1=小學及以下,2=初中,3=高中/中專/技校,4=大專,5=本科,6=研究生及以上。

本研究使用SPSS26.0進行數據的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并利用Hayes(2017)[39]開發的PROCESS插件對中介效應及調節效應進行檢驗。

三、研究發現

(一)美國公眾的中國威脅感知

本研究關注不同社會人口屬性的美國受訪者對中國的威脅感知是否存在差異。通過T檢驗和方差分析,探討了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對美國公眾中國威脅感知的影響。T檢驗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受訪者在中國威脅感知上存在顯著差異。美國女性的中國威脅感知(M=3.02, SD=1.32)顯著高于美國男性(M=3.28, SD=1.07),t=-2.96,plt;0.01。這一結果表明,女性受訪者對中國威脅的感知更為強烈,可能與性別在風險感知和安全關切方面的差異有關。女性在面對潛在威脅時可能更加敏感,這與以往研究中關于性別在風險感知方面的發現一致。[40]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段的美國受訪者在中國威脅感知上存在顯著差異(F(3,703)=28.53,plt;0.01)。具體來看,55歲及以上的受訪者中國威脅感知最高(M=3.67, SD=1.20),而35~44歲的受訪者中國威脅感知最低(M=2.64, SD=1.10)。這一結果表明,年齡較大的受訪者可能對中國崛起帶來的威脅更為敏感,這可能與他們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和生活經驗有關。年齡較大的受訪者可能更傾向于基于歷史經驗和長期觀察來評估潛在威脅,而年輕受訪者則可能更關注當前的即時信息和短期影響。[41]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美國受訪者在中國威脅感知上沒有顯著差異。這一結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影響中國威脅感知的主要因素,可能與其他社會經濟因素或個人經歷有關。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可能在信息獲取和分析能力上更具優勢,但這種優勢并未顯著影響他們對中國威脅的感知。[42]

本研究使用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了各核心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由表2可知,內群體偏好與中國威脅感知(r=0.423, plt;0.01)和中國實力認知(r=-1.172, plt;0.01)之間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此外,內群體偏好(r=-0.198, plt;0.01)、中國威脅感知(r=-0.254, plt;0.01)與黨派差異之間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些結果表明,美國公眾的中國威脅感知較為復雜,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為進一步驗證研究假設提供了基礎。

分析結果顯示,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學變量與內群體偏好、對華實力認知、中國威脅感知和黨派差異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因此,在后續的進一步分析中,將這些相關因素作為控制變量納入模型,以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二)直接效應檢驗

為了驗證假設1,本研究以中國威脅感知為因變量建立線性回歸模型,檢驗內群體偏好對中國威脅感知的影響效果。模型1僅測量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統計學因素如何影響中國威脅感知,模型2則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內群體偏好變量。處理分析結果見表3。

表3顯示了內群體偏好對中國威脅感知的回歸結果。在模型1中,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對中國的威脅感知具有一定的影響,但只有年齡的影響顯著(β=0.300, plt;0.001)。模型1的解釋力為11.5%(R2=0.115)。在模型2中,加入內群體偏好后,模型的解釋力顯著提高至22.6%(R2=0.226)。內群體偏好對中國威脅感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β=0.269, plt;0.001)。這表明,內群體偏好在中國威脅感知中的作用顯著,假設H1得到實證結果的支持。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內群體偏好的顯著影響:內群體偏好對中國威脅感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表明美國公眾對自身國家的偏愛程度越高,他們對中國威脅的感知也越強烈。這一結果驗證了假設H1,支持了內群體偏好在中國威脅感知中的重要作用。(2)模型解釋力的提升:相較于模型1,模型2中加入內群體偏好后,模型的解釋力顯著提高。這表明內群體偏好是一個重要的解釋變量,可以顯著提升模型對中國威脅感知的解釋能力。(3)控制變量的影響:在控制變量中,年齡對中國威脅感知的影響最為顯著,年齡較大的受訪者對中國威脅的感知更高。性別和受教育程度的影響相對較弱,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威脅感知。

通過對直接效應的檢驗,本研究驗證了內群體偏好在中國威脅感知中的顯著作用。內群體偏好不僅顯著影響美國公眾對中國威脅的感知,而且顯著提升了模型的解釋力。這一結果為理解美國公眾對中國威脅感知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實證支持。在后續的研究中,將進一步探討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的作用,以更全面地理解這一復雜關系。

