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昌學院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探索符合學校辦學特色、契合社會發展需求的“1223”人才培養模式。圍繞“1核-2重-2標-3建”,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為核心,以重視更新人才培養觀念、重視學生出口質量為抓手,對標對表工程專業認證、教育審核評估,通過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實訓平臺建設及課程體系建設,使專業培養目標更加明確,畢業要求更加細化,師資隊伍更加強大,平臺建設更加多樣,課程體系更加合理,更好地踐行OBE工程教育理念,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 西昌學院;應用型高校;材料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2.04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1223\"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o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Xichang University
ZHU Jingping, ZHANG Wanming, LUO Qian
(College of Science, Xichang University, Xichang, Sichuan 615013)
Abstract Xichang University is problem-oriented, actively exploring the \"1223\"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that meets the school's schoo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Focusing on \"1223 \", Xichang University tak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xcellent Engineer Program as the center, attaches importance to updating the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export quality of"students as a hand, benchmarks against th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qualified assessment of teaching.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faculty, practical training platform and curriculum system, the"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goal is clearer,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re"more detailed, faculty is stronger, platform construction is more diversified, and curriculum system is more reasonable, so as to better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OB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in"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Xichang University; applied universities; Materials Science"and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
目前,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全球新材料產業的競爭格局正在經歷重大重組,這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前進指明了新的方向。為全力推動四川省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準確把握“四個發力”的重要指示,特別是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要精準發力,以促進六大產業的發展,這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建設提出新的挑戰。西昌學院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學院以特色資源研究為核心,遵循“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的發展思路,致力于培養能夠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西昌學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基于15年的辦學經驗,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逐漸形成了既符合學院辦學特色又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1" 西昌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自2010年起,西昌學院開設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在2013年經歷專業學士學位授權資格的預評估、正式評估階段,緊緊圍繞教學工作,對標對表專業認證、教學合格評估標準,從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師資隊伍、實驗室建設、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等方面進行了系列工作,在不斷論證、整改的基礎上,取得了一定成效。2013年申報獲批四川省教育廳第二批“卓越工程師”計劃項目,2019年獲批四川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四川省“第二批應用示范專業”建設計劃項目,辦學15年,培養了12屆畢業生,實現了“立足涼山、面向四川、輻射西南”的人才培養目標。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隨著高等教育從高速度規模增長轉變為高質量內涵式發展[1],仍與同類型高校一樣存在教師教學理念無法適應學科發展、專業定位和培養方案無法滿足人才發展需求等問題。
1.1" 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教學理念無法適應學科發展需要
人才培養模式延續傳統模式,學生的理論學習僅限于課本知識,忽視了專業定位及區域經濟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教學模式普遍存在單一化現象,往往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內容為主線,而教學內容又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導致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學生普遍缺乏創造力[2]。這種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更不能滿足新工科背景下學校應用型轉型、地方甚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此外,目前教師隊伍中,大多數成員既缺乏工程領域的背景,也缺少在新工科教育環境下的實踐經歷,更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觀念仍然囿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習、實踐、研究、創新”的成果表現不夠理想,導致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限,創新能力欠缺[3]。
1.2" 課程設置不夠完善,培養方案無法滿足人才發展需要
課程設置聚焦不明顯,綜合考慮不夠。重理論、輕實踐、重研究、輕應用,導致綜合性實驗開設較少,驗證性實驗開設較多,且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嚴重脫節,不能滿足新工科建設的基本要求。培養方案中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多數在學校完成,深入企業參加實踐機會較少,缺乏將理論學習知識應用于實踐,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基礎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能力的訓練深度融合不夠。
1.3" 評價體系較為傳統,學生出口無法滿足服務地方需求
自2016年我國正式簽約《華盛頓協議》,教學理念更加明晰,即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4]。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無法保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主要原因在于評價體系局限于傳統評價,即側重于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和考試成績,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評估。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的對應關系建立不夠,成果導向的意識不強,課程設置等聚焦不明顯,學生出口未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特別是在契合地方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這方面,并未深入思考學生的畢業要求及課程達成度的實現,導致學生出口無法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
2" 西昌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2.1" 以“一核”為中心,著力培養工程卓越人才
