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作為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推進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在初中各學科教學中,美育的滲透意義重大,初中英語教學更是如此。美育不僅能為相對枯燥的語言教學注入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文章從初中英語教學視角出發,著重探討美育的滲透策略,旨在提升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為教學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美育;初中英語;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雍亞君(1982—),女,江蘇省無錫市山北中學。
美育在學科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注重美育元素的教師將更加關注教學形式和內容的多樣性。這樣的課堂環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還能夠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探索各種滲透美育元素的策略[1]。
一、依托詞匯朗讀,感知音韻之美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確保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完整性。為了將美育元素巧妙融入課堂教學,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借助詞匯朗讀來感知英語音韻之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視音標和語音的教學,豐富詞匯朗讀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聽力技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上冊(舊版)Unit 2“Let's play sports!”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單元生詞,讀準單詞音標。例如,“really”的重讀音節在前,“come true”要讀出舒緩節奏,“of course”要注意連續節奏。學生通過接觸這些單詞詞匯,能夠學習正確的發音規則,感知英語音韻之美。其次,教師可以開展游戲教學,讓學生在游戲中感知英語語音的魅力。例如,在教學“Reading”板塊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朗讀活動,一個學生扮演“Millie”,另一個學生扮演“Mum”。學生在讀準單詞詞匯的同時控制語速和輕重,表現出母女兩人初到新校園的喜悅之情。再次,鑒于許多學生只會背單詞、讀詞匯,卻對英語聽力反應遲鈍,不能很好地理解單詞和詞匯,以及將英語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引入聽力訓練。例如,教師可以選用基礎型聽力素材,引導學生跟讀課文原文,并提醒他們注意“Wake up, Eddie!”等句子的連讀、弱讀、失爆及省音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融入英語課文的情境之中。最后,教師還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例如,讓學習進度快且學習效率高的學生進行預習朗讀;讓學習進度稍慢的學生進行鞏固訓練,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以便更好地領會詞匯和句子之間的聯系與規律,體會英語學習的音韻之美。
教師應借助詞匯朗讀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感和聽力水平,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并使其持續積累英語知識,實現聽說讀寫的有機整合。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美育水平,使其能夠感知英語音韻之美,真正領略英語學科的獨特魅力。
二、深耕句式教學,發現形式之美
初中英語知識點繁雜,包含多樣的詞義和靈活的語法結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知識點記憶混淆的情況。然而,教師通過句式教學能夠將英語語法知識點系統化,并在具體語境中促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清晰地理解句子的含義、結構及詞形變化規律,從而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2]。
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上冊(舊版)Unit 7“Shopping”的教學為例。本單元以購物為背景,融合購物場景的單詞教學和“there be”句式的語法教學。首先,教師應重點講解英語交際中涉及購買和出售物品的常用句式,如“How much do they cost?”“They are two yuan each”等。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和詞匯替換等方式,加深對句式結構的理解和記憶。其次,在教學“there be”句式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該類句式的應用規則,包括“there is”后跟單數或不可數名詞,以及“there are”后跟復數可數名詞。此外,教學內容還涉及“there be”句式的否定形式和一般疑問句形式,教師應強調變化規則,如否定形式為“there be not”,以及在否定和疑問句中需要將原本的“some”變成“any”。再次,在教學一般疑問句時,教師應強調句首be動詞對整個句式結構的影響及重要性。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注重句式的語法規范,提升句式運用能力。學生可以通過繪制表格、制作思維導圖等方式梳理句式變化,方便隨時查閱和運用。在學生做筆記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拓展教學內容,如闡釋“there be”句式的就近原則,并引導學生進行翻譯練習。
英語句式通常具有固定的結構,如主謂賓、主系表等,這些結構反映了英語的語法規則和邏輯關系。通過學習句式的語用規則,學生可以體會到英語語言的嚴謹性和秩序性,領略到英語語言的形式之美。教師應鼓勵學生模仿給定的例句,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創造性造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表達和交流,以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創設英語情境,領略實踐之美
通過創設適宜的英語情境,學生可以在真實語言環境中掌握英語知識,這有助于他們在實踐過程中真切領略英語的獨特魅力。在此情境中,學生將運用既有或新學語言知識進行交流和表達,從而促進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提高知識掌握程度和語言運用能力[3]。
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上冊(舊版)Unit 7“This is me!”的教學為例。本單元是學生初中階段的起始課,學生彼此間尚不熟悉。因此,教師可以創設自我介紹的情境,幫助學生在交流表達中掌握初次見面時自我介紹的英語句型與語法知識結構。例如,教師率先示范:“Hello, everyone. I am your English teacher. My name is Miss Li. Now you can introduce yourselves to each other.”。示范結束后,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時間進行獨立思考,構思自我介紹內容及對他人的提問,如“What is your name?”“My name is Mary.”等。在學生問答期間,教師應引導其運用新授句型與語法,并適時進行歸納總結。本單元的“Reading”板塊聚焦于撰寫自我介紹。在學生完成相互問候與簡短介紹后,教師可鼓勵他們用英文撰寫一段自我介紹并進行朗讀分享。例如:“Hi! I'm Lily, a new student at Sunshine Middle School. I'm 12 years old. I am slim and tall. I have short hair. I love reading. I often read after school. I am good at English. Now let's meet my new classmates.”。在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對自我介紹相關句型,如“be good at doing”“like/love doing”,以及介紹所在班級和學校的句型等進行總結,引導學生記錄并內化知識。此外,教師可在這一過程中對各類句型的用法進行拓展,或進行句子改寫、邀請學生共同參與句子翻譯,激發其英語學習的創造性。在翻譯實踐中,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課外詞匯,進而增加詞匯儲備,提升英語學習興趣。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置身于特定情境進行學習,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還能夠促使學生在實際交流中運用英語口語和語法知識,從而提升英語學習水平,增強學習團體的凝聚力。