(三)中介效應檢驗

鑒于內群體偏好與對華實力認知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本研究使用Hayes的方法檢驗對華實力認知在內群體偏好與中國威脅感知之間的中介效應。為了控制潛在的混雜因素,本研究將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納入控制變量。通過使用Process 3.4宏程序中的Model 4,采用帶有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方法進行了5000次重復取樣,并計算出95%的置信區間。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

直接效應結果顯示,內群體偏好對中國威脅感知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β=0.2544, SE=0.0266, 95% CI=[0.2021, 0.3067])。這表明,即使不通過任何中介變量,內群體偏好仍然對中國威脅感知產生顯著影響。

中介效應分析得知,內群體偏好對于對華實力認知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t=-3.3805, SE=0.0127, 95% CI=[-0.0679, -0.0180])。這表明,內群體偏好越強,受訪者越傾向于低估中國的實力。假設H2得到驗證。對華實力認知對中國威脅感知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t=4.3742, SE=0.0785, 95% CI=[0.1892, 0.4973])。這表明,受訪者對中國實力的認知越強,他們對中國威脅的感知也越強烈。假設H3未得到驗證,但對華實力認知對中國威脅感知的影響方向與預期一致。

根據表4的結果,對華實力認知在內群體偏好與中國威脅感知之間的中介效應的Bootstrap 95%置信區間為[0.0044, 0.0288],該區間不包含0。這說明,對華實力認知在內群體偏好與中國威脅感知之間發揮了部分中介效應。換言之,內群體偏好一部分直接作用于中國威脅感知產生影響,另一部分則通過影響對華實力認知間接影響中國威脅感知。假設H4成立。通過對中介效應的檢驗,本研究驗證了內群體偏好在中國威脅感知中的多重影響機制。內群體偏好不僅直接作用于中國威脅感知,還通過影響對華實力認知間接影響中國威脅感知。內群體偏好越強,受訪者越傾向于低估中國的實力;而對中國實力的認知越強,威脅感知也越強烈。

(四)黨派差異的調節效應

本研究采用PROCESS v3.4插件的Model14檢驗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旨在探究黨派差異是否調節內群體偏好通過內群體偏好影響對華實力認知的過程。表5的結果顯示,對華實力認知與黨派差異的交互作用在預測中國威脅感知方面具有顯著影響(β=-0.3991, plt;0.01)。此外,在整個有調節的中介效應中,index數值為0.0171,95%的置信區間為[0.0024, 0.0370],置信區間未經過0,因此代表黨派差異對整個中介模型具有顯著的調節影響。由此,假設H5得到證實。

為進一步直觀展示黨派差異的調節作用,本研究繪制了簡單斜率圖(見圖2),分別展示了共和黨和民主黨受訪者的對華實力認知與黨派的交互作用對中國威脅感知的預測作用。結果顯示,無論是在共和黨還是在民主黨受訪者中,對華實力認知與黨派的交互作用均表現出顯著的負向調節效應。具體而言,根據不同黨派的調節間接效應計算結果,共和黨被中介的間接調節效應并不顯著(95%CI=[-0.0034, 0.0212],區間包括0),而民主黨被中介的調節效應占比為10.7%,中介效應的效應值為0.0242(SE=0.0089,95%CI=[0.0089, 0.0432])。

通過對黨派差異的調節效應進行深入分析,本研究揭示了黨派歸屬在美國公眾對中國威脅感知過程中的重要角色。黨派歸屬會影響個體如何看待內群體偏好以及這種偏好如何轉化為對華實力的認知。在共和黨和民主黨受訪者中,雖然對華實力認知與黨派的交互作用均表現為顯著的負向調節,但在具體中介效應上存在差異。共和黨的中介效應不顯著,而民主黨的中介效應占比較小,但仍具統計意義。事實上,民主黨執政期間,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制定并非完全基于務實立場,而是將中國視為唯一有意圖并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者。[43]研究發現,根據不同黨派背景調整溝通策略能顯著提高信息傳遞的效果。特別是對于民主黨支持者而言,通過解釋內群體偏好如何影響對華實力的認知,能夠更有效地改變他們對中國威脅的看法。這種方法有助于民主黨選民更好地理解中美合作的重要性,進而減少不必要的敵意和誤解。