在專業發展歷程中,始終以“卓越工程師”計劃項目為核心,著力培養工程卓越人才(“一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于2013年申報獲批四川省教育廳第二批“卓越工程師”計劃項目,通過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加強校內外師資隊伍、實踐實訓基地、制度等建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競賽等,形成了“科研促教學、教學抓多證、多證促就業”的專業特色。以“卓越工程師”計劃項目為中心,持續地探索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使專業教育更加緊密地與產業需求對接,以社會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項目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知識作為教學主線,著力提升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
2.2" 以“二重”為抓手,大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重視更新人才培養觀念、重視學生出口質量為抓手(“二重”),有效提升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傳統高等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側重教師教得如何,并非學生學得如何,且對學生的后續發展關注度不夠。但隨著新時代到來,工科專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首要措施即對標。對標對表《華盛頓協議》和中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要求,傳統的教學理念須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培養。同時,“新工科”教育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和綜合性,這一模式對人才培養提出了多元化和創新性的要求。對于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而言,迫切需要及時轉變人才培養觀念,以適應這一教育模式。具體來說,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應緊密圍繞產出導向的OBE教育理念,由企業行業專家、教師等共同參與,確保培養方案與地方區域發展的需求相契合。同時需明確設定畢業要求,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5]。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和以產出為導向的原則,通過建立學校和學院兩級質量監控體系,確保學生能夠達到既定的課程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此外,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對培養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綜合分析。
2.3" 以“二標”為目標,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對標對表工程專業認證、教育審核評估(“二標”),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及專業認證標準為根本依據,以學校辦學定位為內部依據,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為外部依據,對標對表工程專業認證,本科教育審核評估要求,遵循OBE的工程教育理念,結合地方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從產業行業實際出發,依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在“新工科”背景下,對標對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的12個畢業要求,明確畢業要求對應的預期目標。修訂后的人才培養目標綜合考慮了培養人才的服務面向、基本素質、服務領域、職業特征、職業或專業成就,圍繞“四新”建設的要求,堅持產出導向,緊密對接各類專業認證和評估標準,凸顯專業辦學特色。同時優化課程體系,明確課程設置如何支撐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增強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的發展以及學生個人發展需求之間的匹配度。
2.4" 以“三建”為保障,持續保證專業長遠發展
通過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實訓平臺建設及課程體系建設(“三建”),不斷夯實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基礎,助力專業長遠發展。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內培外引、引育并舉,大力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人才數量與質量顯著提升。通過培聘結合、制度保障等措施,支持“雙師雙能型”教師建設,提高教師“雙師雙能”水平。同時以實踐實訓基地為依托,有效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依托企業開展科技合作,建立多個相對固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其既是教師從事應用研究、開展雙師雙能培訓的場所,又是學生創新能力的練兵場。深入挖掘現有學科優勢,整合學校現有資源,利用土木與工程水利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實驗平臺,實現交叉學科研究趨勢。始終堅持課程體系是執行教學活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反映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組成部分,是確保畢業要求得以實現的關鍵要素,對人才培養質量產生直接影響[6]。通過“二標”加強課程體系建設,進一步通過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制定、課程體系和質量監控體系等的建立,構建“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學習評價”緊密銜接、相互支撐的關聯度矩陣,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 西昌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取得的成效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形成了符合本校、契合區域發展的“1核―2重―2標―3建”,即“1223”人才培養模式。在此模式下,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成效顯著、課程體系建設更加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通過導師制引導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等一系列建設舉措,在專業內部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有效提升材料學生專業素養,為其科研成才之路指明方向。在近五年獲得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50余項,近三年獲得省級以上獎項50余項。二是師資隊伍建設成效顯著。通過內培外引,近五年引進高層次人才37人,內培博士6人,雙師雙能型教師占比從2022年的26%提升至54%。三是課程體系建設更加完善。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充分結合攀西特色戰略資源的特色優勢,將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重點從高分子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轉向釩鈦、稀土等戰略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對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構,特別增設了釩鈦和稀土材料的課程模塊,側重于培養一批專注于新材料領域,尤其是在釩鈦和稀土材料領域,能夠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礎應用研究、新材料與新工藝的開發、企業生產管理、技術維護與創新改造等方面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于2019年榮獲省級一流專業,近幾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考研錄取率保持在30%以上,畢業生近三年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為此,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將進一步深化專業內涵建設,緊跟產業發展,力爭將本專業建設成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國家級一流專業。
基金項目:西昌學院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重點項目;西昌學院博士科研項目(YBZ202346)。
參考文獻
[1] 鐘秉林.“十四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與關鍵[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23(1):1-8.
[2] 朱磊,李博解,魏鵬任,等.基于CDIO模式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0):230-231.
[3] 王曉敏,邱小明,高源,等.本科一流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太原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J].創新人才教育,2021(2):78-81.
[4] 張興輝,師海雄,李姍姍,等.新工科視域下材料類專業綜合改革與實踐探索——以蘭州文理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4(2):115-120.
[5] 張瑞,王吉林,龍飛.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地方高校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以桂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J].高教論壇,2020(12):27-29.
[6] 葉龍強,張雨露,王啟會,等.應用型本科院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安徽科技學院為例[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4,45(3):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