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市場日益復雜的背景下,信用管理作為關鍵學科,其專業人才的培養受到高度重視,直接關系到經濟穩定與金融安全。基于此,文章提出高校可以從建立符合行業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課程實踐教學模式以及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三個方面入手,構建高校信用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以確保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進而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信用管理人才。
關鍵詞 信用管理;實踐教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2.02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the
Credit Management Major in Universities
GUO Lihong1, ZHANG Hongyan2, WANG Zhe1
(1. School of Finance and Trade, Harbin Finance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2. School of Accounting, Harbin Finance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ncreasingly complex financial markets, credit management, as a key discipline,"is highly value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economic stability and financial security. Based"on this,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universities can start from three"aspects: establishing a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at meets industry needs, innovating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models, and strengthening th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o construct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credit management majors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credit management talents that meet market demand.
Keywords credit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talent cultivation
高校信用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源于國家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戰略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調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信用管理專業作為應對現代經濟與金融體系復雜性的關鍵學科,其內容涵蓋信用風險評估、信用評級、債務管理等多個領域[1]。此類領域要求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通過實踐操作來提高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該體系不僅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應用知識,還能夠增強其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為信用管理領域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與實踐經驗的人才提供堅實保障[2]。本研究旨在為高校信用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以推動學科的全面發展與提升。
1" 高校信用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要求
1.1" 構建滿足信用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
高校信用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應圍繞多層次、多維度的人才培養目標展開。首先,明確培養目標應結合信用管理行業的動態發展,強調學生需掌握最新的信用評估方法、風險管理技巧以及法律法規,以適應日益復雜的市場需求[3]。其次,課程體系需整合跨學科知識,具體包括金融理論、法律框架、數據分析技術及社會學原理,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在多變的環境中做出合理決策[4]。此外,實踐教學環節應具備靈活性和針對性,建議通過真實案例分析、模擬情境演練以及企業實習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積累經驗,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通過此類要求的落實,將更有效地構建滿足信用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
1.2" 構建滿足信用管理專業的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高校信用管理專業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應聚焦于適應行業發展趨勢,確保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相符。一是,課程內容必須涵蓋信用管理的核心領域,如信用評估、風險控制和法律法規,確保學生不僅掌握基本理論,還能理解其在實際操作中的應用。此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6]。二是,課程體系應整合跨學科知識,融入金融、數據分析和行為科學等學科,以增強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使其能夠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做出科學決策。三是,課程更新應定期進行,以反映行業動態和技術進步,確保教學內容始終保持前瞻性與相關性。此種動態調整將使課程始終與行業需求對接,培養出適應市場變化的專業人才[7]。落實此類建設要求,能夠有效提升信用管理專業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專業素養。
2" 高校信用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策略
2.1" 完善目標體系,確保教育質量與行業需求對接
高校信用管理專業應設立多層次教學目標,逐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確保其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目標應明確為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以適應日益變化的行業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該專業目標如下。①實踐能力層次:包括信用分析實踐(學習信用評估方法,如信用評分模型與財務分析;通過案例研究進行信用風險分析與決策模擬)、信貸審批流程(理解信貸申請流程與標準文件,如信用報告;掌握信貸審批的實務操作,如審核標準與風險評估)。②應用技能層次:包括風險管理技能(使用工具與技術識別信用風險,如SWOT分析、敏感性分析;學習制定與實施風險控制策略,如擔保與保險機制)、數據分析應用(掌握數據分析軟件進行信用數據處理,如Excel、R、Python;學習數據挖掘與分析方法在信用決策中的應用)。③職業素養層次:包括職業道德與法律意識(理解信用管理中的倫理問題,如透明度與誠信的重要性;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的應用,確保合規操作)、客戶溝通與關系管理(培養與客戶溝通的技巧,處理逾期與違約的策略;學習如何建立與維護客戶信任關系,增強客戶滿意度)。
2.2" 創新教學組織模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信用管理領域,培養具備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高校信用管理專業的教學需要結合實際,設計多樣化的創新實踐方式,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