四、開展讀后仿寫,體會創新之美
作為一項綜合性的學習活動,讀后仿寫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和借鑒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并積極思考創新,進而完成個性化表達。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讀、仿、寫三個步驟,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升他們的英語綜合素養。
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上冊(舊版)Unit 5“Let's celebrate!”的教學為例。首先,在完成“Reading”板塊的教學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回顧與思考,并提出一系列具體問題:“Wendy在信件中詳細描述了‘Hallowmas’的哪些慶祝內容?其中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Wendy運用了哪些句型來表達這些內容?請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問題進行闡述。”這種問題引導形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還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其次,在復習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布置仿寫任務,要求學生模仿Wendy在閱讀材料中的書信格式,向英國朋友介紹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為了幫助學生確定仿寫主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中國傳統節日的圖片,并標注相應的英文單詞,如“中秋節(Mid - Autumn Festival)”、“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等,讓學生選擇自己最熟悉的節日進行仿寫。再次,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教師應明確仿寫的要求。學生在撰寫過程中需要巧妙地運用課文中典型的句式,如信件開頭的“Thank you for telling...”和感嘆句“what a...day!”等;同時,文章的結構必須符合課文信函的模式,包括問候、慶祝方式、最喜愛的慶祝活動及結束語。需要強調的是,仿寫并非簡單地抄襲課文內容,而是鼓勵學生展現創新思維,如使用更豐富的表達方式,或融入節日起源的背景故事等,以增強文章的獨特性。在學生寫作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其個性化指導,如提供引導性問題“The origin of the Spring Festival”“What will I do on Mid-Autumn Festival?”“If my friend came to China in the Lantern Festival, what would I take him to do?”等,啟發學生的思路,鼓勵他們進行發散性思考與創新寫作。此外,教師還可以對信件格式進行詳細指導,如信件開頭可以使用“I hope this email finds you well.”“I am writing to...”等表達,結尾句可采用“Best wishes”“Lots of love”等常用語。最后,教師應鼓勵學生上臺朗讀個人信件。這一環節既可以及時肯定學生作品中的創新點,增強其寫作自信心,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又能讓教師當場糾正學生寫作中的語法錯誤,從詞匯、語句、邏輯等方面給出更具深度的寫作建議,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與語言綜合運用水平。
教師開展讀后仿寫活動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他們在英語的閱讀與寫作中感受語言運用、語言創新之美。
五、挖掘語篇主題,感受家國之美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重要的內容之一。教師通過挖掘各個語篇的主題,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語言學習技能,還能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增強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家國情懷的融入能夠讓英語學習更具情感色彩,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拓寬國際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提升英語學科綜合素養。
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上冊(舊版)Unit 5“Let's celebrate!”的教學為例。本單元聚焦中外傳統節日的介紹,教師在教授新單詞、句型和語法時,更應注重將多元文化內涵融入教學過程。例如,在教學“Reading”板塊時,教師應在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同時進行相應拓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主動探索外國文化的求知欲。絕大多數節日的慶祝目的皆為正面,旨在追求安寧與幸福。基于此,教師可向學生拓展一些萬圣節祝福語,如“Wishing you a Halloween filled with fun and treats!”“May your Halloween be frightfully delightful and deliciously spooky!”等。同時,教師可補充萬圣節的背景知識,讓學生深入了解其文化內涵,拓寬文化視野。例如,萬圣節起源于古代凱爾特人的驅魔儀式。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凱爾特人認為10月31日是冬季的開端,也是鬼魂出沒之日。于是,他們在這一天熄滅爐火和燭光,將自己扮成妖魔鬼怪以嚇走亡魂,隨后重新點燃燈光與爐火,開啟新的生活篇章。此外,“Reading”板塊中還提及Mid- Autumn Festival(中秋節)。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撰寫一篇向外國友人介紹中秋節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章。文章內容可涵蓋中秋節的習俗、相關神話故事及文化內涵等,學生可在文中抒發家國情懷,并相互交流,如“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fun time in China. It happens in September or October. We celebrate the big, round moon and the harvest. Families get together and eat special cakes called mooncakes. They are yummy and often have sweet fillings.”。通過撰寫此類文章,學生既能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感受家國文化之美,又能在學習過程中將中華傳統節日與其他國家的節日進行對比,體會不同文化的異同,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語篇主題中感受家國之美,這樣的做法既能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還能喚醒其責任擔當,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助力其成為有擔當、有情懷的新時代青年。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美育元素具有重要意義。美育的滲透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化的濃厚興趣。教師通過優美的形式展現教學內容,能夠增強課堂吸引力。同時,美育的引入有助于學生感知英語中的美學要素,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展望未來,初中英語教育需要進一步深化美育融合,探索創新路徑,為培養綜合素養高的新時代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孫萍.初中英語朗讀教學的幾點做法[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8):55.
[2]高麗.自然拼讀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4(10):132-134.
[3]張浩天.高中英語讀后仿寫的意蘊理解與實施策略[J].英語教師,2022,22(1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