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情境模擬,引導學生實際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式,旨在提升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培養創新思維。將社會責任意識融入教學案例中,可以進一步豐富案例內涵,也更有利于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因此,文章探討了將社會責任內化于稅法案例的可行性,并進一步研究了社會責任融入稅法案例的關鍵要素、教學活動設計等內容,以期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其社會責任意識,實現育才育德的協同效應。
【關鍵詞】 社會責任;案例教學;稅法課程
我國多部門文件和教育政策均提及:新時代育人需求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社會責任意識培養”被反復強調。鑒于稅法課程在財務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稅務相關技能在職業活動中的關鍵作用,稅法課程理應承擔起育人育德的重要職責。再者,稅法知識具有專業性強、涉及領域廣、時政關聯度高、社會關注度大等特點,為稅法課程鏈接社會責任相關話題來設計教學活動提供了廣闊空間,其中案例教學法是最易于實現這一需求的教學手段之一。本文立足財稅人才培養需求和高校育人職責,旨在從稅法學科特點、案例教學需求、高校學生學習與責任意識現狀等多個維度,探索社會責任意識與稅法教學案例的恰當結合點,引導學生將專業技能與社會責任相關聯,實現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將社會責任融入稅法教學案例的可行性分析
稅法本身具有內容繁多、邏輯性相對較弱、時效性較強的特點,因此,稅法課程不可避免地要應對課時緊張、內容繁雜、更新迅速的教學難題。案例教學法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稅法課堂的不足。
(一)稅法課程案例教學法實施現狀
案例教學法通過情境模擬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旨在提升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強化專業技能。在稅法課堂中,多是將稅收法律法規融入涉稅經濟業務中,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運用。稅法案例教學確實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稅法課程的吸引力和學生參與度。然而,結合財會及相關專業一線教學活動的觀察,稅法案例教學模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做題模式突出,延續性不足。稅法課堂的教學案例多以“某一經濟業務的應納稅額是多少”“納稅義務人是誰”“是否屬于某稅種的征稅范圍”等方式設置,這類案例以正確運用稅法條款為目的,靈活性和話題性有限,可能存在學生課中參與度較高,而課后延續性不夠的問題。
高階思維鍛煉不足。稅法課程的案例教學設計存在情境模擬生硬、呈現方式和解決路徑單一、復雜業務設置有限等問題,因此“分析”“評價”“創新”等高階思維未能得到充分鍛煉,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方面未充分發揮助推作用。
引導乏力,現實問題關注度不夠。財會專業的稅法課程更多關注政策性、普適性內容,而未能充分利用稅收天然具備的復合性、跨領域的知識特點,對稅收政策傾向性和社會民生問題挖掘不充分,自然也就未能引導學生從專業視角去思考行業企業問題以及社會現實問題。
(二)高校學生學習特點與責任意識現狀
高校學生群體正處于學校和社會的交界處,同時表現出學習者和社會人的雙重身份特點。
作為學習者,高校學生群體具備較強的學習主動性,能利用各類資源開展廣泛、深入且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但同時也存在明顯問題,例如理論知識較強而實踐能力偏弱;目標意識較弱,職業規劃不夠清晰;知識體系不成系統,學科間交叉融合能力不足。
作為社會人,高校學生群體擁有許多優秀美好的品德,他們大多質樸純粹,富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對社會秩序、公平正義、國家發展、國際局勢等話題高度關注,希望學有所成、學以致用,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由此可見,如果可以通過教學活動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問題串聯起來,讓學生運用專業所學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則既可以實現專業技能的深刻理解與運用,又可以將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付諸行動。當生活中的話題與專業問題相結合時,個人與社會的關聯性更強,歸屬感和職業認同感更顯著,從而在“學有所成”和“學以致用”之間形成有效鏈接。