四、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從群體關系的角度探討了中美競爭背景下,美國公眾的內群體偏好如何顯著影響他們對中國威脅的感知。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影響呈現正向關系,即內群體偏好越強,對中國威脅的感知也越高。此外,美國公眾的內群體偏好通過其對華實力認知進一步作用于對中國威脅的理解,對華實力認知帶來了正向中介效應。黨派差異也在內群體偏好通過對華實力認知作用于中國威脅感知的中介效應中發揮了調節作用,尤其是對民主黨選民的中國威脅感知呈現出顯著的負向調節作用。在先前的研究中,外群體實力的提升通常會增強個體對外群體的威脅感知。但本研究發現,美國公眾對中國實力認知越強,對其威脅感知反而越弱。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加以解釋。

一是從社會認同理論的視角來看,中美兩國公眾共享群體認同的形成有助于消解負面感知。當兩國存在顯著群體認同差異時,無論外群體的實力如何,公眾都會感知到群體間的差異性以及與之伴隨的強威脅感知。[44]中國積極踐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群體間的界限,形成了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寶貴共識,由此構建了共有的內群體認同的心理基礎。中國實力的增強為全人類(包括美國公眾)帶來了共同利益,這符合“命運與共”“共贏發展”的價值期待。因此,美國公眾對中國的“他者”認知逐漸轉變為人類命運與共的“我們”認知,削弱了美國公眾認為中國是截然不同的外群體的感知,將中國納入“我們”的“內群體”認知范疇。

二是從群體互動關系的視角來看,中美合作的群體關系為消解美國公眾負面情緒提供了依據。在社會互動中,合作和競爭兩種關系是相互依存的。合作型關系中的個人成功與其他成員的成功緊密聯系,雙方互為基礎,因此合作者間的關系通常和諧融洽;相反,在競爭型關系中,個人的成功建立在他者的失敗之上,雙方在競爭中關系趨于消極對立。[45]當合作或競爭關系從個人層面擴展到群體層面時,便形成了群體間的合作與競爭。[46]該調查執行期間,時任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上采取了一種復雜的雙重策略:一方面,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對華遏制、打壓與威懾政策;另一方面,又表達了避免沖突的意愿,試圖在某些領域尋求中美合作。特別是在氣候變化、宏觀經濟、公共衛生、糧食安全等全球性議題上,中美之間仍存在一定層次的合作。這些領域的合作不僅有助于解決全球性挑戰,也為兩國關系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中,中國在經濟、科技、公共衛生等方面為全球發展貢獻了獨特的智慧和力量。美國公眾逐漸意識到,在某些關鍵領域,中美關系的合作性質超過了競爭性質。例如,中美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新的動力,展示了合作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可能性。而且,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對美國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美國公眾秉持的實用主義價值觀進一步推動了他們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看待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47]

三是從黨派差異的視角來看,美國國內的政治生態與對華戰略調整深刻影響著公眾的對華態度。研究結果表明,在民主黨選民中,黨派的調節作用顯著增強了中國實力認知對中國威脅感知的負向影響,而共和黨選民則未表現出類似的調節效應。這意味著美國公眾在黨派對中國實力認知的調節作用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而言,民主黨的黨派差異與中國實力認知的調節作用顯著,隨著中國實力認知的增強,中國威脅感知會進一步削弱;而共和黨選民則不論中國實力提升與否,均認為中國對美國構成威脅。這與美國國內黨派競爭的政治極化現象相吻合,即共和黨在對華態度上比民主黨更為消極負面。共和黨在對華問題上表現出更為突出的意識形態偏見、冷戰思維以及保護主義態度,更加強調渲染“中國威脅”。[48]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對華政策具有明顯的對抗性質,而非基于競爭的原則。這種政策取向不僅加劇了中美之間的緊張關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共和黨選民的對華認知。然而,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美國對華政策呈現出新的趨勢。這不僅體現了美國政策調整的復雜性,還反映了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處理大國關系的重要性。事實上,拜登政府已多次強調其對華政策包含三個維度:競爭、合作和對抗。這種多維度的政策立場預示著美國與中國將進行長期持續性的抗衡式交鋒。[49]從這個視角來看,民主黨更傾向于認為在合作基礎上的中美競爭對美國并不是全然的威脅,拜登政府并未采取全方位的對華遏制和打壓政策。具體而言,民主黨在對華問題上的政策取向更多地體現了實用主義和多邊主義的特點。拜登政府強調通過國際合作和多邊機制來解決中美之間的分歧和挑戰,這與共和黨的單邊主義和對抗性政策形成鮮明對比。民主黨選民在這種政策背景下,更容易接受中國實力的增強,并將其視為一種可以通過合作來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的機會,而不是單純的威脅。

