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閱讀與鑒賞”中提出的“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的要求。教師在初中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獨特表達,開展分析、品讀活動,獲得最真實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學作品;體驗情感;教學策略
語文新課標在第四學段“閱讀與鑒賞”中提出“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這要求初中教師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應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人文情感的培養[1]。
文本中一些看似矛盾的表達,往往是作者有意為之的。對于作者在文本中這樣具有矛盾意味的語言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字背后隱藏的情感變化,在解決矛盾中體驗情感,獲得審美享受。
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昆明的雨》,在描寫昆明雨季的菌子、楊梅、緬桂花中,昆明多雨的特點得到突出,也讓作者對昆明雨的思念與喜愛之情得到抒發。而在描寫昆明雨季的干巴菌時,作者就用了兩句看似矛盾的表達:一個是“這種東西也能吃?!”一個問號疊加一個感嘆號,以強烈的語氣在質疑干巴菌的“能吃”;還有一個是“這東西這么好吃?!”同樣是一個問號疊加一個感嘆號,卻是以強烈的語氣表達干巴菌實在是太好吃了。對同一個對象,作者先后表達出的看法截然不同,背后的原因自然值得探究。造成作者表達上看似矛盾的關鍵在于干巴菌的外表與所處的環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不難看出,作者選用“一堆半干的牛糞”“一個被踩破的馬蜂窩”來比喻干巴菌的外形,明擺著就是讓人產生不好的印象——這樣的食材讓人厭惡,所以作者的質疑語氣是那么強烈。而干巴菌經過“下功夫”處理——“把草莖松毛擇凈”,再進行加工——“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椒同炒”,吃起來的美味竟然有令人“張目結舌”的感覺,所以作者感嘆的語氣也是超級強烈。就這樣在介紹干巴菌這一對象時,汪曾祺通過對作為食材的初始感覺與成為食物的最終感覺的對比,讓表層語義加上同樣標點符號強化的矛盾得到消解。讀這樣的文字,學生能夠從中體驗作者對食用昆明干巴菌所經歷的獨特感受。
反復是指完全相同的詞、短語、句子一再出現在文本中,是寫作常用的表達方式,用來抒發強烈的感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出現的反復表達,探究作者運用反復的目的,體驗作者借助反復所傳遞的真情實感。
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白楊禮贊》中,作者在表達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時,就采用了反復的表達方法。一是文章開頭的“……我贊美白楊樹!”與結尾的“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形成首尾呼應,開始的“贊美”屬于發自內心的感悟,而最后的“高聲贊美”則是希望更多的人都來贊美。作者正是通過反復實現了對白楊樹贊美程度的加深,感情也更強烈。二是課文的第4自然段與第6自然段就用了反復的句式:“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這就是白楊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看上去兩個句子都是單句成段,基本形式也差不多,但從“那就是”到“這就是”、從“實在是”到“決不是”的變化,充分體現出作者對白楊樹的內在情感在加深,不僅體現在距離方面,更體現在程度方面。三是在第7自然段后半部分中,作者以4個“難道……”的反問句式形成了反復的表達,內容上從樹寫到人,再由人指向精神;反問句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語氣與感情,再加上反復方法形成的排比句式,能夠實現作者情感的不斷升華。上述反復方法的運用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表達,以從中體驗作者對白楊樹傾注的贊美之情。
留白在文本中作為語義單位之間的空缺是作者表達的需要,作為意義的隱含表達是常用的方法,能夠使文本在圍繞中心與主干進行表達時避免節外生枝,也為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與再創造的空間。留白是教師開展閱讀教學的重要抓手。
如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孔乙己》中有大量的留白,既是把握孔乙己形象與作品主題的重要抓手,又是體會魯迅先生情感的重要抓手。如在被酒客問及臉上的新傷疤和被打斷的腿是不是因為又偷了東西時,孔乙己爭辯:“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跌斷,跌,跌……”魯迅先生在這里采用多個省略號來省略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多種語言意味:“憑空污人清白……”中的省略號,似乎有要控告對方出口傷人的意味,體現出孔乙己那種在“短衣幫”酒客面前的強詞奪理與不知羞恥的本性;而在對偷書的詭辯中,省略號表達的是孔乙己努力尋找合適詞語的遮掩,但即使他知道“茴”字有四種寫法,卻找不出合適的詞句幫他脫困,暴露的是孔乙己毫不爭氣的性格弱點;最后的“跌……”中的省略號,依然是用陳詞濫調來遮掩自己的窘態,讓孔乙己不知廉恥的形象更加突出。對于這許多省略號的品讀與揣摩,不僅能夠深刻理解孔乙己性格特點,而且能夠感受作者對孔乙己“怒其不爭”的強烈批判。
所謂閑筆是敘事作品中在人物與事件的主要線索之外插進去的內容,既能實現延伸敘述時間與擴大敘述空間的作用,又能增強敘事的情趣感、真實感、詩意感。教師抓住文中的閑筆,引導學生咀嚼出“不閑”的真味道,就能夠與作者有心領神會的相通感。
以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孔乙己》為例。文章開頭介紹魯鎮的酒店時用了兩個破折號,破折號之間的表述就是一處閑筆,值得教師引導學生細細咀嚼:一是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在20多年前,從文末標注的寫作日期“一九一九年三月”看,那應該是發生在19世紀末的事情,正是封建科舉制度壽終正寢的前夜;二是以對比的方式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態,物價的暴漲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這是從側面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揭露;三是體現出文本中的“我”與作者的區別,這才是最能體現魯迅先生在對孔乙己這一形象的感情上主觀與客觀的不同。
總之,在初中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抓住文本表達中的獨特之處,引導學生開展分析、品讀,從中感悟作者的情感表達,從而獲得最真實的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程華麗.語文教學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J].教育文匯,2019(03):19-20.
作者簡介:山東省臨沂市費縣抗大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