二、融入社會責任的稅法案例建設要點
(一)涉稅知識點明確,社會責任話題關聯度高
案例應同時體現稅法知識點和社會責任議題,因此案例的選取應充分實現二者的關聯和融合。例如,“匈牙利政府出臺新政,生育四個以上孩子的夫妻可終身免繳個人所得稅”(以下簡稱“四孩免稅政策”)便是一個充分融合了稅務問題與社會熱點的案例。它一方面涉及“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這一稅法課程重點內容,另一方面涉及“低生育陷阱”這一國際社會痛點問題,自然引導學生形成“以專業知識解決社會問題”的思考導向。
(二)具備討論空間,引發話題討論
教學案例應在專業問題上具備討論性,在社會問題上具有話題度,兩者共同作用可以讓學生迅速代入“問題解決者”的身份,輕松激發學習興趣。
上述“四孩免稅政策”案例便具有極大的討論空間,非常適合作為開放式案例。在稅法課程教學活動中,可以對上述案例進行多角度拓展,例如:1. 假設生育四個孩子免繳個人所得稅政策在中國實施,可能產生怎樣的效果?2. 當前,我國有哪些財政措施可能有利于提高生育率?3. 作為未來可能孕育新生命的中國公民,怎樣的政策更有可能激勵你生育多個孩子?4. 作為政策的制定者,你可能推行哪些財稅政策以激勵本地區的生育率?
這些拓展案例均基于“四孩免稅政策”進行進一步展開,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分析一個具體的社會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深入理解稅法政策內容及其背后的政策意圖,還需要調查數據和文獻,通過分析、探索甚至交叉運用相關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這樣便將專業所學與社會問題、個人責任聯系起來,這類案例既具有多樣的話題空間,又具有較強的趣味性,既實現了對稅法政策的深入思考,又可以模擬踐行社會責任,充分體現了當前高校的育人目標。
(三)具備真實性、時代性、復雜性等特點
選用的案例應與現實生活高度關聯,應屬于當前稅制框架下的真實經濟業務或社會事件,還需符合稅法政策時效性強的特點。例如,同樣是“偷漏稅”作為案例主題,不同時代下的偷漏稅手段必然不同。隨著國家稅制的不斷完善和納稅人納稅遵從度的不斷提高,偷漏稅手段向著數智化、復雜化轉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稅法教學案例可以以“偷漏稅事件”為切入點,逐漸導入“納稅風險防范”話題,從偷漏稅手段引申到數智化、云計算環境下的稅務合規方法,這樣更符合社會實際需要和財稅行業需求,也更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綜合技能。
此外,案例的選取應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復合性,解答的路徑和解決措施應不唯一;案例中的社會責任屬性應貼近學生生活,貼近日常所見所聞,這樣才能更容易激發興趣;案例應避免虛假空洞,多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小問題,避免說教和灌輸。總的來說,社會責任主題的稅法案例教學應在學科知識與現實問題之間構建有效鏈接,通過日常生活的經驗和感悟激發學科學習的內生動力,通過學科知識的掌握促進社會責任意識的覺醒,由此形成良性循環。
三、融入社會責任的稅法案例教學活動設計
(一)教學流程
涉及社會責任意識的稅法案例相對復雜,總體任務量大、涉及面廣,需要前期教學鋪墊。因此,直接將案例拋出并不一定能產生積極作用。針對此情況,開展教學活動時可循序漸進地逐步呈現案例內容。以稅種或知識點為單元,按照“案例引入—政策分析—升級話題”的順序,覆蓋教學活動中的“學前—學中—學后”全部環節。
例如,在進入個人所得稅章節學習之初,可以將“四孩免征政策”作為先導案例,讓學生帶著“這一政策是否適用于我國實際情況”等問題開始正式學習。學習中期,將生育相關問題,如適齡人群、養育成本、社會經濟矛盾等現實問題,與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征稅對象、計稅規則、優惠政策等內容聯系起來。以國家對生育問題的關注為導向,不斷加深學生對個人所得稅知識的理解。章節學習結束后,再升級話題,如設置“為提高我國生育率,你會推行哪些稅收政策?”這類靈活性和討論性較高的課后研討活動。由此形成從理解到運用,再到分析、創新的思維進階,既鍛煉了學生對復雜問題的思考能力,也引導學生持續保持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
(二)教學模式