本研究深入探討美國公眾對本國內群體偏好與中國威脅感知之間的復雜關系,揭示了內群體偏好與威脅感知之間的影響機制和可能的解釋路徑。借助美國公眾民意調查數據,研究初步闡釋了對華實力認知在影響美國公眾中國威脅感知的重要作用,為深入理解中美雙邊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然而,對于民意波動如何反作用于國家政策制定的解釋和分析,仍然存有極大的討論空間,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理論辨析。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中美關系中既存的結構性變化已較難逆轉,但這并不意味著中美關系只能被動接受現狀。在充分了解兩國民意取向的基礎上,仍然有可能通過合理的政策調整和對話機制,使“中美競爭”的邊界趨向合理。探討群體間心理對中國威脅感知的影響,必須將美國國內政治生態的變化納入考慮,以獲取精確、規律性的經驗數據。這也表明未來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深化這一研究,以便更準確地預測和解析中美關系的走向。特別是在當前全球政治經濟環境下,中美兩國如何調整和優化各自的外交政策,以適應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仍是一個亟待深入探究的關鍵性議題。

參考文獻:

[1]王浩.從制度之戰到經濟競爭:國內政治與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2009~2018)[J].當代亞太,2019,(1):38-55.

[2]曹瑋.選邊還是對沖——中美戰略競爭背景下的亞太國家選擇[J].世界經濟與政治,2021(2):47-77.

[3]Friedberg, A. L. (2018). Competing with China. Survival, 60(3):7-64.

[4]O’Rourke, R. (2021).Renewed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Implications for defense—issues for congres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5]達巍.中期選舉后美國外交的三種延續[J].當代美國評論,2022(4):14-25.

[6]楊楠.在美國中期選舉年重思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J].世界知識,2022(21):23-25.

[7]Antony, J. B. linken.The Administration’s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trieved May 26, 2023, from https://www.state.gov/the-administrations-approach-to-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8]吳心伯.探索中美戰略博弈的邊界[J].國際問題研究,2023(2):42-57.

[9]Silver, L., Huang, C., Clancy, L. amp; Fagan, M. Americans are critical of China’s global role-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Russia. Pew Research Center. Retrieved April 12, 2023, from 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23/04/12/americans-are-critical-of-chinas-global-role-as-well-as-its-relationship-with-russia

[10]“寰球民意”課題組.百年變局中的“寰球民意指數”調查報告(2020)[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7):143-148.

[11]Stroebe, K., Lodewijkx,H. F. M. amp; Spears, R. (2016).Do unto others as they do unto you: Reciprocity and social identific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ingroup favoritism.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1(6):831-845.

[12]Tajfel, H. (1974).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behavior.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13(2):65-93.

[13]Aberson, C. L., Healy,M. amp; Romero, V. (2000). Ingroup bias and self-esteem: A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4(2):157-173.

[14]Stets, J. E. amp; Burke, P. J. (2000).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63(3):224-237.

[15]Davis, J. W. (2000).Threats and promises: The pursuit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Baltimore, MD: JHU Press.

[16]夏廈. 從威脅認知視角解析伊朗核危機[J].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8(2): 52-60.

[17]Balliet, D., Wu, J. amp; De Dreu, C. K. (2014). Ingroup favoritism in cooperation: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6):1556-1581.

[18]Voci, A. (2006). The link between identification and in‐group favouritism: Effects of threat to social identity and trust‐related emo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5(2):265-284.

[19]Zhai, Y. amp; Yan, Z. (2023). Political ideology, ingroup favoritism, and conspiratorial thinking: Patriotism, nationalism, and COVID-19 conspiracy theori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26(4):1784-1802.

[20]張婍,馮江平,王二平.群際威脅的分類及其對群體偏見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09(2):473-480.

[21]Goleman, D. J. (1989). What is negative about positive illusions? When benefits for the individual harm the coll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8(2):190-197.

[22]Ahmed, A. M. (2007). Group identity, social distance and intergroup bia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8(3):324-337.

[23]Brambilla, M., Sacchi, S., Rusconi, P., et al. (2012). You want to give a good impression? Be honest! Moral traits dominate group impression form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1(1):149-166.