其一,信用評估模擬實驗。此項實踐的核心在于構建一個虛擬企業模型,提供學生真實的財務數據、信用記錄和市場環境信息,以模擬真實的信用評估過程。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選擇一個虛擬企業,深入分析其財務報表、市場競爭情況以及客戶信用歷史。學生需根據不同的信用評估模型(如FICO評分、Z-score模型等)對企業進行評分,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應用數據分析工具(如Excel、SPSS或Python)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清洗與處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最終,學生需撰寫一份全面的信用評估報告,內容包括評估方法、結果分析、信用評級以及改進建議。通過模擬實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信用評估的復雜性,增強其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的結合能力,為未來在金融行業有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其二,信用風險管理實習項目。高校可以與本地企業或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習機會,讓其在實際工作中學習和運用信用風險管理知識。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將直接參與企業的信用風險評估、監測和管理流程,實踐內容包括識別潛在風險、進行合規審查、制定風險控制策略等。學生將在指導老師和企業內專職人員的幫助下,分析企業的客戶信用檔案、交易歷史及相關法律法規,評估不同客戶的信用風險。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習到信用風險評估的具體方法,還能了解到企業實際操作中的復雜性。此外,實習項目可以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與評估標準,讓學生在完成特定任務后進行自我評估和反思。此種實習項目不僅能讓學生獲得實際工作經驗,還能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其職業素養,幫助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挑戰。
其三,數據分析與信用模型建設工作坊。建設工作坊旨在通過實際案例幫助學生掌握現代數據分析技術。此活動通常包括多個階段,首先學生需學習數據分析的基本理論,了解如何收集和處理信用數據。隨后,學生將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數據分析工具(如Python、R或SQL)從公開數據源(如信用評級機構、金融數據庫等)獲取真實數據,進行數據清洗、特征選擇與模型構建。學生需要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識別影響信用風險的關鍵因素,運用統計方法構建信用評分模型。在模型構建完成后,學生將通過交叉驗證等方法評估模型的有效性,并進行結果的可視化展示。此外,為增強工作坊的實用性,教師可以引入企業專家進行案例分享,展示實際應用中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學生在展示其模型和分析結果后,專家可以提供反饋,幫助其進一步改進。
2.3" 強化教學保障機制,促進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
2.3.1" 融合具有行業特點的教學資源,增強課程的實踐針對性
融合具有行業特點的教學資源,能夠增強高校信用管理專業課程的實踐針對性,確保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高度契合,從而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第一,高校應與企業建立深度的合作關系,以共同開發課程內容為目標。可定期召開校企合作會議,邀請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行業專家和高校教師共同參與,探討行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確保課程設計與市場需求相吻合,并設立“企業參與課程開發”項目,鼓勵企業派遣員工參與課程設計和教學。例如,企業可以提供真實的案例和實際操作流程,幫助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高校還可安排企業講師定期進校授課,圍繞特定主題分享行業經驗,如風險管理、信用評估等。第二,高校應建設信用管理專業實踐基地。為此,高校應選擇行業內的標桿企業作為實踐基地合作伙伴,并與企業共同設計實踐項目,以確保此類項目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實踐基地應編制實踐項目清單,包括實習崗位、項目任務及預期成果,以便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實習方向。同時,可采用“輪崗制”,讓學生在實踐中接觸多個崗位,獲取全面的行業知識。為提高學生的實踐體驗,高校還應設置實踐導師制度,由企業中有豐富經驗的員工擔任指導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第三,高校應積極建立一個行業資源數據庫,以整合并管理信用管理領域的標準、案例、政策法規和研究成果。高校可與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合作,確定數據庫的建設框架,明確所需的資源類型和內容范圍。高校可以設立專門的團隊負責數據收集、整理與更新,確保數據庫的信息及時性和準確性。高校可以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平臺,如“云課堂”“超星學習通”“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等,將行業資源數據庫進行整合,方便師生查閱和下載相關資料。在此類平臺上,可以設置分類檢索功能,幫助用戶快速找到所需的信用管理標準、案例分析和研究成果。
2.3.2" 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保障多層次專業指導質量
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指既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此類教師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行業適應性。一方面,高校應強化現有師資的培訓。高校可定期組織行業研討會和學術交流活動,邀請金融和信用管理領域的專家、從業者進行專題講座。此類活動不僅可以讓教師獲取最新的行業信息,還能激發其對教學內容的反思與創新。同時,高校可開展校企合作項目,將教師派往合作企業進行短期實習,讓其親身體驗信用管理的實際操作。通過此種方式,教師能夠獲得第一手的實踐經驗,并在課堂上分享真實案例,從而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另一方面,高校應開展教師人才引進。為此,高校需制定明確的引才政策,以吸引具備豐富行業經驗的專業人士。高校可以通過發布招聘信息,強調對實踐經驗的需求,確保吸引到那些在金融、信用評估等領域具有扎實背景的候選人。同時,與相關行業協會、金融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借助行業資源和網絡,吸引在職專家加入教學團隊。
3" 結語
高校信用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旨在提升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以應對日益復雜的金融市場需求。當前,信用管理不僅涉及傳統的風險評估和信用分析,更融入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通過建立與行業發展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模式以及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推動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未來,隨著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和信用管理領域的不斷演變,實踐教學體系應進一步與新技術、新模式相結合,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基金項目:2024年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重點項目“新時期高校本科信用管理專業信義文化教育體系的構建,實踐與評估”(GJB1424264)。
參考文獻
[1] 張海超.“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4(29):149-152.
[2] 王偉.以技能大賽為依托的高職院校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山西青年,2024(13):31-33.
[3] 倪珺,關艷麗.產業學院背景下的高職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和路徑創新[J].上海教育,2024(12):62-63.
[4] 翁璇.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3,32(6):57-60.
[5] 李奎利.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新課程研究,2023(30):4-6.
[6] 夏敬飛.產教融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創新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5):45-50.
[7] 曹蓉,奚家米,倪小勇.基于交叉融合理念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23(8):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