實際教學中,可采取模擬人大提案、模擬法庭、PBL教學(問題導向學習)、辯論賽、課程論文等活動作為上述案例教學法的載體。基于稅法課程課時量緊張和知識體量較大的情況,可采取微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來釋放線下教學時間。即提前建設稅法基礎知識線上資源,而將案例教學互動環節放在線下,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分析、研討、展示,獲取更積極的反饋,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三)充分運用第二課堂
以課堂內的案例教學活動為起點,將社會責任與財稅專業技能結合的教學意識延伸至第二課堂。例如,開展主題學術競賽、論文競賽等,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形成更為嚴謹的思辨模式;開展稅法工作坊、稅務志愿者服務等,讓同學們深入社區或機構,實際運用財稅專業知識服務社會,進一步培養社會責任感;開設稅校開放日,推進稅務機關、事務所與高校聯合辦學,通過實地參觀或進校講座的方式,幫助同學們了解行業發展前景和實際問題。
(四)教學效果評估
每一輪稅法課程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對社會責任主題案例的教學效果進行多維度評估。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學生活動得分、學生完成度情況、學生期末總分情況、課程組教學實踐評價、師生問卷調查等。通過各視角總結案例的編寫與使用價值,不斷調整和優化,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四、社會責任融入稅法案例的建設建議
將社會責任意識融入稅法案例的教學目的是“上臺階”,即旨在鍛煉學生對復雜專業問題的思考能力,提高他們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度。這既要實現專業技能的多維度運用,又要促進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使命感。這對案例庫的建設和案例的運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師要保持對涉稅話題的持續關注。教師除了應具備扎實的財稅知識外,還應對社會現實問題保持高度的敏感和持續的關注。教師應多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通過常用渠道搜集信息,按照學生的接受程度尋找相關話題,以寓教于樂的思路編寫整理案例。
案例的建設主體可以多元化。除了教師,學生也可以遵循基本原則關注相關問題,以此不斷更新案例庫。例如,在幾輪教學活動后,不少學生提高了對涉稅問題的關注度。有學生會主動提醒教師關注最新優惠政策、過時知識點或最新的偷漏稅事件等,并樂意分享自己的觀點。這為案例教學提供了新鮮血液,形成了良性循環。
通過走出校園豐富案例庫。教師和學生應走出校園,多參加國家級賽事,深入企業行業進行實地學習。通過思考解決真實問題,再將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和最新的社會現實問題帶回校園,以不斷補充更新案例庫資源。這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使命感和自我認同感。
五、結語
將社會責任意識內化于稅法課程案例教學活動中,既可以豐富教學案例的內容,深化其內涵,又能以柔和的方式實現育才育德的人才培養使命,滿足當代育人需求。在案例的選取和設計時,應注意案例的選取標準、運用方法、教學模式等問題,以切實提升稅法課堂教學質量,提高財稅人才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蔣洪,樊麗明,劉小兵. 培養學生社會責任和實踐能力的財稅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J]. 中國大學教學,2014(01):52-55.
[2] 羅小宇. “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責任意識培育研究[D]. 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23.
[3] 袁顯朋,王婷,賈玥,等. 案例教學在《稅法》課程中的運用與探索:以個人所得稅為例[J]. 商業會計,2024(18):137-141.
[4] 黃曉慧,楊飛. 大數據+課程思政背景下稅法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農業會計,2023,33(09):100-102.
*武漢商學院2023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案例教學在高校《稅法》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項目編號:2023Y007);全國商科教育培訓科研“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課題“社會責任履行情境下的教學設計研究——以財會專業稅法課程為例”(課題編號:KT-24007)。