[24]Zhang, Q. (2015). Perceived intergroup stereotypes, threats, and emotions toward Asian Americans. How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26(2):115-131.

[25]Stephan, W. G., Renfro, C. L. amp; Davis, M. D. (2008).The role of threat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Wagner,U.,Tropp,L.R.,Finchilescu,G.amp; Tredoux,C.(eds.).Improving intergroup relations: Building on the legacy of Thomas F. Pettigrew.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55-72.

[26]Stephan, W. G., Boniecki, K. A., Ybarra, O., et al. (2002). The role of threats in the racial attitudes of Blacks and Whit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9):1242-1254.

[27]龐琴.中美權力變化與美國公眾對“中國威脅”的認知[J].世界經濟與政治,2020(7):69-96.

[28]王浩.從制度之戰到經濟競爭: 國內政治與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2009~2018)[J].當代亞太,2019(1):38-55.

[29]張文宗.美國政治極化與對華政策的極端化[J].和平與發展,2020(2):40-55.

[30]Friedrichs, G. M. amp; Tama, J. (2022).Polarization and US foreign policy: Key debates and new finding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59(5):767-785.

[31]韋宗友,張歆偉.拜登政府“中產階級外交政策”與中美關系[J].美國研究,2021(4):93-109.

[32]McCarty, N. (2019). Polarization: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3]Smeltz, D. (2022). Are we drowning at the water’s edge? Foreign policy polarization among the US public. International Politics, 59(5):786-801.

[34]Zhai, Y. (2023). Outgroup threat, ideology, and favorable evaluations of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s to COVID-19. Current Psychology, 42(3):2176-2185.

[35]Gries, P. H. amp; Crowson, H. M. (2010). Political orientation, party affiliation, and 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s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15(3):219-244.

[36]Gries, P. H. amp; Crowson, H. M. (2012). God, guns, and… China? How ideology impacts American attitudes and policy preferences toward China.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12(1):1-40.

[37]Brewer, M. B. (1979). In-group bias in the minimal intergroup situation: A cognitive-motivational 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2):307-324.

[38]Irwin, D., Mandel, D. R. amp; MacLeod, B. A. (2023). American and Chinese public opinion in an era of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Ingroup bias and threat perceptio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32(140):171-190.

[39]Hayes, A. F. (2017).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40]Byrnes, J. P., Miller, D. C. amp; Schafer, W. D. (1999). Gender differences in risk taking: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3):367-383.

[41]Kenski, K. amp; Stroud, N. J. (2006). Connections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political efficacy,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mp; Electronic Media, 50(2):173-192.

[42]Lau, R. R. amp; Redlawsk, D. P. (2006). How voters decid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election campaign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3]Chan, T., Harburg, B. amp; Mahbubani, K. America can’t stop China’s rise: And it should stop trying. Retrieved September 19, 2023, from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3/09/19/america-cant-stop-chinas-rise

[44]徐迪,李曉川.中美科技實力比較及對中國威脅認知研究——基于美國公眾民意調查數據的分析[J].情報雜志,2023(1):66-74.

[45]佐斌,溫芳芳,吳漾等.群際評價中熱情與能力關系的情境演變:評價意圖與結果的作用[J].心理學報,2018(10):1180-1196.

[46]Collier, P., Hoeffler, A.amp; Rohner, D. (2009). Beyond greed and grievance: Feasibility and civil war. Oxford Economic Papers, 61(1):1-27.

[47]Drezner, D. W. (2008). The realist tradition in American public opinion.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6(1):51-70.

[48]刁大明.2022年美國中期選舉及其政治與政策影響[J].美國研究,2022(6):32-57.

[49]Campbell, K. M.amp; Sullivan, J. (2019). 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 How America can both challenge and coexist with China. Foreign Affairs, 98(2):96-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制服丝袜一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 亚洲伊人天堂| 欧美亚洲第一页|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先锋资源久久|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99在线国产|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亚洲性影院|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久操中文在线| 亚洲国产系列|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欧美色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亚洲无卡视频|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天天爽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婷婷综合色| 9cao视频精品|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 欧美国产视频|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找国产毛片看|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久久综合五月|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永久色|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片|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伊人|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二区| 日韩午夜片|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欧美高清国产|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欧美激情首页| 亚洲国产系列|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欧美第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